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引言

《嘯亭續錄》中有一段記載,曰:“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帝常行大祭於坤寧宮…禮畢,上必賜神肉(豬肉為主,其他的有雞、鴨、鵝等)於內外藩王、貝勒、輔臣、六部正卿…

其大意為,元旦第2天或到仲春和秋朔時節,清朝皇帝就要在坤寧宮(明時為皇后寢宮,清改為祭神場所,侍奉有歷代君王排位)舉行祭祖儀式,以祈求來年順利。禮儀結束後,皇帝都會將“神肉”(主要是豬肉)分給內外諸王、貝勒和眾多的參加儀式的大臣。

儀式結束後的分肉與漢族祭祀儀式大有不同,但在滿族中流行已久。未入關之前,滿族的經濟支撐以畜牧業和農業為主,輔之以狩獵業。

初期,滿族中流行薩滿教,主要是崇拜祖先和天地神靈,儘管後來大多信奉佛教和道教,但祖先崇拜的信仰一直被儲存下來,清朝歷代皇帝都有祭拜祖先的習慣。

在漢族中,給祖先或神靈的祭品是不能動的,否則有“冒犯之意”。但滿族不同,將祭品分給手下,主要有兩大功能。一來是表示對手下的器重,用以維繫主臣之間的關係;二來是遵循傳統,將獲得的獵物分給部族人員是遊牧民族自古以來就有的習俗。所以,清朝皇帝會在儀式完成後將肉分給部下,然而令人想不到的是,大臣們並不喜歡這些肉,出門後就扔掉。那麼,這是怎麼回事呢?

一、清帝賜肉,眾多大臣都不喜歡

從努爾哈赤開始,清朝歷代君王就有大擺宴席不下的習慣。這與努爾哈赤在打拼天下的過程中有關,當時還沒有穩定的行政場所和宮殿,一些軍國大事通常是在吃飯的時候完成。

自從盛京(瀋陽故宮)在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開始建立起來後,統治者才有穩定的行政場所,聚會逐漸轉變為儀式化,是皇帝重視臣子的一種形式。當然,每逢重大節日時,如大婚、登基、春祭、祭祖等都會大宴群臣,這一過程中,皇帝還會賞賜一些東西,讓參加宴會者“滿載而歸”。

其中,最嚴肅的有登基和祭祖。一般而言,清朝皇帝的登基儀式基本上最低隔上十幾年才有(如滅亡前在位時間最短的是咸豐帝的十一年,溥儀是末帝,沒有繼承人不算在內),而祭祖儀式每年都有,且分為元旦次日、仲春和秋朔三次。

電視劇《雍正王朝》就有多次的祭祖畫面,眾奪位皇子勾心鬥角,本是嚴肅的場景變得風雲莫測,稍有不慎就會有人被革職或砍頭。當然,也不乏康熙皇帝在高興之餘賞賜諸王與眾大臣。

這些場面到雍正統治時期要收斂一些,而乾隆上位之後,又開始興盛起來,是清朝眾皇帝中最鋪張浪費和講究排場的一個。

清史籍《嘯亭續錄》和《清稗類鈔》是專門記錄乾隆皇帝宴會群臣的細節和內容,其中祭祖消費的內容非常多,據兩者的描述,乾隆摒棄康熙時期賞賜銀兩的傳統,改之以努爾哈赤時期就流行的賜神肉。

滿族人本就喜歡吃豬肉,據說如今東北流行的鍋包肉、豬肉燉粉條、溜肉段等都是他們在吃肉過程中發明的,所以賞賜豬肉是必備品。

儘管當時的豬肉是稀罕物,就算是王公貴族也不可能會輕易吃得上,但讓人感到意外的是,群臣們收到皇帝賞賜的肉後,居然出門就扔掉了。那麼,為什麼會這麼做呢?

二、為什麼皇帝賜品都敢不要?

扔掉皇帝賞賜的豬肉有很多方式,其中有一個事情就相當有意思。據說,每當乾隆皇帝給大臣們分肉的時候,他們都將肉扔給了愛吃肉的紀曉嵐。

《清朝野史大觀》有載:“公(紀曉嵐)平生不穀食麵,米亦如此,好食豬肉,每日十盤,熬茶一壺以解膩耳!”就是說,紀曉嵐生平並不怎麼喜歡吃麵食或米飯,更多的是吃肉,且每日十盤,再配上一壺茶葉來解膩。

如此特殊的愛好,大臣們在扔肉的時候當然要給他,否則會犯上欺君之罪,輕則被苛扣俸祿和降職,重則被流放。其實,這只是有趣的故事和傳說,大臣們扔肉另有原因

被賞賜的豬肉稱之為神肉,或又叫做福肉、胙肉等。《清高宗實錄》載:“雍正元年,春正月,帝初次行大祀之典…賜食一臠,另有胙肉。”其中,“胙肉”就是皇帝特別賞賜給臣下的神肉或福肉。

這種肉的製作非常特別,即特別強呼叫白水蒸煮,不新增任何配料,要求肉不能太熟或太生,只能半生半熟。所以,祭祀完以後,得到的肉是不能生吃的,必須要進行二次加工。

在一些電視劇中,為表達出想要的畫面感和情節,通常會出現大臣吃福肉的畫面。其實,這就是對歷史的不尊重,也忽略了現實的可行性。當大臣們吃上這樣的肉的時候,當然會愁眉苦臉,而不是對皇帝感恩戴德。

半生半熟的豬肉也能吃?一來是肉的韌性還在,吃起來壓根就嚼不動;二來是吃下肚子以後,必然會拉肚子。所以,皇帝賞賜的福肉雖然是天恩,但如果當場就吃或沒有進行第2次加工就消食,那是非常不理智的舉動,可能會連續好幾天都拉稀。有如此結果,人們怎麼會喜歡?

三、扔掉皇帝賜肉的其他原因

之前就提及,滿族信奉薩滿族和遵守遊牧民族傳統,同中原文化有很大的差異。

入關以後,雖然朝廷中的重要崗位由滿族人來擔當,但大臣的數量中,漢族的最多,滿族次之。所以,在文化習俗方面,漢族大臣雖然處於被統治地位,但從小就接受漢文化的教育,自然在某一些方面反對滿族的習俗。

對於漢人來說,給祖先用的祭祀品是相當神聖的。換句話而言,“祖先吃的東西后人怎麼能吃呢?這不是大不敬嗎?”所以,當收到皇帝給予的用於祭祀的肉製品的時候,漢族大臣們的心中自然會有一些牴觸,甚至感覺到厭惡。因此,離開皇帝之後就將肉食扔掉,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

這並不是漢族大臣們不給皇帝面子,主要是習俗和信仰上出現偏差導致的結果。當然,皇帝賞賜的東西是珍貴的,有些漢族大臣由於敬畏而不敢吃,所以才“扔掉”。至於扔掉的方式,基本上大有不同,但至多至少都會帶有一絲敬意的,不可能隨手就丟掉,或者是拿去餵狗吃。

真有人敢這麼做,要麼就是膽子太大,要麼就是不想要命了。

結語

綜合來看,大臣們不喜歡皇帝賜予的神肉,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是肉質半生半熟,不可能啃掉;第二是肉中既沒有配料,也沒有進行特別的加工,吃起來必然會拉肚子,與其如此,倒不如不吃;第三是信仰問題,朝廷中多數官員都是漢族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他們的信仰與滿族大有不同,當接受恩賜的時候,內心是抗拒和反對的,畢竟在漢族人看來,吃獻給祖先的東西是不吉利的。

其實,大臣們不吃皇帝給的豬肉還有其他的原因,由於歷史久遠而無從考證。當然,有許多人還是比較喜歡吃這些肉的,那時的肉製品,特別是豬肉非常稀罕,無論其用在什麼地方上,吃上一頓肉難道不幸福嗎?

參考資料

《清朝野史大觀》

《嘯亭續錄》

3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富尚品三國:26 失之交臂的“劉與袁,共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