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太平軍進犯湖南,朝廷飭曾國藩儘快帶領湘勇狙擊,曾氏及湘勇,都是第一次真正面對強大的太平軍作戰。
曾氏極為興奮,衡州練勇,終有小成,今當大顯身手,以解被湖南官場排擠的怨氣,也讓這些官老爺及綠營、八旗兵們看看湘勇的厲害!
曾氏把隊伍分成兩支,自己帶一支往靖港出發,另外一支讓塔齊布帶領開往湘潭。
出發前,曾氏意氣風發地寫了檄文。
這是他的長處,原本他便善舞文弄墨,加上此次皇命在身,天下父老觀之,其便憋了一晚上,終於搞出一紙像模像樣的檄文《討粵匪檄》。
其原本期望,這篇檄文可以和駱賓王的《討武曌檄》相媲美,以為後世研究者提供更多的飯碗,但他也知道,他暫時還達不到《討武曌檄》的水準,畢竟那駱賓王並非凡類,想想還是洗洗睡了!
但總體而言,這篇檄文充分批判了“毛賊”用上帝教來謀殺中國孔孟之道的險惡用心,爭取到了天底下大多數讀書人的心,在公關上處於絕對領先位置。
他們出發前,還搞了個祭旗大會,殺了一頭大黑牛,然後用其鮮血來祭奠上天,以求得上天的護佑,好打敗該死的“毛賊”
一切都準備好了,曾氏,這個朝廷的翰林學士、二品大員,鬥志昂揚地帶領軍隊開赴前線,決定和“毛賊”們好好打一仗,以檢驗其衡州練勇的成效如何。
戰鬥實在太慘烈,曾氏也是第一次指揮作戰,並無半點實際經驗,之前都是紙上談兵罷了,遇到驍勇善戰的太平軍,湘勇很快便被太平軍打得滿地找牙,哭爹喊孃的。
即使曾氏舉著寶劍殿後,不讓士兵退回來,但見大勢已去計程車兵,為了自己的小命,一個個地衝破了曾氏那把寒光閃閃而頗為孤獨的劍。
曾氏及湘勇失敗了,而且失敗的如此徹底!
曾氏被部下強拉到了船裡,趕快啟航逃跑,好一副喪家之犬的樣子,真是斯文掃地!
是的,斯文掃地!
畢竟曾氏當時名望頗高,亦是知名的大才子,詩、文俱佳,修養亦是一把好手,其亦是皇帝破格提拔之人,朝廷上下無不寄以厚望,雖然有些厚望裡夾雜了太多的嫉妒和嗔恨。
曾氏對己期望亦高,自從墨絰出山以來,每天彈精竭慮、排除萬難苦練湘勇,便是要成就一番大事業,孰料到,第一次出兵並遭到如此徹底的失敗。
這下,建功立業的希望破滅了,那金光閃閃的臉面也沒有了,剩下的,只是一具屈辱的身體。
曾氏萬念俱灰,越想越難過,什麼平時的修養、靜心諸般理論都忘記了,心裡頭就只剩一個念頭:死!
曾氏毫不猶豫地從船上跳進了冰冷的大江裡面,藉此逃脫失敗的屈辱。
但好心的部下把他救了上來,採取了掐人中等基本的救命方法,把他從閻王爺那裡拉了過來。然後,部下看好了他,大船很快開到了長沙岸邊。
到長沙岸邊時已是深夜,曾氏的船隻剛停好,便看見岸邊燈火輝煌,幾十頂轎子從城裡被抬了出來。
曾氏以為是長沙官僚們來慰問他的,趕快叫手下去打聽實情。
手下很快帶來了訊息,那些人並不是來慰問他的,而是送他長沙的一個死對頭陶恩培的,陶已經獲得升遷往山西做布政使。
曾氏更加難過,君子報國浴血奮戰,拋頭顱灑熱血的,而小人卻隔岸觀火、坐享其成,反而獲得了不小的升遷,真是天理何在?
曾氏又想到了死。
死吧,死吧,死了便好了,什麼權利、地位、詩文、面子都統統見鬼去吧!
曾氏叫來他的弟弟,讓他儘快去給他準備棺材。弟弟雖然極不情願,但向來對他言聽計從,也只好去照辦!
當弟弟帶著士兵們抬著棺材往船上去的時候,恰巧在江邊被送陶恩培的左宗棠看見。
合該曾氏命不該絕,左的這一看,挽救了曾氏的性命。
左氏見勢頭不對,急忙小跑過去問詢棺材之事,最後確定是曾氏要用的。
左氏上得船來,見曾氏滿臉悲慼地坐在椅子裡,眼裡滿滿的絕望。
見如此這般,才高八斗又心高氣傲的左氏對曾氏進行了嚴厲地批評,他原本是要拽幾句“之乎者也”以對曾氏之喜好的,但人命大於天,來不及進行嚴密地修辭了,那就來幾句大白話吧。
我們暫且給他的大白話命名為現代豪邁派小詩《你對得起誰呢?》
《你對得起誰呢?》——作者,左宗棠
滌生兄,你這一死不打緊,但你對得起信任你的皇帝嗎?
對得起舉薦你的恩師嗎?
對得起這些追隨你的兄弟嗎?
對得起為你籌措錢糧的朋友嗎?
對得起你的父老妻兒和弟弟妹妹嗎?
每一個“對得起”都好似一幅靈丹妙藥,讓曾氏求死的心減了一分,接連幾個嚴厲的“對得起”,把曾氏求死的心拉了回來!
是的,曾氏不僅要顧及自己的成敗,還要顧及那些關心他的人和那些他的敵人的感受,這般死去,可謂親者痛、仇者快,是萬萬不值得的,因失敗而自殺,懦夫也!
懦夫,不僅曾氏瞧不起自己,普天之下的臣民亦會瞧不起自己,而曾氏,又是如此地要面子啊!
是的,不能就此死去,而應該活下來,先苟且一段,慢慢重新積蓄力量,再去打一個大勝仗,一雪前恥才對,這才是大丈夫所為!
曾氏這樣想,徹底打消了自殺的念頭,心內釋然,感覺肚子餓了,就先轉悲痛為飯量,先大吃特吃一回再說。
就在那時,飛馬來報,另外一支打湘潭的隊伍大獲全勝,曾氏百感交集,好啊好啊,好在我沒有死啊,湘潭大戰那可是比靖港之戰大得多的戰鬥,總體而言,湘勇還是勝利了。
從此,曾氏真正地從一名書生轉變成了一位偉大的元帥,為徹底打敗太平軍立下了汗馬功勞,最後封侯拜相,成了響噹噹的大人物。
幸虧當初曾氏未自殺成,否則何有今天的《曾國藩家書》,又何有其桃李滿天下,為國家培養出的諸多傑出人才?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