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中國幾千年歷史長河裡,吃這一塊一直是最基本的民生問題。由於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古人的伙食和現在自然沒法比。現在我們頓頓有魚有肉,柴米油鹽一應俱全,那麼,中國古人那會吃的又是什麼呢?
一天吃幾頓首先我們來看看古人一天吃幾頓。
現在,一日三餐成了國人吃飯的基本,但對於古人而言,並沒有一日三餐這麼一說。在秦漢以前,人們一天只吃兩頓飯,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生產的數量也不盡人意,這個一日兩頓還得看人來。收成不好的時候,縮減成一日一頓或者幾日一頓,也是不無可能。
不過,到了宋代後,由於經濟開始繁榮,農業得到大幅度提升,開始出現了夜市,因此一日兩餐才變成了一日三餐。但這也僅只對富人有效,窮人仍還是一日兩餐。
吃什麼古代窮人一般吃些什麼呢?想想也不可能好到哪去。而且,隨著朝代的不同,窮人飯碗裡的食物也是不固定的。為何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主要在於現在我們看到的諸多農作物,並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不同朝代從異域傳過來的。
譬如在西周時期,那會不但沒有水稻,連小麥都不普及。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主食這塊吃的都是粟米,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小米。現在一般用來早上煮粥喝,而在當時,卻是一日兩餐的主食。而窮人和富人的差別在於,窮人或許只有粟米可以吃,但富人還能多幾個肉菜。
周朝結束後,小麥開始在中國普及,情況才慢慢好轉了一點。這個時候,饅頭就開始出現了,不過,饅頭需要大量的麵粉才能蒸出來,當時也只是富人的食物。而窮人吃什麼呢?還是以燒餅為主。而這種吃法,是漢代班超從西域那邊學過來的,並不是中國窮人的自創。
同時,還有一種起源於中國本土的糧食作物也是窮人的心頭好,就是大家熟知的大豆,古人稱之為“菽”(shu)。這是最常見的食材之一,隨手就能種,且生命力極強,但是不怎麼飽腹,也是古代窮人常見的食物之一。
吃肉嗎關於肉食這塊,普通老百姓平常也就過年才能吃上一頓豬肉,窮人基本上就不要想了。有意思的是,古代權貴階層基本都不吃豬肉,在他們看來,吃豬肉是一件很跌份的事。一般吃的是牛羊肉,由於牛還有犁地的功能,除了等它自然老死外,絕不會主動屠宰。因此,牛肉比較稀少,吃的多的還是羊肉。
直到宋朝,蘇軾發明了東坡肉,將豬肉帶入了權貴階層,豬肉這才從窮人的餐桌跑到了富人桌上。但不管是哪種肉,味道都不可能好到哪去,在油鹽醬醋這些調味品稀缺的古代,大部分肉都有股腥羶味,口感並不怎麼好。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時傳入中國的紅薯,對中國窮人的伙食帶來了革命性改變。
紅薯原產自南美地區,後被西班牙商人帶到了中國。其具有極高的飽腹能力和糖分,加上耕種週期短,對環境有著極強的適應性,很快席捲全國,成了窮人最喜歡的食物。也是因為紅薯傳入,從根源上緩解了“食”的問題,明清兩個朝代中國的人口數量也迎來井噴。
當然,還有野菜糟糠這類劣質糧食也是窮人的食物,直到近代都還有窮人在吃,經歷過那段歲月的國人也比較熟悉。
一家之言由此可見,古代窮人吃的可謂是一言難盡。沒有油鹽,基本上都還是一些相當樸素的粗糧。現在看起來是相當綠色健康,但一直堅持吃這些的話,吃飽吃不飽另說,還容易造成營養不良。難以想象古人是怎麼活下來的,要是我們穿越回去,估計一日三餐都堅持不下來。
參考文獻:《食經》、《中國飲食典籍史》
-
1 #
-
2 #
哈哈,隨處可見的地瓜,並不是中國傳統食物。明朝之前的古人連我們不稀罕的地瓜都沒吃過。太有意思了
-
3 #
聽我奶奶說,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窮人都吃糠,就是包裹小米那層皮,麵粉都是奢侈品,大米六更別想了
-
4 #
在八十年代前,膠東半島農村人全是以地瓜及地瓜製品為主食,玉米麥面為副食,現在五十歲以上的人都經歷過那個貪窮時代。
-
5 #
古代的豬肉由於沒有閹割,大多都有很重的腥羶味,所以不被達官貴人所接受。。。。現在福斯所食用的豬都是閹割後的
-
6 #
今天就吃了兩頓飯,一頓包子!一頓饅頭蘿蔔條,我是窮人,也沒見有人救濟
-
7 #
我太老爺去世時想喝紅糖水,在當時到鄉里都沒有,走路去。76年,那年我七歲,記得很深。
-
8 #
古人一日兩餐,看來真的是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
9 #
古人吃的東西太少了
-
10 #
感謝偉大的科學家帶來今天幸福的生活
-
11 #
那個時候沒有減肥的事,管住嘴就能減肥
-
12 #
燒餅比饅頭更廢麵粉!!!!!!
別說古代。就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們天天吃地瓜。吃頓面,還得來客人才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