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地雷戰》中,日軍小隊長有一句經典臺詞,“悄悄地進村,打槍的不要”。這並非憑空杜撰,自古以來特別是明治維新後,日本歷次對外戰爭之所以能搶得先手,往往得益於突然襲擊。這種特殊的行事方式,甚至一直延續至今。
制勝“法寶”,屢試不爽縱觀日本對外戰爭中,日軍似乎有著“先發制人”的偷襲“傳統”。公元1592(明萬曆二十年)5月,日本權臣豐臣秀吉命忠於他的各藩部隊15萬人,挾戰艦700餘艘,突然經對馬島入侵朝鮮。歷經百年戰亂中磨鍊出來的日軍,運用偷襲、強攻等閃電戰術,戰爭初期如入無人之境,2個月內相繼佔領漢城、開城和平壤;1894年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戰,在黃海豐島海面伏擊中國運兵船隊,同時向駐牙山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挑起了甲午戰爭;10年後的1904年2月8日,日本海軍突襲駐仁川和旅順港的俄國艦隊,卻在2天后才正式對俄羅斯宣戰。
歷史總是重複地上演。1931年9月18日晚10時許,日本關東軍炸燬鐵路,卻誣衊系中方所為。2小時後,日軍突襲東北軍駐地北大營,許多從睡夢中驚醒的中國士兵來不及著裝、拿槍便倒在血泊裡。此後6小時內,日軍分別向瀋陽、長春、寬城子的中國駐軍發起攻擊,同樣未經宣戰。1937年7月7日,日軍藉口尋找失蹤士兵遭拒,竟悍然炮轟京郊宛平城。日本人自導自演的2場鬧劇,徹底暴露了其鯨吞中華的狼子野心。
1941年12月7日清晨,由6艘航母組成的日軍特混艦隊,出動大批艦載機偷襲珍珠港,重創了美軍太平洋艦隊。而日本陸軍的行動甚至比海軍還早2小時,其同樣以突襲的方式,橫掃整個東南亞,短短3個月內就控制了西太平洋大部分島嶼,並把英軍從緬甸趕到了印度邊境附近。
二戰結束後,日本“先發制人”的偷襲戰術在軍事上已難有作為,卻在和平時期的商戰中“發揚光大”,讓世界一次又一次瞠目結舌。2005年1月,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日本企業“活力門”的董事長堀江貴文,突然與美國“雷曼兄弟”公司聯手,透過場外交易方式收購了日本傳媒巨頭——日本廣播公司35%的股權,一舉成為該公司最大的股東。這個突如其來的訊息,震撼了日本政經界,有媒體稱:“這是金融界的‘偷襲珍珠港’”。由於該事件向日本傳統的社會觀念與經濟秩序發起了挑戰,一度引發民眾恐慌,負面影響至今猶在,這就是著名的“活力門衝擊波”。2011年3月17日凌晨,日本東北大地震餘波未消,趁著歐美炒家安睡正酣,日本ZF突然拉高日元比價,從原先的1美元兌80日元跳到1美元兌76日元,讓許多想趁機大撈一把的外國炒家一夜間血本無歸。
戰術“精彩”,戰略“短視”二戰時,日本將官內部參閱的《統帥綱領》中明確指出,“出敵不意,對於奠定勝利基礎和取得戰果都極為重要”。其《作戰要務令》《海戰要務令》也要求部隊必須以“旺盛的鬥志、神速的機動”突然出現在敵人面前,從而佔據主動地位。日軍也承認,實施“閃擊戰”要冒極大風險,能否取勝關鍵在於“秘密準備,突然行動”。歷數日本所發動的諸次對外戰爭,無一不是經過長期謀劃與周密準備,並竭力隱蔽企圖,然後選擇有利時機突然發難。
早在1578年,豐臣秀吉就放言要“圖朝鮮,窺視中華”,甚至打算遠征天竺。為此,他進行了10餘載的戰爭準備——降服諸藩穩定後方,“太閣檢地”整頓軍力,並囤積了大量軍械及可支數年的糧草。而日本在近現代發動的歷次戰爭,也具備類似特點。明治政府在1875年,就將中國定為假想敵,前後花了20年時間進行有針對性的擴軍備戰,特別是派出大批間諜刺探情報;為發動日俄戰爭,日本做了近10年外交及軍事上的準備;1922年華盛頓會議後,日本又轉而將美國定為頭號敵人。按《石原構想》,日本在奪取滿蒙後,將用10年時間準備對美作戰。歷史證明,從“九一八”事變到偷襲珍珠港正好10年。
為掩人耳目、麻痺對手,日本往往選擇最出人意料的時間及地點發動突襲,並輔之以狡詐的欺騙行動。例如,為解除後顧之憂,日本特意將打響日俄戰爭的時間定在《日英同盟條約》生效後。而僅僅1天前,日本還假意同俄國談判;關東軍挑起“九一八”事變時,正值歐美陷入經濟危機而無暇他顧,具體行動時間則選在夜晚;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同樣基於列強忙於歐戰及蘇德戰爭已爆發等因素,偷襲珍珠港的時間更是選在了美軍戒備最鬆懈的星期天清晨。而當自家飛機向港內投下炸彈與魚雷時,日本ZF還在故作姿態地要求與美方交涉。
不可否認,突然襲擊確實幫助日本在戰爭初期取得巨大優勢。旅順港一戰,日本擊毀了俄國3艘裝備最精良的戰艦“列特維贊”號、“切薩列維奇”號和“帕拉達”號。而偷襲珍珠港,日本共擊沉美國各式艦艇40餘艘、飛機300多架,斃傷美軍官兵4500多人,使美國太平洋艦隊幾乎全軍覆沒。但無論突襲之法多麼神機妙算,卻未必總能決定戰爭的走向。在冷兵器時代,雙方力量旗鼓相當時,一次成功突襲或可扭轉戰局。但到了近現代,再用偷襲方式對付版圖遼闊、後勁十足的工業強國已很難奏效。事實證明,僅靠謀略奪取的短暫勝利不會長久,其在絕對實力面前註定是不堪一擊的。偷襲珍珠港成功後,日軍躊躇滿志凱旋而歸,卻不知美國民眾已被喚醒。日本人“臥薪嚐膽”10年換來的區域性優勢僅維持了半年光景,而美國在2個月內就恢復了軍艦生產能力,6個月後太平洋戰局便發生逆轉。以一次近乎“完美”的作戰行動開場,最終卻在捱了2顆原子彈後無奈投降,所以有評論稱,這印證了日本人戰術的“精彩”,戰略的“短視”。
源起多方,衝動選擇“突然襲擊”與“達成進攻突然性”不同,前者強調的是戰爭樣式,而後者只是一種戰術原則。日本的突襲理論具備完整的戰略架構,如爭奪地區或世界霸權的狂想、速勝計謀和兇狠戰法,或者明確以滅亡他國為戰爭目的等等。為何日本獨諳此道,應從日本特殊的歷史文化背景與社會、經濟條件上追根溯源。公元734年,日本遣唐使吉備真備將《孫子兵法》帶回日本,並在軍中傳授。從此,這部兵家聖典在東瀛列島傳播開來。12世紀下半葉“源平爭霸”時期,源氏集團大將源義經運用孫武“以正合,以奇勝”的作戰思想,在天險“一之谷”夜襲敵軍,大獲全勝,他因此被稱為“日本奇襲戰法的開創者”。之後的一系列著名偷襲作戰,如桶狹間之戰、本能寺之變,甚至改寫了日本歷史,進而對日本的現代軍事理論和戰略戰術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元軍的2次來襲,也給日本武士上了生動一課。1274年,元軍第一次登陸時,拘泥古法的日本武士沒有半渡而擊,而是傻等著對方上岸整頓好隊形才交戰。發起進攻前,日軍也按“老規矩”讓武士們一個個自報家門,單騎挑戰。但元兵根本不睬這些迂腐的“禮數”,許多日本武士正高喊“我乃……”的時候,便被一箭射死。久經戰陣的元軍鐵騎將日軍分割包圍後,用強弓、火器猛烈射擊,日本武士頃刻間“伏屍如麻”。此役後,領教了蒙古戰法厲害的日本人也學會了打仗“不守規矩”。7年後,元軍捲土重來時,日軍竟主動出擊發起夜襲,縱火燒船並趁亂殺敵,取得了不小戰果。
“綜合國力較弱”“經不起長期戰爭拖累”,這是日本打仗力求“速勝”的經濟因素。特別是近代以來,日本與許多對手力量相差懸殊,一旦陷入持久戰,日本難有勝算。以日俄戰爭為例,當時俄國有陸軍70個師,約207萬人;海軍有4大艦隊,各類艦艇250艘,共80餘萬噸。而日本陸軍現役兵力才13個師團20多萬人,海軍只有152艘艦船。開戰前10年,擴軍備戰的日本四處借款,外債從2.07億日元激增到4.35億日元。雖然最終擊敗沙俄,但身為戰勝方的日本,卻因軍費浩大欠下一身債。到1907年,日本債務總額較1894年淨增10倍,達22.44億日元,國家財政瀕臨破產。所以,很早日本統治集團就形成一個共識:要取勝,必須先下手為強!
發動太平洋戰爭前,與美國相比,日本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同樣相形見絀。早在1890年,美國工業總量已躍居世界第一。1913年,美國工業產值是日本的30多倍,這一差距直到戰爭爆發的1941年也沒有明顯縮小。日本軍令部作戰課長富田定俊曾判斷——美國的造艦能力3倍於日本,戰時可提高5-6倍,飛機產量則超過日本10倍。更要命的是,由於資源貧乏,日本主要戰略物資如石油及製成品、廢鋼鐵都嚴重依賴進口,歐美公司控制著日本60%以上的石油市場。既無與美國長期抗衡的實力,又想穩操勝券,日本軍國主義者的選擇就只剩下以偷襲方式“先發制人”了。
從本質上講,“突然襲擊”是一種非理性的投機冒險行為。日本的武士熱衷搞偷襲和暗殺。只要對自己有利,就可以先動手而無須顧及道義臉面,遇到非常時刻容易產生“豁出去一搏”的衝動,而不在乎是非曲直;而在弱肉強食的競爭中敗北時,又愛認命,覺得“天意如此”。作為一個情緒型的民族,擅長偷襲正是“隱忍”與“奮起”雙重性格的典型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