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故事,應該是熟悉歷史人耳熟能詳的典故。
獨漢以強亡,算曆史公論,即便分三國,依舊打得四夷小心翼翼,生怕惹怒天威。
漢朝之後,提及唐朝,則有數個標籤。
第一為盛唐,生輝之下,有時代標杆和歷史先驅意味在內,盛唐的長安也無愧如此稱呼,號稱全世界中心也不為過。
第二為巨唐,版圖之下,有超級強國的氣象和世界規則制定者意味在內,那個時候的大唐在歐亞大陸,也無愧第一巨頭。
可盛極而衰,一場席捲全國的安史之亂,讓盛唐由盛轉衰。
那麼安史之亂後的大唐,真相如何?看長安的屢次被佔,貌似盛名難副,但真要細數歷史,卻盛輝依舊。
這盛輝依舊的背後,艱難不少,險阻良多。
(大唐盛世)
安史之亂最嚴重的後果就是領土的大範圍丟失。西域、河西、隴右、曾經大唐的邊疆都成了宿敵吐蕃的地盤,整個隴右道的失去,讓大唐邊疆壓力陡增,也帶來了持久邊防問題。
進而讓後續的大唐不得不在京西八道屯積重兵,以策萬全。
這以策萬全的背後,才有了詩人白居易的感嘆:平時安西萬里疆,今日邊防在鳳翔
安西隴右的丟失,讓邊防線內移,也讓離長安僅200公里不到的鳳翔成了防禦第一線。
更讓戰略事態扭轉,原本對吐蕃攻略佔盡優勢的大唐,不得不在後續近百年處於守勢。
可攻守異勢之後,真的狼狽不堪嗎?
也算不上,即便吐蕃曾在公元763年短暫佔領長安,但那也是暫時而已。
後續的吐蕃在和唐朝對峙中,沒有佔得任何便宜,反而吃虧不少屢吃敗仗。
比如大唐德宗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大唐名將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就聯合南詔國,將進犯維州的十萬吐蕃軍,盡數消滅,獲取了空前勝利,這勝利在消弱了吐蕃後,也給大唐恢復隴右打下了基礎。
果不其然,51年後的公元851年,大唐收復了隴右全境,也算滅亡前的最後一次迴光返照。
關於隴右的爭奪,幾乎貫穿於中晚唐,也可見這隴右道的重要性。作為大唐由盛轉衰的安史之亂中,丟失的最重要國土,隴右道有多大就是個問題了。
按地圖來看,隴右道很大很大,僅次於唐朝最大最重要的江南道。
可深究之後,除了戰略地位的特別重要之外,其實看人口和產出,並不算多。
唐玄宗天寶元年屬大唐最盛時節,當時唐朝有89.7萬戶,5097.5萬人,這是總戶數和人口。
具體到隴右道則不算多,人口數僅53.6萬,大概跟長安城的人口差不多。
即便考慮有藏匿人口沒有統計,整個隴右道也不會超過百萬人口,在唐朝盛世5000多萬的人口基數上看,不過百分之一而已。
所以,排除戰略位置影響,隴右道的丟失,對大唐而言,不算傷筋動骨。
正是這不算傷筋動骨的損失,才有了中晚唐時期唐朝對峙外敵和藩鎮時候的強勢。
(唐朝發展年表)
那麼中晚唐時候的真實情況到底如何,則需要分析一二。首先:是唐朝最大的弊端,也就是藩鎮割據。
後世不通唐史之人,言藩鎮割據,多以為全國一盤沙沙,分塊自治,中央權威盡失。
其實這算是對於歷史的誤讀,真實的唐朝,藩鎮割據最嚴重的時候,是安史之亂剛平定後的唐代宗,唐德宗兩朝。
經過這兩朝時長久的恢復和治理,到了唐德宗之後,唐朝已經大部分恢復了對於地方的控制力。
中央設定的神策軍就是恢復次序的武力保障,那個時候的大唐,長期保持割據的唯有名聲在外的河朔三鎮:幽州、成德、魏博,其他不聽話的藩鎮,都被平定或者削弱!
(安史之亂)
至於長期割據的河朔三鎮,即便獨立性很強,可依舊有聽命朝廷完成征伐的義務。
看上去的藩鎮分塊割據,究其實質,不過是唐朝政府順勢而為,透過新的新政層級設定,刻意營造的結果。
將原本的州縣兩級行政機構,改組成道州縣三級行政機構,追溯根源,不過是適應治理需要的變革而已。
其次:屬於唐朝的頑疾,宦官專權。提宦官,難免就有人嗤之以鼻,說這群人不幹好事,全是禍害。
這話說對也對,說不對也不對!
因為歷史從未有黑白分明的時刻,而宦官也不是全都是陰貨,壞人,唐朝帝王基於統治需要,重用宦官是歷史必然的產物。
就拿神策軍來說,這屬於正兒八經的帝王親軍。
安史之亂的爆發,讓唐朝帝王對武將專權,深感忌憚,這個武力保障如何能交給武將統領?
宗室也不是好的選擇,唐朝骨肉相殘也是常有的事,於是帝王的眼光只能瞄準身邊最親近的人,宦官。
作為家奴的宦官,屬於帝王權利的延伸,只要帝王年長,權術相對有道,宦官就不會成為禍害。
(唐朝宦官)
李輔國、魚朝恩、程元振,這樣權勢滔天的宦官又如何,只要不聽命,不是立馬被廢除了。
按照歷史學家黃永年先生的說法,中晚唐時候的宦官,擁立皇帝、甚至殺皇帝,其實都是為了自己使用者的主子登基或者獲得新帝王的寵幸而已,他們的胡作非為,與其說是專權跋扈,不如說是家奴配合主子爭產。
宦官亡唐,不是真相,不過他們確實削弱的唐朝,也是事實。
最後:要說的則是朋黨之爭。唐朝有中國史上持續最長的牛李黨爭,四十多年朝堂爭奪,總體而言,就如今日米國總統大選一樣,一黨上位。另一黨退出中央。
爭的是集團利益,吵的是官位品級,政見之爭背後,即便有血腥也沒有太過出亂子。
強行將黨爭和國家衰弱聯絡在一起,也不算公允,因為這兩幫人其實都有建樹。
李黨勝利進而主導中樞的時候,唐朝北破回鶻東平澤潞,外戰戰功赫赫。
牛黨勝利進而主導中樞的時候,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內政文治非常。
這兩幫人,即便鬥來鬥去,可是在對待中央的時候,都算盡心盡力。
(黨爭)
三重因果問題分析完,再看唐朝中晚期依舊強勢,就懂了。無論黨爭也好,割據也好,宦官也好,都不算傷筋動骨。
因為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雖然領土丟失嚴重,可經濟實力依舊強悍。
而強悍的經濟實力,才是保持強勢的根源,這一切皆源自稅法的改革、行政區劃的重置、行政體系的改革。
這三點也相輔相成,助力唐朝又延續了百來年。
最後綜述一下吧。唐朝社稷289年,算得上中國史上最接近300年王朝極限的朝代。
安史之亂可說是將大唐一分為二,安史之亂後的唐朝依舊存續了152年,其中即有兩次長安神都淪陷的苦楚,滅國無數的輝煌。
除了這之外,還有《資治通鑑》中所言的:承平日久,人不習戰。
這樣的盛世!
司馬光老爺子寫《資治通鑑》,史料詳備,他說承平日久,那就真是承平日久。
近百年的相對和平穩定期,配合各種如兩稅法,官制改革、行政區劃改革的積極自我修復,才有大唐延續和屢敗強敵。
李唐王朝,後世子孫,其實已很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