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以來,朝廷中總要有很多的派別,而在天資英武的曹操的統帥下,矛盾沒有暴露出來,其實仔細看中國歷史的人都會發現一個普遍規律,就是每個開國領袖可以讓好多的矛盾隱藏起來,因為他們當時有許多外在和內在的因素,比如要統一國家,大敵當前等等,但當他死後,他手下的勢力有時根據他的子女的繼承等原因而劃分成相互敵對的幾個派系。而曹操雄才大略,他平衡勢力的能力很強,而且他可以提拔很多出身於行伍的卑賤之士,無論謀臣或者武將。但這些武將就和延續漢擇才制度的其他官員有著根本的衝突。所以在魏朝廷中明視訊記憶體在兩個主要派別,就是出身貧賤的將領和出身高貴的將領,其實從後期的陳群定九品中正法,可以明顯感覺到。後來晉有名言,寒門無上品(這令我想起了王猛說的話)。
曹操在統一中國北方的過程中,他手下的出身貧寒文官和武將都是建了極大的貢獻的,這個時期矛盾並不明顯。但國家在三分後比較安定,魏也在積蓄平吳滅蜀的準備的時候,這個矛盾開始激化。而曹操死後,曹氏政權要建築在誰的基礎上的問題就提出來了。在曹丕,曹睿等皇帝對這個事情還比較保守,但作為大論衡家的司馬可是明顯感覺到這個機會是他可以奪取天下的好時機。
讓我們再回顧曹操在的時候,曹操可以駕御司馬,在曹丕時,矛盾並不激烈,所以魏內部安定,司馬沒有機會,而曹睿統治時期,國家大動干戈,內修宮殿,圖費國力,對外平吳滅蜀,勞師無功,而朝廷內部的派系之爭也開始了,曹魏並不信任那些出身貧賤的人。但這些人正是被派往戰爭的最前線,受司馬的指揮。朝廷其實也不信任司馬,要用曹真來平衡司馬的勢力。而這時機會來了,諸葛亮北伐,而司馬作為最高統帥,他正是要利用這個機會來培植自己的力量,來推翻曹氏的政權。
好我們從當時的勢的角度開始分析:從蜀漢的北伐看,諸葛亮是徒勞無功的,他只不過是以攻代守,為什麼我已經在以前的文章中說的很清楚了。而司馬在這麼弱的攻勢面前,很少反擊,是很令人回味的。原因有三:一諸葛亮用兵如神,我不這麼認為。二,司馬恐懼諸葛亮的大兵,從戰爭的角度看魏無論從兵力和補給,將領等太多方面沒有這個必要。三,司馬在積蓄自己的勢力,這個問題是我要說的。我們看後來司馬昭叛魏,而魏之大臣很少反抗,甚至歷史都沒有記載。曹氏政權幾乎一下就崩潰了,這樣量的積累可不是一下可以造成的。當時一句名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而司馬就是利用魏內部的矛盾和諸葛亮北伐來積累自己的勢力的,因為只要他沒有敗仗,而次次退去蜀漢大兵,就成就了魏的大功業,在朝廷中就有勢力。而曹真並不這麼想,我們對比他們的想法就可以看出司馬想篡位之心。
曹真伐蜀司馬並沒有提出什麼好的建議,其實作為論衡家,是可以提出很多好的建議的,其實從歷史上看,攻川並沒有那麼多人想象的那麼難,東漢劉秀攻蜀也並不費勁,後來元軍可以在蜀地幾進幾齣。而關鍵是攻打的要點,而他只讓曹真去直接攻打蜀漢防守最堅強的漢中地。那不失敗才怪,你能說司馬沒有軍事才幹嗎?平定孟達,平定公孫之亂,都顯示了他天才的指揮。這就證明了司馬要利用這個機會來擴大自己的勢力。司馬懿知道,篡魏的皇位要憑藉這些外才之力,但如果想讓朝廷比較平穩的過度,就要讓那些從內才也歸順他,這樣就可以孤立曹氏政權。而在北伐後,司馬賦閒在家,暗地裡就聯絡內官,以司馬的名望,以司馬的才幹,這些都不難。當司馬認為機會到了,而可憐的曹爽就這樣被殺了,他不過是一個政治的犧牲品。這時,如果你是司馬懿會怎樣做哪?你會不會說類似:“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後,汝兩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這樣的話哪?好耳熟呀,想起來了,曹操也說過類似的話,當有有人勸曹操當皇帝時說的。其實這時,司馬已經完全控制了魏的全域性,因為內外根本沒有官員和將領來反對他,有誰還會反對他那?就是曹的親族,於是演義了夏侯霸的千里逃亡,夏侯家烈女割鼻等慘烈的情況。其實,司馬年歲以高,這個皇帝的位置,他已經不是很感興趣了。但他要培養他的兩個兒子,他知道魏在他在祁山時已經是他們司馬家的。在祁山他已經徹底瞭解諸葛亮和蜀漢的實力,連攻六次,皆無功而返。這個國家並不難滅,只要諸葛亮死,就一定可以平定。因為他早就國困民乏了。而當蜀漢一滅,鼎足之勢頓消,形勢就呈現秦統一中國,劉邦滅項羽之勢,到時統一就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爾。
這時司馬會對他的兒子說什麼哪?我們可以分析出來,好總結為什麼司馬可以篡位成功的原因就是國家內有苛政,外有兵荒,而內外將領不協才讓他有機可乘(其實中國歷史就是這樣重複的,問題的關鍵),而他兒子的國家會不會也會如此情況哪?不行,一定要讓國家穩定,而國家穩定就要讓朝廷內部統一,而內部統一關鍵就是用什麼樣的人。而晉選擇了用上品的人,是上品都用,這樣永遠不會出現魏的情況。
可惜,每個朝廷在總結前朝的興衰時總只看見了一點,就象宋看五代紛爭,就將軍隊集中,造成國困民乏。而晉看魏內外之爭,就定下擇人用上品,結果五胡亂華,隋唐看晉由於擇人有誤,就定下科舉之制度,到也開啟中國考試之先河。明看前世之興衰,早早殺光武將,造成文興武衰。大清倒是永不加賦了,可是腐敗成風了,比加賦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