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手是努力的動力,是證明成功的有力證據。
兩千多年前的申不害就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在選擇變法的國家時,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韓國,要與在秦國變法的商鞅一決高下。
申不害曾是鄭國小吏,因為韓國吞併了鄭國,他被列為“舊國賤臣”被罷黜歸家耕田。父母憂憤而死,申不害沒有了牽掛,索性一把火燒了祖居老屋,到列國遊學去了。
申不害是個奇人,遊遍列國,廣讀博學,自修自研,從來不拜老師。後來在齊國稷下學宮與各家名士論戰二十多場,無一敗績,聲名鵲起,被稱為”法家怪才“。
其所以被稱為怪才,是因為他在研修法家的基礎上,把自己研究的”權術“加入進來,雖然戰勝很多名士,他寫的《申子》也成為各國國君案頭必備書,但是卻沒有哪一個國君肯用他。
後來,申不害在遊歷中,偶然被一隱士高人指點迷津,明白了”術,可用不可道“的奧妙,豁然開朗,無論是精神層次,還是治學為政層次,都生生的拔高了幾個階層,成為人中龍鳳,被這一高人預言:”此一去,申不害必當為相也“。
這位高人,真的是一語中的,申不害受此指點,悟到了人生行事的關鍵所在,從此鯤鵬展翅。他又繼續遊歷各國,以全新的視角研究各國,準備選擇一個國家進行變法,實現自己的人生抱負。
正當申不害想到秦國看看的時候,聽說衛鞅(商鞅原名)要去秦國變法,於是決意在韓國變法,並且要和商鞅較量變法,二十年後看看兩人誰才是真正的法家大道,誰真正的成功。
申不害與韓昭侯談了自己的為政理念,變法想法,被韓昭侯所賞識,任命為韓國丞相,開始變法。
申不害很有想法,也很有手段,為了變法能夠順利推行,決定先整肅吏治,那就要先殺雞儆猴。
第一步先殺了韓昭侯的內侍總管,人稱韓家老,相當於《甄嬛傳》中的蘇培盛。韓家老是一個完全沒有職業道德的人,不但接受官員的賄賂,洩露君主機密,還公然索要賄賂,就連申不害這樣的大臣上朝,都要先賄賂一下,交個進門錢,要不然就要受到刁難,這且不說,還敢在朝堂上公然說話。
大臣們都恨得牙癢癢的,可是人家是韓昭侯身邊的人,不能拿他怎麼樣,現在申不害一出手就殺了這麼一個權臣,讓人看到了變法的決心。
第二步,拿貴族開刀,殺了上卿俠趁、丞相公釐子、上大夫段修,這三個人都是韓國的權臣,又是世族,每家都極有勢力,封地也是最多的,還有自家的私人軍隊。
把這三家的當家人殺了,主心骨沒有了,其他人都很好收拾。
第三步,把其他權臣都軟禁起來,開始宣讀變法國策,有了之前四個人的人頭,誰還敢不從,很爽快地都答應了,並簽了字,關鍵是不答應也不行。
僅僅一個月,申不害收拾了各家封地、收繳了各家的軍隊和府庫,韓國的府庫立即充盈起來,增加了幾萬私兵,韓國的軍隊也強大了很多。
從此,韓國開始真正變法,整肅吏治,訓練新軍,韓國一片生機勃勃,充滿了活力。
十多年時間,韓國就強大了起來,從一個被欺負的弱國逐漸變成一個有實力吞滅周邊小國的強國。正當申不害雄心勃勃,準備吞滅周邊小國,要大幹一場的時候,魏國卻要來滅韓。
韓國雖然強大,但是也是相比原來的韓國,對於魏國這樣霸主級別的國家,相當對孩子與大人對打,還是對抗不了的,特別是魏國有龐涓這樣的名將,而韓國連一個能打大仗的將軍都沒有,還要申不害這個丞相親自領軍抗敵。
韓國一共八萬新軍,還有一半在周邊要塞,三萬在韓國都城新鄭城外,城裡有一萬軍隊,看著也不少,好幾萬,可是對上魏國的二十萬大軍,以及叱吒風雲的戰國名將龐涓,韓國根本沒有勝算。
申不害很清楚這一點,但是他知道齊國一定會救韓國的,齊國不會看著魏國吞滅韓國,擴充地盤,增加人口,韓國只要扛到齊國出手就行了。
申不害帶領著韓國軍民拼死保家衛國,軍民一心,最後連太子、嬪妃、侍從們都動了起來,真正的全民抗戰了,比我們的八年抗日都堅定,都全民一心。
韓國堅持了快三個月,新鄭已經是一座血城,城牆上到處都是滑膩粘稠的血,魏武卒要順著城牆爬上來都爬不了,雲梯搭著城牆就滑倒了,人也根本無處著力,城上城下全是屍體,這仗打到這份上,韓國已經到了極限了,可是魏國武卒也爬不上新鄭的城牆。
韓昭侯卻一直在宮內,沒有走出來一步,直到申不害請韓昭侯到城頭上慰問一下士兵們,只要再堅持一下,一定能堅持過去。
韓昭侯到了城牆上,看到滿地的人,死的活動都躺在那裡,根本分不清哪個死了,哪個還能喘氣,看著滿是鮮血的城牆,聞著濃濃的血腥味,觸手都是溫熱粘糊糊的淤血,大叫一聲,生生被嚇死了。
叫著”士為知己者死“,申不害知道韓國變法就此夭折了,於是拔出劍插入自己的腹部,以自殺的方式追隨韓昭侯去了。
申不害一心與商鞅較量,可是還沒等較量出結果,為什麼他就隨著韓昭侯的死去也自殺了?
有人說,申不害的變法是失敗的,只是吏治的變法,韓國之所以差點被魏國滅了,是因為變法失敗。
我卻不這麼認為,變法,是從無到有,是嘗試,是創新,誰也不知道是正確的,還是失敗的,而今天的我們是站在歷史的長河中,以結果為導向來點評兩千多年前已發生的事實,是不準確的。
申不害的變法,使得韓國強大,這是實事,我們就不能說他的變法是失敗的,從結果來看,一個小小的韓國,以城中一萬多軍人抵抗住魏國十萬精銳武卒快三個月,這不能不說韓國變法後的強大實力。
但是今天要說的是,申不害為什麼最後自殺了?
在解析這個問題之前,說一下韓昭侯這個人,他能任用申不害變法,並一力支援他,給他一個強有力的後盾,說明韓昭侯是一個有想法,有主見,有能力的人。
可是這個人在魏國滅韓時的表現,讓人值得懷疑,韓國軍民拼死護衛家園,連嬪妃、侍者都上了,韓昭侯卻一直呆在宮裡,既不指揮作戰,也不慰問軍士,只是等在宮中,有點聽天由命的意思了。
在面對滅頂之災時,韓昭侯慫了,當韓魏打到最後,龐涓停止攻城,實際也攻不了了,申不害進宮告訴韓昭侯,”龐涓,不攻了“,而韓昭侯說什麼,他竟然瑟瑟發抖的說:”丞相,這仗,不打也罷···“
最終去了城牆,慰問將士,卻被嚇死了,真是千古一聞呀。
變法,意味著觸碰很多人的利益,意味著給自己樹許多敵人,這就需要強有力的後盾,這個後盾必須是一個剛毅的人,有著鋼鐵般的意志,什麼時候都不能倒下,因為後盾只要一倒,變法之人的下場可想而知。
楚國變法的吳起,秦國變法的商鞅,都是支援自己的君主一死,一個被亂箭射死,一個被車裂。
韓昭侯,雖然支援申不害變法,但是那是他能把握的,他扛得住的,可是魏國來攻,簡直是滅頂之災,韓昭侯扛不住了,從精神上就慫了。
韓昭侯一旦倒下,就沒有人支援申不害了,他一個丞相是無法抵抗得住那麼多世族大臣的壓力的。
現在,韓昭侯死了,他的支柱徹底倒了,那麼意味著變法夭折了。
對於申不害這樣秉持著法家之學的人來說,變法是他的為政理念,是他的生命,為了變法他可以犧牲自己,現在變法夭折了,支撐著他的精神一下子就垮了,已經生無可戀了。
更重要的,韓國基本打沒了,韓昭侯也死了,再也沒有人庇護申不害,他的下場是什麼,他很清楚。
《一個叫歐維的男人決定去死》中的索尼亞在面對找不到工作,在巨大的挫折面前說:”要麼死亡,要麼好好活著“。
申不害已經不能好好地活著了,那麼在精神和現實雙重打擊襲來時,他選擇了自殺,這或許對他來說,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