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一直以來,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因“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功績,再加上他底層赤貧農民的出身,所以被譽為“得國最正”。與搶奪女婿皇位的楊堅,以及欺負孤兒寡母的趙匡胤對比起來,天然得不附帶任何原罪。

不過,朱元璋也是一位頗受爭議的皇帝,他屢興大案誅殺功臣,李善長、胡惟庸、藍玉等開國元勳均遭橫死。而且,他還建立錦衣衛推行特務統治,令大小官員在無比緊張的氣氛中工作和生活。

如果說以上那些,是為了維護皇權而不得不使用的鬥爭手段,還存有一絲情有可原的成分。那麼,在恢復殘忍的活人殉葬制度一事上,朱元璋可是徹頭徹尾地開了歷史倒車。

殉葬制度興盛於奴隸時代的夏、商、週三朝,尤其在商朝這麼個十分注重祭祀的時期,連普通的祈求禱告活動,往往也會安排殘酷的殺俘虜祭祀儀式,就更別提王室貴族死後隆重的國家級葬禮了。

《詩經》有關秦國的部分,就有秦穆公死後,他的三個親信大臣陪同殉葬的記載。現代的許多考古發掘活動,也從文物層面證實遠古時代諸多的殉葬活動。

比如2007年在江西靖安縣,出土的距今2500年前的東周“徐王墓”,光殉葬的年齡段在15—20歲之間的年輕女性,就有整整22位!光想想都令人不寒而慄。

然而,古人也並非完全麻木不仁,隨著春秋戰國時期戰爭活動的日益頻繁,能耕種、能打仗、能生孩子的人口資源變得重要起來,“人權”觀念正逐漸得到提升,直接拿活人來殉葬的舉動開始減少,取而代之的是類似秦始皇兵馬俑、西漢楚王劉戊墓木俑等象徵性的殉葬。

但這層“寫實”到“寫意”的轉變,並非意味著殉葬制度的徹底廢除,儒家創始人孔子就一針見血地指出:“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意思就是拿陶俑、木俑殉葬,王室貴族們心底裡存在的,仍然是拿人殉葬的厚葬風氣。

隨後歷史上發生的活人殉葬,例如秦始皇死後,繼位的二世皇帝胡亥,也曾下達一刀切的殉葬令,“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就已經是出於穩固皇位的需要,而耍的消除潛在政敵的手段了,屬於掛羊頭賣狗肉。

漢武帝晚年的情形也是如此。由於太子劉弗陵只有6歲,而他的生母鉤弋夫人卻還只是個20來歲的年輕女子,出於對外戚母后勢力干政的隱患考慮,漢武帝果斷地做出了臨死之前的最後一個重大決策——賜死新皇帝生母鉤弋夫人。

只不過,漢武帝臨時起意的殉葬決策,到了北魏開國皇帝拓跋珪手裡,竟然上升到了“母死子貴”的制度層面!以至於幾代以後,後宮嬪妃都不願意生兒子,千方百計避免“皇帝生母”這個死亡率百分之百的位置。

在人殉制度的問題上,後世能與北魏道武帝拓跋珪PK的,恐怕就是我們今天話題的主角——明太祖朱元璋了。

與拓跋珪相同的是,朱元璋也是恢復了人殉這項殘酷的遠古陋習,只不過拓跋珪多多少少也還是帶著點皇權穩定的考慮,才創造和推行著“母死子貴”。但擱在朱元璋身上,那更多的可就是赤裸裸的“大男子主義”了。

有種觀點認為,朱元璋之所以恢復人殉,是因為華夏大地被元朝異族統治了將近100來年,蒙古人野蠻的風俗習慣,使得原本已經廢止人殉的中原地區,厚葬思想中的人殉觀念從新抬頭。

還有人覺得,朱元璋恢復人殉,是預防外戚干政對明帝國的皇權造成威脅。這點也是借鑑元朝的教訓,有元一代後宮干政,甚至太后走向前臺的例子數不勝數。

這樣的情形不僅被架空的皇帝不會高興,就連帶著尊君思想的讀書人也覺得太不正常,因此還含沙射影地編寫出“狸貓換太子”的戲曲,拿北宋的傳說來發洩對元廷太后主政的不滿情緒。

朱元璋也是皇帝,也不希望自己的權力蛋糕被別人分去,按照這個邏輯推定,自然是不想元廷的亂政重演。

可以上兩個觀點的問題,一是元朝壓根就沒有太多人殉的記載,二嘛朱元璋既然要預防外戚干政,人殉的物件應該是最有血緣條件干政的皇帝生母啊,可明朝的殉葬偏偏選的是那些沒有生育過的嬪妃、宮女,這是哪門子的預防措施啊?

因此,人們將朱元璋的人殉決策,又歸根到了南宋以來興盛的程朱理學流派。

在儒家文化發展過程當中,要求女子三從四德、守寡守節,要把貞潔看作比生命還重要的觀念,大體是在宋朝時期形成的,發展到後來甚至輕視女性的生命。而元代並沒有否定這種思想觀念,甚至變本加厲,將女人視作戰利品或者禮物,隨意買賣以及贈送。

經過兩百多年的思維強化,直至明代初期,女性在社會上一直都是處於被動地位。以明朝為背景宮廷劇《女醫明妃傳》中,關於女性地位低下,就連生病了也得不到妥善的情形,還真不是電視劇毫歷史背景的虛構。

朱元璋在登基之後,也受到當時男尊女卑思想的影響,認為後宮不得不嚴加管教,在修訂後宮的管理條例以及制度時,他還說:“治天下者,正家為先”。因此在他的眼裡,後宮嬪妃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其生兒育女,養育皇子,絕不可干政弄權。

而且朱元璋的後宮管理制度,也有著嬪妃等級的劃分,力求做到長幼尊卑有序。這些都體現出身農民的朱元璋對於女性的賤視,認為在男性社會當中,男子擁有對女子絕對的掌握權。

這種掌握權發展到極致,就是嬪妃、宮女為皇帝殉葬的重新抬頭!

朱元璋在殉葬方面,首先將其應用在了兒子身上。

早在第三子晉王朱棡英年早逝時,朱元璋就下令多名女子為其殉葬,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有盜墓賊挖開了晉王墓,發現在晉王朱棡棺槨的兩邊,就分佈排列著十餘口棺材,裡面都是陪葬的年輕女子。

朱元璋的二兒子朱樉,也死得比較早,據說他死的時候非常捨不得自己的王妃,而朱元璋也滿足了兒子的這個要求。

既然朱元璋的兒子死後都可以得到殉葬,那麼在朱元璋死的時候,有妃子、宮女為其殉葬,也就再正常不過了。根據史料的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如此規模的殉葬數量,足以讓朱元璋背上暴君的罵名。

朱元璋開了人殉先例,他兒子朱棣更是把殉葬強化成為一款明朝皇室葬禮制度。朱棣死時,頒佈了一道遺詔:“喪禮如高皇帝遺制”,這其中的意思再明顯不過,那就是仿效朱元璋繼續進行人殉,殉葬制度開始興起。

在朱棣下葬時,他生前身邊的很多嬪妃、宮女,都被集中送到了一個偏僻的房間裡。眾人來到房間裡,一看發現在房樑上面掛著很多白綢緞,立刻就嚇得腿軟。但是在威逼利誘之下,她們還是選擇了將自己的脖子掛在這白綢緞之間。

據說當時在這批殉葬的宮女當中,有兩個來自朝鮮,分別叫崔氏和韓氏。而韓氏不知道她會落得一個殉葬的下場,痛哭流涕地大聲喊著“媽媽,再見,女兒去了,去了!”而她剛把話說完,旁邊的太監就立馬踢開她腳下的凳子,一位鮮活的美女就這樣離開了人世。

不僅僅是明朝的皇帝,就連分散在全國各地的藩王,只要是皇室子孫在去世之後,都會用身邊的侍女或者妃子進行殉葬。

湖北的靖王朱棟墓被盜之後,人們發掘的過程當中,就在裡面發現了六口殉葬的棺材。根據對棺材中屍體的鑑定,可以確定這些屍體都是年輕的女性。

明朝殘酷的人殉制度,直到明英宗時期才被廢除。

明英宗之所以這麼做,除了他生來性情純善之外,也是因為他歷經土木堡之變被擄北方做了一年多“肉票”,又在弟弟明代宗手中被軟禁了幾年,曲折的遭遇使得他對生命倍加重視,故而重新登上皇位後就下令廢除人殉。

此外,明代宗時期,英宗的兒子太子朱見深,經常受到重重危機,而這過程中代宗的皇后汪氏時常給予照應。英宗感念汪皇后的恩情,為了讓她免於為代宗殉葬,乾脆就廢除了人殉。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日本——擅長偷襲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