兩次鴉片戰爭時,清軍的武器裝備和人員都很丟人。
"這些韃靼騎兵沒有弓箭,每個人肩上都揹著一杆火槍,他們的火藥看起來非常粗糙。在他們的彈夾裡除了子彈,還有一些小小的鉛塊。每個人的長筒靴裡,都插著菸斗和扇子。"(《紐約時報》)
手握菸斗的大清,被列強們輪番狂扇耳光,打醒了李鴻章、奕訢等人,終於發起了洋務運動,重整軍事。
在大量的真金白銀下水之後,確實先進的軍工裝置有了,但清軍卻依舊羸弱不堪。原因有很多,朝廷接到分析的摺子,從寥寥數語到長篇大論,多到可以當集中供暖的燃料。
▲李鴻章
但在朝中利益的牽扯之下,大多不客觀。看一看局外人眼中的晚清軍事,可能會有所啟發。
1899年,英國退役的海軍少將貝思福爵士,受英國總商會的委託,來到大清國,考察經濟發展情況,用以評估未來英商在大清國的投資是否可以得到保障。
▲清末的巡防營 就是從綠營部隊中精簡出來的
貝斯福在1898年9月3日抵達香港,1899年1月9日離開上海。
在三個多月時間裡,他訪問了北京、天津、漢口、廣州、廈門、上海等城市。
在訪問期間,他不僅僅考察了市場,還著重看了各地的兵工廠、軍隊和海防要塞。當時國內有7個主要的兵工廠裡面,他就訪問了6個(只有四川的沒去)。
▲洋務
貝斯福回到英國後,出版了他在中國的見聞:《細述中國》報告。
在報告中,他對參觀的六家兵工廠均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以及清軍羸弱的另一個視角解讀。
首先是裝置很頂級,但是生產的東西很多都沒用。
以南京的兵工廠為例,裝置和工具極為充裕,主要是英國造,還有部分德國造和瑞士造。工廠中沒有歐洲的顧問,大清的管理者們,似乎不清楚他們在製造什麼,也不清楚這些軍械的作用是什麼。
他們用這些世界頂級的裝置,生產著只能發射大約1磅炮彈的小炮。儘管也能生產一些克魯伯型式的5磅炮,但居然沒有炮車,炮手們要自己想辦法如何攜帶根本拿不動的炮彈。這在戰場上是不切實際的。
第二,裝置閒置,浪費嚴重。
以漢陽兵工廠為例,工廠內到處都是昂貴的重機械,但是沒有一部機器是裝設完全的。大量製造火藥的機器,也沒有裝設起來。另外還有大量閒置。
工廠內有一個很大的焦炭廠,但是燃料用的焦炭卻是從北方的唐山煤礦運來的。
福州兵工廠浪費更加嚴重,廠內明明有一個很好的汽鍋廠,但所有汽鍋所需的物品,都是從法國進口。
第三,工資水平遠低於英國。
以天津兵工廠為例,他們有海量的資金投入,有一個1200噸的衝壓機、4個鑄造容量為20噸的熔爐、多個熔礦爐,還有德國西門子建造的鍛床。另外,還有一個12噸的吊爐和一個40匹馬力的驅動引擎,都是由兵工廠自行建造的。
貝斯福去的時候,現場還有一個130匹馬力的引擎正在製造,用的工具都是英國、德國的現代化產品,而且帶有維修及製造小炮所需的全套器材。
工廠的空間也很大,有足夠整體大清陸軍使用的武器裝備。
但是,在這些"大製作"的背後,卻是低廉的工資。工廠的管理者是蘇格蘭裔的史迪特先生,他的工資約為21英鎊/月(摺合之後),一年大概是250鎊多一些。但是,在英國可以拿到2800-3000英鎊的年薪。
第四,管理水平落後。
兵工廠大多由總督直管,比如天津兵工廠由直隸總督管轄、上海兵工廠和南京兵工廠由兩江總督管轄、漢陽兵工廠由兩湘總督管轄。
儘管有的工廠請了歐洲的管理人員和領班,但是在這些傳統舊式官員的打壓之下,先進的管理水平根本無法發揮作用。
▲清朝地方官制
貝思福認為,如果有恰當的歐洲式管理,這些工廠可以在同樣的經費下,達到原來三倍的產能。
以上。
參考資料:《細述中國》、《紐約時報》、《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