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有一場天理教起義,這一次的起義只有大約兩百人,抱著擒賊先擒王的目的,竟然打到了清朝統治皇城的內部。若不是因為皇帝當時並未在京,這次的行動恐怕會改寫中國的歷史……
《閱微草堂筆記》有句名言:“事出反常必有妖。”一般來說,在古代,農民起義大多數發生在一個封建王朝的晚期。在腐朽的王朝封建統治能力沒落的時候,會有大規模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最終在人民的反抗中,建立新的封建王朝。但在清朝中期有一次起義,不僅人數少,只有大約兩百人的規模,而且還打入了統治者的政治中心——北京皇城。具體是怎麼一回事?
▲故宮掠影
傳承千年的神秘宗教白蓮教是一個神秘的宗教,它始於唐、宋,到了清朝時已傳承了千年。對於這樣的宗教,統治階級一直都持以打壓的態度,但歷朝歷代,總有它生存、傳播的土壤。那麼,為什麼統治者無法將其剷除呢?
一是因為它的隱秘性,這種在民間的秘密傳承,官府很難將他們一網打盡;二是在那個封建思想橫行的年代,由於對於一些自然現象的不理解,人們往往相信鬼神論調。對於生產力落後造成的貧窮苦難,有心者將其與宗教的教義結合起來,鼓動大家進行造反等活動。所以,每當及朝代更替時,這些宗教便積極的活躍起來,組織農民起義。
▲影視劇中的白蓮教形象
比如在元朝末年時,韓山童、劉福通就宣傳“彌勒下生”、“明王出世”密謀起兵,因為頭扎紅巾,是為紅巾軍。又因為當時的起義民眾大多信奉白蓮教,燒香拜佛,也稱作香軍。紅巾軍對於元朝的滅亡、明朝的建立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後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考慮到白蓮教是個不安定的因素,於是就對白蓮教採取打壓的政策。這又迫使白蓮教轉入地下。但這個秘密組織還是並未消除,反而一直延續到了清朝。
清朝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到了清嘉慶年間,國家內部的階級矛盾逐漸尖銳,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越發不可調和。嘉慶雖然接手了康乾盛世之後的帝國,國力卻已經逐漸在走下坡路。在乾隆一朝後期,土地高度集中的問題愈發嚴重,失去土地的流民大量聚集,主要在川、楚、陝交界的南山和巴山老林等地區謀生,數量甚至到達了百萬 。
▲古代難民劇照
由於人口增長迅速,土地兼併問題遲遲沒有解決,各省各地陸續出現災荒饑民。原本,川楚邊境地區是一片未經人力開發的原始森林,向來是沒有土地的流民聚集所在。這些流民生活的非常艱難,不僅所在的地方土地貧瘠,作物產出有限,還要受到各方勢力的盤剝。
流民本就是屬於社會上的不穩定因素,偏偏官府對於他們的處理方案,依舊是不斷的壓榨。所謂官逼民反,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在這種情況下,很多流民便成了白蓮教傳播的物件。一場藉著教義的反抗運動就應運而生了。
▲白蓮教起義畫像
清朝九年的白蓮教大起義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在嘉慶即位不久,一場蔓延中國中心地區的民間大起義就這樣爆發了。先是四川有人相繼起義,後又開始在河南、陝西等地進行大規模流動作戰。這些被清政府過分壓榨的農民給了當時腐朽的政府沉痛的一擊,但最後還是被國力尚雄的清政府鎮壓。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農民起義並沒有先進的思想進行指導,僅僅依交易等內容對民眾進行鼓動,並不能解決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的根本矛盾。一如“白蓮下凡,萬民翻身”、“淤泥源自混沌啟,白蓮一現盛世舉”等口號,無非是玩了套“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皇帝輪流做,今年到我家”的遊戲思路。
▲白蓮教作戰畫像
另一方面,從當時的國力來說,清朝此時正處於朝代的中期,雖說各方面已經走下坡路,但統治階級的力量依舊強悍,不是這種小規模的民間反抗能比擬的。所以,在嘉慶九年(公元1804年),這場起義還是被政府鎮壓了下去。
攻入北京皇城的天理教白蓮教有許多的分支,這些分支教的教義又與主教有不同的地方。這一次在北京的起義屬於白蓮教大起義中的其中一次。但起義的地點是選在了北京皇城。為什麼要選在皇城?起義軍是想要做個擒賊先擒王,將當朝的嘉慶皇帝殺死,就能造成清庭群龍無首的混亂局面,引發全國更大的動亂。抱著這樣的目的,白蓮教的一個分支——天理教就潛伏到了京畿地區。
▲影視劇中的白蓮教形象
在嘉慶年間,天理教由京畿、直隸、山東、河南等地的八卦教(九宮教)、榮華會、白陽教、紅陽教、青陽教等教派的部分教徒,逐步聯合統一而成 。天理教主要首領為李文成、林清和馮克善。林清統一天理教後,自稱天皇,馮克善為地皇,李文成為人皇。當時天理教對民眾許諾,現在出錢就可以買滅清後的官職土地,鼓動信徒參與此次的暴動。
不在宮中的嘉慶帝清嘉慶十八年(公元1813年),九月十四日這天,大約二百名教徒喬裝打扮成商販,進入北京城。十五日中午,眾人得到了事先安排在宮中太監的接應,由東華門及西華門兩個方向攻入紫禁城。偌大的紫禁城,竟然在這兩百人的攻擊下亂作一團,可見當時統治秩序的混亂。尤其是把守午門的將領策凌,得知天理教攻入的訊息之後,竟然直接帶隊逃跑了。
▲隆宗門
此時約有四五十名真理教徒直入隆宗門,到達了養心殿。他們想直接做斬首行動,刺殺皇帝。但也許是老天的垂青,嘉慶帝命不該絕,他此時正在外巡視,並不在宮中。天理教徒幾番搜尋,都沒能找到皇帝。平時需要每天上朝的嘉慶帝,因為這次意外的外出巡視,反而撿了一條性命,倘若跟平時一樣呆在宮中,那還真有可能被義軍刺殺成功。
若是這樣,中國歷史的走向會不會像薩拉熱窩奧匈帝國皇儲遇刺事件一樣,引起局勢的巨大改變呢?我們就不得而知了。起義者在皇城內部的搜尋沒有結果,反而耽誤了時間,最後在健銳營、火器營一千多名裝備精良的官兵圍攻下,這場戲劇性的刺殺行動也最終結束了。
▲清軍劇照
嘉慶帝本人的反思雖然這次的起義失敗了,但是起義軍攻入皇宮在歷史上也是唯一一次,這給嘉慶皇帝一個很大的教訓,自己的皇城都差點被別人攻陷,可見八旗軍隊的戰鬥力有多腐化,清朝政府的統治有多腐朽。嘉慶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採取了減免旱災地區的賦稅,開倉放糧救濟災民,等措施。然而這些舉措對於一個走向沒落的王朝來說只是杯水車薪。
▲嘉慶帝畫像
結語這次的起義其實是清王朝積弊的一個縮影,雖然起義規模太小,並沒有瓦解清王朝的統治,最終被清王朝所鎮壓,但階級的矛盾依然存在,並隨著滿清統治的延續繼續加深了。
參考資料:
《閱微草堂筆記》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