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的爆發,就意味著傷亡的開始……
現代人一直認為,上個世紀發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社會歷史上發生的破壞力最廣,參戰國家最多,軍隊和平民傷亡最慘重的人類浩劫。
二戰的高峰時期,世界上有61個國家和地區捲入戰火,近20億人口在戰爭中受到傷害和波及,佔全世界人口數量的80%,戰場遍佈歐、亞、非、美和大洋洲,戰線橫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和北冰洋。
在二戰中,軸心國和同盟國一共投入了1.1億兵力,造成全世界軍民約7000萬人死亡,1.3億人受傷,近50000億美元的財富在戰火中化為灰燼。
為什麼二戰的傷亡如此慘重,在許多人的眼中,反而第一次世界大戰被評為人類歷史上最慘烈的戰爭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人類發明了更多殺傷力更強的先進武器和技術裝備,二戰的雙方交戰狀況比一戰時期更加激烈。
我們都知道,一戰和二戰的主要戰場都位於歐洲這塊飽受戰火蹂躪的大陸上,對於歐洲人來說,特別是英法兩國,在一戰中的損失,不論是國內人口還是社會經濟,損失都遠遠超過二戰。
自“薩拉熱窩事件”發生後,對於一戰的爆發,許多歐洲人甚至都沒有做好心理上的準備,一戰爆發前,整個歐洲大陸還處在欣欣向榮,蓬勃向上的和平生活中。
自“拿破崙時代”結束後,歐洲大陸整個十九世紀都沒有經歷過大規模的戰役,歐洲人還沉浸在對戰爭浪漫主義性質的幻想中,絲毫沒有戰爭帶來毀滅和死亡的覺悟,轉眼間,和平的氣氛瞬間被戰火和殺戮所取代。
舉一個例子來說,在二戰中,一萬顆子彈才能殺死一個士兵,但在一戰中,一位年輕計程車兵在戰役發生期間,最多隻能存活不到十分鐘,就算僥倖能活下來的,也逃不過下次的戰役。
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4年7月28日開始,至1918年11月11日結束,四年多的時間裡,英、法、沙俄為首的協約國,陣亡士兵近550萬人,由德、奧匈、奧斯曼和保加利亞四國軍事聯盟的同盟國,陣亡士兵近340萬人,平民傷亡人數約為650萬人,比二戰的總傷亡人數7000萬人少了很多。
一戰讓奧匈和奧斯曼兩個龐大的帝國瞬間肢解,制約了歐洲的國際關係和發展,更是讓歐洲列強們的整體實力下降,世界格局發生重大改變,促成了美國和日本的崛起,為二戰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一戰的發生,更多是因為歐洲列強之間積怨已深,在國家矛盾失控尖銳化下,“薩拉熱窩事件”只是帝國主義進行侵略戰爭的藉口。
一戰的慘烈程度,自協約國和同盟國之間,從馬恩河第一次戰役中,雙方由長期對峙的攻防戰,轉入陣地戰和消耗戰之後,戰爭的慘烈程度才被凸顯出來。
最著名的凡爾登戰役,在1916年,德國軍隊將進攻重點轉向西線後,法國的凡爾登要塞就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凡爾登戰役,從1916年2月21日至12月19日間,在要塞十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進行陣地戰,德國雙管齊下的攻擊,一面是炮兵團猛烈炮擊凡爾登要塞,另一面是陸軍的瘋狂衝鋒,法國軍隊死守要塞,雙方的陣地都是用屍體堆積而成,特別是德國人的無差別炮擊,也是造成己方部隊傷亡重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在十個月的戰爭時間裡,雙方都處於對峙狀態,兩邊計程車兵都在戰場上有去無回,凡爾登戰役的慘烈在於,雙方士兵都知道自己是必死的命運,屍體堆積著屍體,後面衝鋒計程車兵踩著戰友還溫熱的屍體,同樣也要被打死。
雙方都向凡爾登增兵,在凡爾登戰役中,德國人首次使用了毒氣彈,“凡爾登戰役”雙方傷亡人數近100萬人,僅次於“索姆河戰役”,死亡人數超過25萬,還有超過50萬的人受傷,由於戰爭太過慘烈,又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
自1916年6月24日至11月18日間,英法聯軍為突破德軍防禦,在法國北方索姆河上進行會戰,這是在世界戰爭中,坦克和重機槍首次投入戰場。
特別是德國的“馬克泌”mg 08式重機槍,憑藉這個被稱為“寡婦製造者”的殺人機器,德國在一天內就殺死了六萬名英法聯軍。“索姆河戰役”造成雙方傷亡共計130萬人,是一戰中規模最大,也是最慘烈的戰役。
這場戰役還造成了雙方共計30萬計程車兵當了逃兵,由於戰場太過慘烈和殘酷,讓士兵們都誤認為是在屠宰場,而不是在戰場上,士兵們精神的崩潰,戰鬥意志的消亡,讓他們陷入對戰爭的迷茫中,同時也不明白戰爭所代表的意義價值。
由於德軍交叉的重機槍火力網,英法聯軍沒有辦法突破,只能直接以血肉之軀迎向德國軍隊的重機槍子彈,雙方的戰鬥意志,就在一點點的拉鋸戰中被消磨殆盡,士兵們的眼中除了屍體外還是屍體。
一戰不同於二戰,在於二戰戰線較長,士兵屍體死得比較分散,遠沒有一戰中這種陣地戰和消耗戰這麼慘烈,數萬具的屍體堆積在一起,極容易讓對戰雙方士兵的精神受到震撼,面對這種精神折磨和視覺衝擊,普通人就算沒有死在戰場上,也會被這種血腥場面嚇出精神病。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法國本土作為德國在西線戰場的主要國家,全國上下還沉浸在“拿破崙時代”的輝煌中,法國陸軍向來自稱“地表最強陸軍”,法國社會上下都對一戰的前景保持著樂觀的態度。
但是戰後的法國,不僅要面對一戰時期失去整整一代年輕人的痛苦,還要面對國內的經濟實力停滯不前甚至衰退,特別是國內的工業生產總值,如鋼鐵產業年產量在戰前近500萬噸,退到戰後不到200萬噸,由於國內青壯年都被徵召上了前線,農村田地荒蕪,農業的崩潰造成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的退步,讓從未鬧過饑荒的法國需要定量配給,還要從國外大量進口糧食和農副產品。
法國的國庫也被戰爭損耗一空,不止欠了英美幾十億英鎊的外債,國家財政赤字近200億法郎,法國徹底淪為一戰慘勝國。
可以說,一戰不僅造成法國內部青壯年勞動力的缺失,“高盧雄雞”從此被閹割了,法國人被打得信心全無,民間再不敢談論和戰爭有關的事宜,“拿破崙時代”的光環也一去不復返,法國國民的性格和國家政策全部都被改變了,國防開始傾向於防禦性和綏靖政策,從國庫撥下鉅額資金,在法國和德國東北部邊境線,自1928年至1940年共耗時12年,修建瞭如巨龍般延綿亙長的“馬其諾防線”,依舊沒有擋住德國在二戰時期對法國的入侵。
一戰帶給法國的傷害太深了,這也直接導致二戰時期,德國不費吹灰之力就佔領了法國,最後導致了“敦刻克大撤退”。
因此,戰爭對於歐洲人來說,不再是光榮和勝利,而是代表著死亡和失敗,一戰的慘烈也改變也歐洲人對二戰的態度,不再熱衷於談論和憧憬戰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