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但凡瞭解點商周改朝換代歷史的朋友們,其實都會知道,明面上挑戰中原王朝的就是當時的東夷部落聯盟。而在姬發發動伐商大戰前,商朝和東邊的東夷聯盟再次爆發了超級大的武裝衝突。
而姬發和姜子不直接發兵立刻攻打朝歌的原因,除了畏懼商朝的軍事實力,還有就是等待時機,希望以小博大,用最小的損失推翻當時窮兵黷武的大商帝國。那麼,在講牧野之戰前,我們不妨先侃侃大商帝國與東夷紛爭的來龍去脈吧,這樣可能會對武王伐紂的歷史有更深的背景理解。
這個問題大有來頭,從蚩尤戰炎黃開始,華夏和東夷的愛恨情仇就一直持續的上演。近千年來,雙方互有勝負,分分合合,你來我往,從來就沒有間斷。
自從黃帝一統華夏與東夷後,華夏與東夷的鬆散同盟就開始了。
例如三皇五帝中的舜是東夷人,而他的兩個老婆蛾皇和女英是帝堯的女兒,娶了寶貝女兒後大舜很自然的接過了帝堯的盟主寶座 。在大舜時期雙方合作打敗了從長江中部向北擴張的九黎部落(苗族的祖先),把同盟的勢力推到了長江流域。
而後,黃帝后裔夏禹接過大舜的指揮棒後,其實並沒有直接傳位給兒子啟,而是為了保持大一統局面,不得不立東夷人皋陶為帝位繼承人。皋陶先大禹而死,大禹就再立皋陶之子伯益為嗣君(這個其實有點扯,大禹把華夏與東夷聯盟的軍權給了兒子,卻把沒實權的帝位給了伯益,家天下的苗頭其實從大禹後期開始就有了)
大禹死後,夏啟害死伯益,從而登上王位,家天下正式開始。但東夷並不是軟柿子。夏啟的兒子太康不修善政,東夷集團有窮氏的部族首領后羿(就是射掉九個太陽那個老哥)乘虛而入,把太康趕走,扶立其弟仲康為傀儡,後來又將其處死,自立為君。
后羿同樣縱情聲色,他的心腹寒浞發動叛亂,后羿身死,寒浞篡位。40年後,仲康之孫少康復國。一直到少康之子後杼才消滅有窮氏,使夏朝得以鞏固。從這段歷史中,不難看出雙方的恩怨情仇了吧。
當然了,到了商朝,華夏與東夷的愛恨情仇還是剪不斷理還亂。為了維持聯盟局面,商朝國君多數的王后都是東夷大部落首領的女兒,雙方考婚姻方式維持了明面的友好。但戰爭也是常態。反映到文學作品中,封神榜裡的姜王后就是東夷人,王后被殺害後東伯候就率先起兵反對紂王了。
好了,為了拉近主題,我們直接過渡到帝辛的父親帝乙時期吧。
史書記載:在帝乙大帝繼位之前,由於文丁帝后期,中原地區連年遭遇自然災害,從而嚴重影響了商朝的社會經濟,使國力日漸衰弱。同時,由於東夷、淮夷諸部落,勢力日益強大,經常侵擾商朝邊境。據《後漢書·東夷傳》記載:自武乙帝時,“東夷寖盛大,分遷淮岱(淮河和泰山),漸居中土”。即部分東夷、淮夷部落已經西遷到淮河流域和泰山一帶,逐漸佔據中原疆土,使商朝面臨嚴重局面。 帝乙大帝繼位後,帝國東西兩線對手日益強大,而東線的危機更為迫切,因為東夷向商開始了主動進攻。
為了對付迫在眉睫的東夷之患,帝乙力圖緩和與周族方國的關係,以解除後顧之憂;不僅封季歷的兒子姬昌為伯爵,還將自己的小女兒太姒公主許配與他。自此,姬昌又被尊稱為“西伯”,並獲得商殷王朝的看重和信任。帝乙大帝透過綜合手段解除了西部後顧之憂後,開始集中力量,重點對付當時東方強敵東夷、淮夷(東夷的一支)等部落聯盟勢力。
《呂氏春秋·古樂》載:“商人服象,為虐(摧殘的意思)於東夷“。相傳帝乙大帝連年對夷族部落用兵,所率商軍曾組織訓練大象,組成象隊參戰,
經多次激烈戰鬥,給予敵人以極大殺傷,並俘虜眾多夷人,充作奴隸和補充兵員。 帝乙大帝透過東征諸夷部落,將華夏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傳播到東部沿海以及北方廣大疆域,尤其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和民族融合,起著積極的作用。
史書上沒有具體記載帝乙大帝時期的統治疆域。但據《淮南子· 泰族訓》記載:“紂之地(指帝乙的兒子商紂王統治時期的疆域),左東海,右流沙,前交趾,後幽都。”東海,即東部濱海地區;流沙,泛指甘肅、內蒙等地的沙漠地帶;交趾,即五嶺以南;幽都,大致包括今河北北部、燕山南北及遼寧部分地區。說明其國土疆域,已十分廣大。
另據《括地誌》引《帝王世紀》載:“帝乙復濟河北,徙朝歌,其子紂仍都焉”。意思是說:帝乙大帝在結束東征後,為了鞏固東部邊防,加強對東部地區的管理和監督,又在東方的沫水北岸,朝歌山旁,修建了一座陪都,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朝歌城(在今河南淇縣朝歌鎮)。並在晚年經常住在那裡。後來他的兒子帝辛(紂王),也仍然以這裡為都城。
說了一大堆,終於輪到主角帝辛出場了。相傳紂王帝辛天資聰穎,聞見甚敏,才力過人,有倒曳九牛之威,具撫梁易柱之力(即有倒拖九頭牛和能扛起梁來更換支柱的力量。見於《帝王世紀》。
《荀子》說:紂王“長巨蛟美(身材魁梧俊美),天下之豪傑也;筋力超群,百人之敵也。”
史書還說:帝辛繼位後,重視農桑,因此社會生產力得到較快發展。國力強盛之餘,便大興拓土開疆之事;他先後十數次發兵、甚至常年親自帶兵攻打東夷、淮夷諸部落,把商朝疆域勢力擴充套件到整個江淮領域,國土則擴大到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以東的沿海廣大地區。
但與唐朝的李隆基一樣,後期的帝辛日益膨脹,剛愎自用,不但年年用兵,還開始了窮奢極欲的生活。如史書上說:帝辛晚年侍功自傲,剛愎自用,容不下不同意見,而且嗜好飲酒,沉迷作樂,尤其寵愛美女妲己;並大興土木,建鹿臺以玩樂。
十幾年的征戰,導致賦稅加重,兵役繁重,百姓生活困苦,民不聊生,朝野上,盡是阿諛奉承之輩。表面強大的商帝國,掩蓋不了虛弱的內在。
反觀這時的周部落,在臥薪嚐膽的幾代明君治理下,日益強大。西伯姬昌已經去世。姬發繼位後,對內重用賢良,繼續以姜太公(即姜子牙)為軍師,並以弟弟周公姬旦為太宰,召公、畢公、康叔等為輔臣;對外積極爭取聯合更多諸侯部落,以結盟形式不斷壯大陣營力量。為推翻帝辛、滅商復仇 ,統治中原做好準備。到姬發繼位第九年(約前1048年),為作試探和預演,姬發在盟津(今河南孟津)大會諸侯,相傳前來會盟的諸侯部落共有800餘家,並一起舉行了軍事演習,史稱“觀兵”。
在風雨欲來的危急局勢下,史書上說帝辛仍然無動於衷;尤其對西周的潛在威脅,不以為然;甚至被西周的種種假象所迷惑,不加提防。而且還將西部邊防部隊,大量抽調東征。先後派遣大將軍蜚廉、攸侯喜等人,統帥全國精銳部隊,前去東征人方、盂方等淮夷部落,力圖一網打盡,趕盡殺絕。從而弄得國困民乏,怨聲載道;而商朝都城朝歌和西部邊防,則更加空虛。
“商紂為黎之搜,東夷叛之”,史家甚至認為商紂與東夷大規模的戰爭是商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紂克東夷而殞其身”。
估計大家都有疑問❓為什麼帝辛不先穩定東部,集中主力先滅西周呢?這個有多方面的因素,打個比方吧:你有兩個小弟,一個聽話乖巧,每年的各種美女金錢上供都沒停過,你打仗時他還出兵幫助你;另一個跟你蹬鼻子上臉的,動不動就因為地盤問題跟你大打出手,搞的你很難受,你肯定也會選擇先打不聽你話的吧。再者,紂王帝辛也沒有後眼,也沒想到西周會跟自己不打招呼就快速動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