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亞歷山大帝國是從馬其頓王國發展而來,全稱是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這個帝國是西方歷史上最早的橫跨亞歐非,並且也是用最短時間將數個文明圈統一與一個政權之下的帝國。自然,當亞歷山大死後,帝國分崩離析,帝國的各個組成部分重新分裂。

在數十年的戰爭中形成的幾個獨立的政治單元重新獨立,馬其頓王國迴歸原本的統治範圍,成為希臘化時代三大希臘王國之一。馬其頓王國在亞歷山大時期陡然間爆發,成為了橫跨亞歐非的大帝國。

馬其頓政權的生命則一直侷限於馬其頓地區。而且除了帝國時代這短暫的十幾年時間裡,馬其頓依然受著周邊國家的威脅。即便馬其頓的作戰能力不弱,但是需要與周邊民族長期作戰也限制了馬其頓對外擴張的能力。

之後的繼任領導人希望馬其頓能夠再一次重創輝煌。於是在第二次布匿戰爭初期,當迦太基的將軍漢尼拔接連取勝,羅馬軍隊深陷本土危機的時候,馬其頓打起了與迦太基結盟的主意。即便如此,迦太基戰敗,而馬其頓也未能討得半點便宜。

其實馬其頓與羅馬之間的戰爭問題一直存在。雙方圍繞邊境接壤的伊利里亞問題,長期處於敵對狀態。在公元前229年第一次伊利里亞戰爭爆發,羅馬擊敗了伊利里亞的國王特塔,扶持了自己的代言人,並且訂立的盟約,還趁機掌握了亞得里亞海的重要港口。

這一次戰爭使得羅馬在該地鞏固了統治,也有了立足點。並且限制了伊利里亞人的勢力。但是伊利里亞人並不屈服,甚至被羅馬一手扶植起來的代理人,德里特里烏斯不甘心成為羅馬的傀儡,於是想加入馬其頓與羅馬方面的斯巴達作戰,甚至打劫了羅馬的殖民城邦。羅馬在公元前219年,也就是第二次不匿戰爭的前一年,派出軍隊將其擊敗。

德米特里烏斯被迫逃亡馬其頓,被當時的國王腓力五世收留。之後,羅馬敏感的察覺到迦太基方面的動向,於是軍事撤退,馬其頓與羅馬之間也暫時相安無事。第二次布匿戰爭以後,羅馬國內混亂不堪,馬其頓隨即終止了手頭戰爭,開始準備就伊利里亞地區的歸屬問題與羅馬作戰。

其實在羅馬發動的伊利里亞戰爭爆發以後。馬其頓就十分敏感,因為這一地區對馬其頓王國十分重要。首先在地理位置上來看,伊利里亞地區位於馬其頓王國的西北部,地形多山,資源匱乏,表面上對馬其頓沒有任何經濟價值。但伊利里亞人經常到馬其頓做生意,有廣泛商貿往來。

此外,馬其頓向西部地區的經濟擴張也經常在此受到劫掠,如果馬其頓不能夠掌握伊利里亞地區,維護當地治安加強統治,那麼馬其頓在經濟層面的利益將要損失大半。而且伊利亞地區又是可以將自己的政治力量輻射到希臘世界的一個方面。雖然失去伊利里亞不可能對馬其頓掌控希臘地區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但是失去這一地區而導致的政治成本提高是不爭的事實。再加上因為羅馬而導致的伊利里亞戰爭,使得西馬其頓也受到戰亂之苦。為了拱衛馬其頓南部和馬其頓的核心統治地區,伊利里亞必須是馬其頓的戰略考量。

這僅是馬其頓看中伊利里亞地區的一個方面。從人的方面考慮,伊利里亞人的戰鬥力很強,是馬其頓輕裝部隊的有力補充,這一點是在馬其頓成為王國以來一直存在的客觀事實,包括腓力二世和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建立起來的馬其頓亞歷山大帝國。在東征和平定希臘的諸多戰爭中,馬其頓的輕裝主力部隊也都是由伊利里亞人組成的。

在相關記載中,伊利里亞人能征善戰,馬其頓人感到害怕。由於長期以來伊利里亞人的一些部落和馬其頓人有通婚和政治合作,所以馬其頓才能在特定的時間裡掌握著一支戰鬥力較強的民族。但這並不意味著伊利利亞人的整個部落完全掌握在馬其頓手中。也正因如此,伊利里亞人與馬其頓的軍隊也時常作戰。

在馬其頓王國時,腓力二世就沒有佔到任何便宜。甚至之前的腓力在作戰當中,英年早逝。致使馬其頓國內爆發了重大政治危機。而且,伊利里亞人並不是一股繩,馬其頓經常透過分化瓦解的形式,扶持伊利亞人親善自己的部落,並且吸納伊利里亞人的僱傭兵。

包括伯羅奔尼撒戰爭時,馬其頓也在希臘地區和伊利里亞地區拓展了自己的力量。而且從馬其頓的發展歷史上來看,哪一個馬其頓國王能夠掌握伊利亞地區,進而掌握僱傭兵,誰就可以在政治上贏得國內所有政治對手,並把馬其頓帶入國家發展的新階段。

由於王國統治伊利亞地區是依靠部落合作的形式達成的,所以就兩個大的族群來講,伊利里亞人,馬其頓有著常年的軍事侵擾,同時雙方也並非互為仇敵,在歷史上還有長期而特殊的親緣關係。這種關係一直存在,以至於馬其頓統治階層上層中有十分普遍的伊利里亞血統。

雙方相互之間的交流,融合,同化都是不爭的事實。對於部分的統治階層,羅馬對於他們的進攻自然也損害到了馬其頓在當地的利益。這些部落貴族,馬其頓至少可以間接控制這一地區,保證商路暢通。在第一次伊利里亞戰爭以後,馬其頓利益受到羅馬挑戰,雙方之間陷入嚴重的衝突和政治不信任,尤其是馬其頓在伊利里亞地區被羅馬佔據以後,自己的西部領土必然時時受到威脅。

更要命的是,自己賴以生存的僱傭兵人數因為伊利里亞的失去而大幅減少,導致國家軍事實力下降。只不過當時馬其頓的國王能力出眾,還有能力出兵干涉希臘叛亂,鞏固自己的同盟。但這並不意味著失去伊利亞以後的馬其頓可以不受影響的發展自己。在他去世以後,腓力五世繼位,毫無疑問的會因伊利里亞地區與羅馬大打出手。

但是處於四戰之地的馬其頓一直沒有休養生息,雖然安提柯二世統治時期仍能夠對希臘城市施加影響,但是馬其頓進入腓力五世時代以後國力大不如前。除了伊利里亞地區喪失,導致西部屏障損失和僱傭兵減少以外,希臘諸城市也並不買賬。到此時,馬其頓王國的統治只能侷限於國內。

國外環境日益惡化,雖然羅馬沒有主動進攻馬其頓,但是在公元前224年以後,馬其頓過去的同盟者以及敵對力量的同盟都進行了多場戰爭。 雖然有勝有負,總體維持了馬其頓的面子,但是國家發展的被動局面依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可能大家不知道僱傭兵對於西方的馬其頓王國究竟有多重要。那就來看一看王國最輝煌的亞歷山大時代,亞歷山大用於東征所積累的財富就是因為僱傭僱傭兵而得到的,在之前亞歷山大空頭許諾,在東征之前,共招募了6萬馬其頓士兵和6.5萬名僱傭軍,其中僱傭軍絕大部分都是伊利里亞地區的。這意味著什麼呢?

意味著馬其頓軍隊當中有55%左右的軍隊士兵和後勤都是伊利里亞地區提供的。而且在東征印度河流域的時候,馬其頓王國唯一具有戰鬥力的軍隊,恐怕就數這一隻規模的僱傭軍了。因為馬其頓本國部隊不希望在遙遠的東方作戰,這甚至改變了亞歷山大最終的擴張計劃。

這些僱傭兵之所以願意成為亞歷山大的部隊,一方面是因為亞力山大獨特的魅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當時馬其頓王國的強大。更主要的是利用波斯和東方的財富,滿足了僱傭兵的條件。但是當亞歷山大帝國分崩離析以後,馬其頓王國在公元前220年左右,一年的土地稅收僅有兩百多個單位。國力衰落是不爭的事實。

對於馬其頓王國最大的缺點,國家上層也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在哪一種戰爭當中,馬其頓王國都無法奪得制海權。是一個典型的陸上王國,包括亞歷山大東征,甚至也包括亞歷山大攻入埃及時,也是西亞地區的各國幫助才實現的。而當時其他邊境地區的作戰結束,馬其頓王國必須要處置西部與羅馬地區接壤,並被羅馬佔領的伊裡利亞問題。

也正在此時不匿戰爭爆發,漢尼拔率領西班牙迦太基軍隊攻入羅馬,在義大利半島上縱橫疆場。最開始馬其頓作壁上觀,認識到漢尼拔的作戰十分英勇,並且充滿智謀以後,隨即寫信給漢尼拔雙方有意願達成同盟,共同反擊羅馬。

對漢尼拔而言,他並不指望與馬其頓同盟能夠按部就班的進行,比如雙方共治義大利,平分羅馬,但是在政治策略上,迦太基漢尼拔樂於與馬其頓王國訂立合約,建立同盟。而且兩國已然約定共同出兵羅馬,此時的腓力五世精神抖擻,動用了國家能夠動用的所有大軍,壓向羅馬邊境。

但是,馬其頓王國的短板再一次凸顯,沒有任何海上作戰力量,只有一些小帆船。而羅馬此時擁有五列槳戰船,組成的羅馬艦隊。而且羅馬同盟者依然效忠羅馬,如此,在同盟國的幫助下,羅馬用了兩個軍團,就將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拒絕在本土之外,而腓力五世在嘗試,試探性的海上進攻以後,被迫撤軍。

因為羅馬始終掌握制海權,所以在布匿戰爭爆發以後的數年內,馬其頓並沒能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而這一次同盟的失敗也為羅馬最終征服馬其頓埋下禍患。很多人可能認為馬其頓盲目支援漢尼拔,並且出動軍隊進攻羅馬是一招險棋更是一招臭棋。一旦失敗,這意味著馬其頓與羅馬之間再也不可能和平相處。

但是如果看一看當時馬其頓的周邊形勢,可能我們就不會這麼認為了。在伊利里亞地區被羅馬佔領以後,馬其頓雖然在其他方面的對外戰爭中暫時保住了面子。但是周邊的敵對政權也清楚的認識到馬其頓真的不復以往之風采。尤其是在希臘世界,很多著名的城邦,斯巴達,雅典都紛紛選擇獨立或者投靠羅馬。

馬其頓在丟掉自己的戰略屏障,伊利亞地區和僱傭軍以後,再一次丟掉了來自希臘世界的財富。再加上戰場上馬其頓雖然總體來講是勝利的,但是這些勝利並不能給馬其頓帶來國家統治的真正好處。作戰的勝利並沒能夠鞏固馬其頓的統治,反而削弱了馬其頓的國力。對於羅馬的戰爭,其實不僅腓力五世,就是之前的幾任領導人也隱隱約約感受到了羅馬在當地的影響。

而且羅馬在當時是擴張最迅速的古地中海國家,它的擴張是向東方瘋狂進行的。馬其頓在其中首當其衝,所以與羅馬之間的戰爭是遲早的事兒。遍觀羅馬崛起的整個時間線,馬其頓的選擇在第二次布匿戰爭,羅馬國內混了之機,與迦太基同進軍羅馬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是因為國力不濟,即便選擇對了也沒能夠打好這個主觀題。

由於當時馬其頓的衰落,甚至同盟體系也在當時鬥爭中也整體性衰落。作為希臘化時代的三大王國之一。馬其頓在與周邊國家進行作戰的同時,也與另一些國家達成盟友。雙方可以相互策應,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就是敘利亞的安條克。

雙方雖然也有矛盾,但是雙方之間的矛盾。最終是讓位於雙方之間的地區利益,但是其實這兩個國家都受到了外部軍事力量的威脅,國內統治也都十分艱難。而且兩者短暫的戰略同盟也並沒有阻止雙方與周邊國家之間的作戰保持勝利。馬其頓的短板在海軍,而敘利亞王國的短板也是如此。

面對羅馬當時強大的海軍和希臘的反馬其頓艦隊,馬其頓在客觀現實上也需要一個海上的強大力量成為自己的盟友。而海上商業民族,並建立的迦太基布匿人,是其中的一個選項。雙方都有一個共同的敵人,羅馬。更讓馬其頓感到欣慰的是,迦太基海上力量強大卻並不會威脅馬其頓,因為迦太基的霸權力量一直在地中海西部地區。

曾想要越過地中海中線進入東部爭奪霸權。但那都是曾經的事,而且當時也被東部國家和希臘艦隊制止,此後則一直侷限於西地中海的霸權。兩國之間的政治同盟不僅僅針對羅馬。雖然雙方都在於羅馬交戰過程當中簽訂了兩國盟約,但是盟約的約定顯然範圍很大。甚至包括羅馬以外,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遭到其他國家的軍事進攻。

另一方也必然在力所能及的方面支援對方。這對於當時處於國內國外諸多困難的馬其頓王國而言是現實需要和未來國家戰略相結合的處置方式,但是最終由於實力上的碩大差距,馬其頓的國家戰略沒能夠達成最終目的。羅馬已然崛起,馬其頓已經衰落,迦太基也已經徹底戰敗,地中海世界的格局重新形成。

1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代“溫柔”的酷刑,利用動物的舌頭,讓你“生不如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