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司馬錯,秦國內史夏陽人。夏陽原名叫少梁,在春秋時曾經是梁國首都圈,後為秦穆公所滅。後來晉國以及由晉國分化出的魏國,跟秦國在少梁這塊土地上打了百餘年仗。秦孝公八年(公元前354年),秦軍拔了少梁城。魏國一度奪回此地,但最終被秦惠文王拿下。少梁作為秦魏拉鋸之地,民眾歸屬多次變化。司馬錯家族沒有為躲避戰禍遷徙到魏國內地,而是融入了秦國。

只可惜司馬錯的後人沒給他單獨立傳,我們往往只能從其他秦國將相的事蹟中看到他的身影。司馬錯在史書中首次亮相是在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他一登場就做了件很猛的事——懟張儀。那個一怒而天下懼的大縱橫家張儀。

當時巴蜀兩國相互攻擊,雙雙請求秦國出兵幫自己。秦與蜀從春秋時就多次交戰,漢中郡治所南鄭曾經是兩國反覆爭奪的拉鋸之地。秦惠文王的第一反應是可以趁機伐蜀,第二反應卻覺得蜀道險狹難行,遠征勝算不大。而且韓國為了報復戰敗之仇,又準備興兵侵秦。如果先攻韓再攻蜀,恐怕會錯失良機。可如果先伐蜀的話,韓國很可能會趁機找麻煩。秦惠文王猶豫未能決,與群臣集議。司馬錯提議先伐蜀,但相邦張儀認為不如先伐韓。

張儀的計劃是親魏善楚,聯合兩國之力伐韓攻周,挾周天子以令天下,成就王業。他認為蜀國是僻遠的戎狄之國,即使攻下來也不得名不得利,不值得秦國敝兵勞眾。他力主以控制韓、周為戰略重心,主要是因為縱橫策士們主要的資源和人脈都在中原地區。如果脫離這個棋盤的話,他很難發揮自己的才智。雖然張儀有率軍伐取陝城的經歷,但統兵制勝並非他的強項,對伐蜀能否成功抱有很大的疑問。

若是換作一般人,很難在辯論中跟張儀抗衡。司馬錯的戰略頭腦不輸給張儀,論急智應變自是不如,論深謀遠慮則有過之而無不及。

司馬錯指出秦國當前的問題是地小民貧,不具備成就王業的實力(彼時秦國只有內史、上郡、隴西等地盤)。當務之急是擴張領土、奪取財富。應該從容易取勝的地方著手。問題是,張儀覺得伐韓劫天子容易,伐蜀困難重重且利益不大。而司馬錯的看法恰恰相反,伐蜀不僅風險小,而且更容易產生效果。

在他看來,眼下是蜀國主動請求秦國救援,秦軍可以名正言順地進入蜀地,不會在途中遭遇阻擊。只要能順利進入成都平原,蜀軍不足為懼,風險比群臣想象的要小得多。滅蜀能廣國富民,這對秦國加速發展非常有利。

顯然,張儀等智士只熟悉中原而對巴蜀瞭解不夠深,不像司馬錯深入研究過西南區情。《史記·貨殖列傳》:“巴蜀亦沃野,地饒卮、姜、丹沙、石、銅、鐵、竹、木之器。南御滇僰,僰僮。西近邛笮,笮馬、旄牛。”蜀地農工商百業興旺,物產豐富,還能掌握西南商道(即西南絲綢之路的前身),為秦國帶來一個遠離山東六國威脅的大後方基地。

光是論述伐蜀之利就算了,司馬錯還直接否定了張儀挾周天子以令天下的王業理論。他認為韓周兩國必定會併力合謀抗秦,韓割地給魏,周獻象徵天子的九鼎寶器給楚,魏楚就不會跟秦國合作,而齊趙兩國也會幫助韓周。這樣就會讓秦國再度陷入外交孤立的局面。

最終,司馬錯說服了眾人,秦國決定先伐蜀再回頭對付韓國。這是秦國發展史上一次重大歷史轉折。在此之後,秦國把發展重心轉向了大西南地區,致力於爭奪巴蜀漢中之地。就連張儀都放棄了原先親魏善楚的計謀,轉而盡心盡力拆散楚國與諸侯的聯盟,配合秦軍眾將奪取了六百里漢中地。此乃後話。

為了更好地調動全國資源,秦惠文王派相邦張儀和將軍司馬錯共同伐蜀。當然,職位更高的張儀只是掛名統帥,負責協調戰後治理工作,成都城據說就是他主持修建的。實際統籌戰事的司馬錯大破蜀師,攻滅蜀國。他還協助張儀順勢兼併巴國,取得了比原計劃更大的成果。

滅蜀一事表明,司馬錯不僅具有長遠的戰略眼光,還善於與他人合作建功。智商和情商都超乎眾人。張儀排擠過很多人,但跟司馬錯反而沒有出現糾紛。

《漢書·司馬遷傳》載:“在秦者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兵伐蜀,遂拔,因而守之。”司馬錯滅蜀後長期坐鎮西南。秦國最初在蜀地採取封國制,把蜀王貶為蜀侯,派陳莊為蜀相,並以張若為蜀國守。司馬錯攻取的巴地不搞分封,直接設為巴郡。此後,司馬錯的主要活動與巴蜀軍區密切相關。每次蜀地生亂,司馬錯都會被派去平叛。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公元前311年),蜀相陳莊殺蜀侯。據《史記·秦本紀》,秦武王元年(公元前310年),丞相甘茂奉命誅殺蜀相陳莊,司馬錯協助平亂。《水經注·江水注》稱:“秦惠王二十七年,遣張儀與司馬錯等滅蜀。遂置蜀郡焉。”秦惠文王恰好在位27年,司馬錯與張儀“滅蜀”設郡,其實就是秦武王元年平定蜀相陳莊後的行動。

秦昭王六年,司馬錯再次率軍定蜀,殺死了叛變的蜀侯煇。他此後沉寂整整6年,直到昭王十二年攻魏襄城時,才重新在《史記·六國年表》中露面。他自滅蜀之後,二十多年沒有打過外戰,以至於山東列國都忽視了他的存在。魏冉在蜀地安定後將其調到中原戰場,讓這位智勇雙全的老將打魏國一個措手不及。

昭王十五年,客卿司馬錯與大良造白起聯手攻打魏國的垣城,拔之。秦國出於外交考慮,很快把垣還給了魏。白起在同年南下攻楚之宛城,然後暫時淡出一線,司馬錯則走到了最前線。這位勞模接下來又先後三次統兵出征。

昭王十六年,左更司馬錯攻取魏國的軹與鄧兩座重鎮,把河內與河東兩個區域的聯絡基本切斷了。秦國封公子芾於宛,封公子悝於鄧,封魏冉於穰並復益封陶。

昭王十八年,魏冉、白起、司馬錯兵分三路,合力進攻魏國河東、河內,共同打下大小城池六十餘座。指揮中路軍的司馬錯再度佔領魏國的垣,切斷了兩地魏軍聯絡,為進攻河東的白起西路軍和進攻河內的魏冉東路軍制造了有利戰機。他還審時度勢,攻佔河雍,決橋取之,讓黃河南岸的魏國援軍望河興嘆,確保這場大規模攻城圍邑戰的勝利。

昭王二十一年,司馬錯率兵復攻魏河內,迫使魏國投降。《史記·秦本紀》稱:“魏獻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東賜爵,赦罪人遷之。涇陽君封宛。”秦國的河東郡大致在這個時期設立,而河內地區也有一部分被秦佔領。

司馬錯的三次出征將韓魏徹底打入萬劫不復的境地。這是他滅蜀之後的第二個事業高峰期。至此,秦帝國針對韓魏河東、河內地區的組合拳暫時告一段落。秦國下一階段的首要打擊目標是齊國。魏冉派蒙驁、斯離等秦將出戰,讓司馬錯和白起養精蓄銳,準備破齊之後的戰爭。

在白起橫空出世之前,王族智將嚴君樗裡疾的斬首紀錄最高,司馬錯攻佔地盤最大。他提議並親自帶兵滅了一個古老的諸侯國,為秦國開闢了大西南根據地。如果把時間軸拉長,我們就會發現,司馬錯是秦始皇滅六國之前攻城略地最多的將領。除了巴蜀之外,他跟白起聯手奪取了魏韓的河東、河內大片土地,迫使楚國割讓了上庸及漢北地(相當於半個秦漢中郡和南陽郡),並親手拔楚黔中郡。白起殲敵雖多,但在開疆闢土方面不如司馬錯。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53》

16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清朝末期八國侵華,國民到底有多愚昧?不但不反抗還幫助洋人侵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