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我們很多現在人看來,有一些規矩早已經司空見慣了,認為一切本來就應該這樣。筆者也是這樣的一個人。但是自從馬雲55歲退休以後,竟然沒有讓他的兒子繼承阿里,而是說出了那句“阿里巴巴不是馬雲的,而馬雲卻是阿里巴巴的”這句話,也深深的觸動到了筆者。讓我對於歷史上那些君王的繼承製度,非常好奇,禪讓制在早期就已經存在,為什麼沒有很好的保持下來那?從禪讓制到家天下制度,這裡面有經歷什麼,這些演變是一蹴而成的嗎?又是什麼原因導致的禪讓制度在古代沒有推行下去的那?這種制度在古代有什麼好的作用麼?接下來讓筆者分幾個板塊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對古代君王繼承製度的看法。
一、禪讓制度的演變。開始於實行。
二、天下為家的開端,與實行
三、家天下的實行與推廣
禪讓制度的開始,遠古堯舜禪讓
傳說,在上古部落之中,在黃帝之後,出了三個很有名的部落首領。他們分別是堯、舜、禹。他們原本都是一個部落的,先後都被推選為部落的首領。堯是中國古代傳說中一位著名的賢君。據說在他當上部落的首領以後,處處都首先想著人們,對榮華富貴十分淡薄。住著最簡陋的茅屋,過著粗茶淡飯、勤儉樸素的生活。堯為了人們盡心盡力,但是他的兒子朱丹,卻是一個非常不成器的不肖子。致使堯不願意傳位給他。使得堯時常留心天下賢人,準備將帝位禪讓給能夠對部落有貢獻的人。他召集了四方部落首領前來商議,到會的人一直推薦舜。堯在聽過舜的事蹟後,便將帝位禪讓給了舜。這也是中國曆史上禪讓制的開端。
禪讓制的延續,舜禪讓禹
在堯在位期間,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水災,良田沃土,房屋牲畜,都被淹沒。這時居住在崇地的部落首領鯀,奉命前去治理水患。鯀用了九年的時間治理洪水,不僅沒能治住洪水,反而使得水患鬧得更大、更凶了。舜繼承帝位後,發現了鯀的失職,便殺了他,並讓他的兒子禹繼續去治理水患。禹析取了父親治水失敗的原因,用了13年成功的治住了水患。更有傳說在他治理水患的13年中,他曾三過家門而不入。而是一直致力於治理水患。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尊稱他為大禹,即為“偉大的禹”。因此也使得舜發現了禹的過人之處,經過長達16年的觀察,舜覺得禹可以當自己的接班人,就將帝位傳給了禹。
禪讓制的結束,家天下的開端
舜以後,王權得到了進一步強化,經過鯀、禹兩代經營,夏后氏已形成一支強大的氏族勢力,這正是這股勢力為後來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隨著王權的產生,氏族制度也已經部分被改造,部分被拋棄,唯繼任領袖的人選,要經過會議選舉的形式尚存。而從舜到禹正處於當時社會大發展的時代,各種各樣人才輩出,首先被推舉為禹繼任者的是當時的皋陶。但皋陶卻先禹而死,部落聯合體議事會又推舉了伯益。他是顓頊和少典氏的後裔,又名大費,與皋陶有一定的血緣親屬關係,曾協助姒禹平水土,有功而受到舜的器重,被任命為掌管山澤、調馴鳥獸的“虞” ,古文獻曾有
“益主虞、山澤闢”
之說,這也使得部分學者認為他的功績在首創畜牧業 。按照當時傳統習俗,大禹的兒子啟作為領袖之子,在選舉繼任者人選時,雖然會被優先提名考慮,但他所做的功績無法與競爭者益相比的時候,益理所當然的成為了議事會認可統一認可的法定繼承人。
然而,在益和啟的時代,常規的傳統習俗已經被新存在的價值觀念所取代。所以禹死後,啟就立即發動了對公認的法定繼承人益奪權之戰,奪取了帝位。關於這場鬥爭的經過,有記載說:
“益代禹立,拘啟禁之,啟反起殺益,以承禹祀”;
當時的鬥爭很激烈,而幾經波折,“叛亂”的啟在攻打益的時候,也遭益的強有力反擊,曾經也一度處於劣勢,甚至還被益所拘捕,但還是因有父輩禹的經營和培植,加上當時所在部族夏后氏實力更強,啟也在部族的支援下,和其他擁護者聯合起來對益發動戰爭,最終取得了勝利,終於殺益,使啟奪得領袖的權位。啟更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的國家——夏朝,從此也開創了子承父位的世襲制度。
家天下的開端,夏朝一代而終
公天下的制度因為被大禹的兒子夏啟所破壞,自然也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但夏啟很有心計,沒有用武力鎮壓這些反叛他的人,他認為他最應該做的就是收買人心。讓民眾能夠發自內心的擁護自己,使得家天下可以實施下去。於是夏啟就嚴格要求自己,以此來博取他人對他的信任。他每頓飯只吃一份普通的蔬菜,也僅僅睡在一張破敗的床上;而且他還在除了祭神和祭祖以外,從不許演奏音樂來以此享樂;他還尊敬老人,照顧小孩。甚至唯才是舉,誰有本領就加以重用,誰會武藝,就派誰帶兵作戰。僅僅一年,他的聲譽也大大的提升了,大家也一直認為夏啟理所當然的就是禹的繼承者。從而導致對於父死子繼承的家天下制度,人們也就潛移默化的覺得並沒有什麼不合理的了。但是夏啟後來還是墮落了,過上了荒淫的生活,喜歡上了喝酒、打獵、歌舞。
在夏啟死後,他的兒子太康沒有經過選舉順利的繼承了他的帝位。但是太康卻是一個不管政事,昏庸無能的人。而且他只有一個愛好,那就是打獵。有一次,太康帶著隨從到洛水南岸打獵。他越打越興起,竟然一打就是100天。這正是因為他這一荒唐的舉動,使得黃河下游夷族部落首領后羿有了可乘之機。他看到太康只知享樂不知政事,認為這是奪取夏王朝權利的機會,他親在帶兵把守太康歸國之路。等到太康回來發現后羿帶著大批兵士攔住了他的歸路,無奈之下只得流亡到洛水的南邊,不敢歸國。后羿在此時還是不敢自立為王,只得令立太康的兄弟仲康當夏王,他在幕後操控者國家的權利。但在仲康死後他卻趕走了仲康的兒子,自立為王了。
家天下徹底實施,子承父業徹底成為福斯認知。雖然後來啟的後人少康又從新奪得了王朝的統治權,但由於當時制度並沒有得到完善,徹底確立子承父業這一制度。在商代中期,連續發生“弟子或爭相代立”的現象。到武丁以後,嫡長子繼承製度才逐漸確立,王室內部逐漸趨於穩定。
以王室為中心的眾多貴族,他們有的是許多“舊邦”的舊族,而更多的是王室近親不斷建立的新宗,由此而產生“多子族”。 這些新舊貴族,有的受封在外地建成侯伯之國,有的在王室擔任各級官職。他們是商王朝的支柱,也是奴隸主階級的主要組成部分。
制度的徹底確立,子承父業傳承千年
直到千古一帝秦始皇一統六國以後,他自稱功蓋三皇、堪比五帝。自稱皇帝,並決定自稱始皇帝,後位繼承者以數計,為二世、三世,直至萬事,傳至無窮。可見在秦時由於始皇帝的命令與決定,子承父業傳至萬世就也已經蓋棺定論了,在這時起,乃至後面的所有朝代,也都延續這這一制度,父死子繼位。這一制度也正是由於千古一帝的推崇,而被推到了一個高峰期。
總結:
其實,古時候從禪讓制到世襲制,這些都是順應時代的產物。只是在後來王位世襲制比禪讓要更加的契合前史開展。世襲制的王位承繼比較固定,從而大大的削減王位更迭時的爭鬥。 由遠古“天下為公”的“禪讓”制演變成後來父位子承的“天下為家”的世襲制,對處理王位的承繼問題是有著其優越性的,這一制度至少可防止因對先王后代的殺殉而形成的社會騷動及人口削減。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是前史的前進 從禪讓到王位世襲,從天下為公到天下為家,是生產力開展的成果,是階層對立的產品,是前史開展的必然趨勢。世襲制以其明顯的私有化表現社會的嚴重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