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陳振龍祖籍福建長樂,是我國的“甘薯之父”也是最早把菸草帶入中國並在福建漳州月港種植。

明萬曆年間,年僅20歲陳振龍棄儒經商,到了呂宋島(今菲律賓)。他見菲律賓到處都種有甘薯,可生吃也可熟食,而且還容易種植,聯想到家鄉時常災歉,食不果腹,就用心學會了種薯,並想盡辦法偷運回國。

據說,第一次把紅薯藏在藤箱底層,過海關時被查了出來,沒收加批評教育。第二次把紅薯的藤條編入一隻藤籃,試圖拎著籃子矇混過關,也被查了出來,這一次除了罰款還差一點坐牢。陳振終於在1593年5月,陳振龍將紅薯藤編入船上的一根繩子中,吊在船舷下,經七晝夜一路漂回福州,郭沫若先生所謂“挾入藤籃試秘航,歸來閩海勤耕織”之句,即是描述陳振龍的這次歷險。

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夏,閩中大旱,五穀歉收,振龍就讓兒子陳經綸上書福建巡撫金學曾,建議試種番薯,以解糧荒。振龍讓其子陳經綸向巡撫金學曾呈報呂宋種植朱薯之利。金學曾令其覓地試種。振龍父子即依照土人傳授種植之法,在達道鋪紗帽池舍旁空地試種。4個月後,朱薯收穫,可以充飢。金學曾遂通令各地如法栽種,大獲豐收,閩中饑荒得以緩解。

據《金薯傳習錄》記載,兒時的鄉村記憶也告訴我們:紅薯的粗生賤養,即使“地屬沙土”也能成活,更不必說丘陵地、紅土帶了;它淺埋土中,風雨不能侵蝕,“兼抗乾旱”;它產量極高,“上地一畝約收萬餘斤,中地約收七八千斤,下地約收五六千斤”。在登陸福州之後,它迅即成為晚明時代那個人口龐巨、機制古老的大帝國的代糧之物,養活了掙扎在天災人禍中的無數子民。

下圖《金薯傳習錄第一章》

到了清代,紅薯由福建傳入了京城,還一度成為“御膳”專用食材,搖身一變,改名為“白薯”。更有民間傳說,白薯被乾隆皇帝賜名為“土人參”,還治好了皇帝晚年頑疾“便秘”,因之身價陡增。

  據《北京種植業志》記載:“清代雍正八年,福建海關官吏將白薯呈送進京,只在圓明園內栽種,作為皇室御用品,未能推廣。清乾隆十四年,新任直隸總督方觀承將白薯傳至直隸等地。乾隆二十二年,陳雲、陳樹(陳振龍五世孫陳世元的兒子)兩兄弟將白薯引到朝陽門至通州一帶種植。由於味甘美、產量高,其莖蔓又是家畜的好飼料,因而逐步擴大種植,一度成為北京地區重要糧食作物。”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在三國亂世中,他為人忠正,不慕名利,活到八十一歲,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