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東漢末年,曹操率軍南征東吳。由於北方將士不習水性,曹操不得已用鐵索將所有戰船逐個相連。吳軍統帥周瑜採納了火攻策略,決戰當日,黃蓋領著數十艘艨艟開至江北,假意向曹軍投降。當這些艨艟鉅艦,接近曹軍水寨的時候,黃蓋下令一起發火,由於當時風大,立時起到了“火燒連船”的作用,摧毀了曹軍水寨,甚至波及岸上的曹營。曹軍大敗,曹操統一中國的野心,被孫權和劉備聯手粉碎了,開啟了曹孫劉三分天下的局面。

這段歷史給了後人一個錯誤的印象,就是在海戰中使用鐵索連環是一個非常愚蠢的決策。而事實上,在古代海戰中,無論中西,鐵索連環都被廣泛使用。

赤壁之戰形勢圖

中國古代的鐵索連環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出現連環船。當時南方的吳、楚、越等國,為了稱霸長江流域,大力發展水軍。然而,很多士卒無法適應水上的顛簸航行,經常頭暈目眩、噁心嘔吐,嚴重影響士氣和作戰。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水軍就用木板將船舶兩兩相連,提高了船隻航行的穩定性。船隻穩定了,還有利於士兵進行弓弩與標槍的射擊,提高命中率與殺傷效果。

在北方,戰船的基本用途只是運送兵員與糧食,但也用上了連環船技術。因為連環船中間有一片較大而穩定的平臺,可用來承載士兵與物資,所以提高了運載優勢。而且連環船的穩定性,又增加了航運的安全性。秦國在佔領巴蜀之地後,利用成都平原屯田,為了將成都平原的糧食運輸到在中原地區作戰的秦軍手中,秦軍在航運上大量使用連環船,有效保障了秦軍的後勤供給。

先秦青銅器“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 區域性,展現水陸攻戰的場面,故宮博物院藏

因此,建造高大艦船就成為水軍的需要,一來可以居高臨下,讓敵人無法跳上我方戰船,而我方可以居高臨下用弓弩射殺敵方;二來可以以大欺小,碾壓敵方的小船。但是在古代,由於木工技術欠佳,原先的小型船隻很難按照原結構進行直接放大。於是,工匠在兩兩相連的連環船之上,架設一層層的平臺木板,直接將內河小船升級為高大的多層碉堡,這就是秦漢帝國的古典雙體樓船。

樓船的出現,成為中國此後艦船的主要樣式,也成為中華帝國制霸東亞的有力武器。公元1世紀,東漢伏波將軍馬援率領2000艘樓船出海,遠征到越南中部;公元663年,唐朝水軍在朝鮮白江口,以170艘的大型樓船對陣1000多艘日本的舢板小船,唐朝樓船居高臨下,弓箭鋪天蓋地得射殺日本的戰船,大批日軍被射成刺蝟;唐朝樓船的龐大體積,在日本戰船中橫衝直撞,撞沉大批戰船。白江口一戰,使日軍徹底喪失向朝鮮延伸勢力的信心。

漢代連體樓船

不過,樓船的實戰能力雖然很強,但是它在水面上依然會顛簸。曹操在南征之前,就有意識的在鄴城挖掘人工湖泊,為草創階段的樓船部隊提供訓練場所。然而,直到他佔領荊州,才用收編的荊州人馬擴充出龐大艦隊。儘管如此,曹軍計程車卒依然無法適應樓船的顛簸,依然會暈頭漲腦,腳跟不穩。為了提高樓船的穩定性,曹操只得把一個個樓船用鐵索連線起來,以至於釀成後來的慘敗。

那麼,東吳為什麼不用鐵索連環?東吳的將士普遍熟悉水性,不存在暈船的現象。而且東吳的造船技術高於曹軍,當時曹軍的樓船還是秦漢時期的雙體船結構,而東吳的樓船已經開始在改良的單體船上架設木製城樓,並且普遍裝上了風帆。因此,東吳樓船的機動性明顯強於曹軍樓船,很容易就衝散曹軍水軍的陣型。曹操深知這一點,為了維持水軍艦隊的陣型,他也需要依靠鐵索將艦船都連在一起。

然而,赤壁之戰真正失敗的原因,不能完全歸咎於鐵索連環。還需要考慮到曹操輕信黃蓋詐降的因素,以及赤壁地區冬天吹東南地形風的氣候因素等。諸多因素合而為一,才造成了曹操的兵敗如山倒。

電視劇《三國演義》截圖,赤壁之戰後竄逃的曹操

也正是因為不能將失敗歸咎為單一原因,所以中國人在後來依然使用鐵索連環。公元280年,取代曹魏統治的西晉王朝發動滅吳之戰,正所謂“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晉朝大將王濬在巴蜀地區建設水軍,打造了一批每艘可裝載2000多人的大型樓船,“舟楫之盛,自古未有”。這支水軍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還彼此以鐵鏈連線,使得原本可以利用機動能力與之周旋的吳國戰船一下子失去了迴旋空間。王濬的艦隊就這樣利用水流優勢與強大的戰鬥力迅速擊潰東吳的長江防線,為西晉統一中國立下萬世功勳。可見,在古代海戰中,鐵索連環不是不能用,而是要結合天時地利人和的諸多有利因素來使用。

宋代火器出現,不但改變了傳統戰爭的格局,也促進戰船由內陸船向海船發展,慢慢的迎來了更廣闊的海戰時代。然而,當戰場從相對平靜的內河水面轉移到了風大浪高的海上,連體船依然被一些將領視為結陣自保、對抗強敵的有效方法。1279年,崖山之戰,南宋名將張世傑為了防止膽小者逃竄,就將自己的船隊鐵索連環。為此,他還否決了屬下關於強力突圍的建議,讓整個船隊困守內海與陸地之間。

張世傑的決定,使南宋水軍徹底喪失了機動性,當蒙元大將張弘範在附近的岸上架起拋石器,猛轟難以動彈的宋軍戰船,宋軍戰船竟然無法迴避,導致船隻大批受損,軍心由此大亂。元軍水師再以突然襲擊的方式,在近距離內攻擊宋軍戰船。已經士氣大跌的宋軍水師不是繳械投降就是被迅速擊潰。至此,大宋王朝最後的武裝力量被殲滅,宋朝末代君臣只得跳海自盡。

崖山海戰

西方古代的鐵索連環

說完中國,再來看看古代西方。他們在海戰中也用鐵索連環。不過,他們運用鐵索連環,是提高攻城能力為主,提升艦隊穩定性為輔,這一點與古代中國相異。

古代西方世界的各個國家,腓尼基、埃及、希臘、迦太基等等,基本上都圍繞著地中海,地中海就是他們水上爭鋒的舞臺。地中海的風浪,不是中國內地的大江大河可以相提並論的,地中海的廣闊無垠,也不是中國內地的大江大河的寬度可以一較高下的。因此,製造艦船就必須要追求機動性和穩定性。所以,他們不會選擇鐵索連環,因為這樣做會降低船隻的機動性。

可是,鐵索連環不是可以提高船隻的穩定性嗎?要知道,古代西方世界的人民,基本都是海洋民族,整天都要跟大海打交道,水性都好的不得了,與曹操麾下的中原大軍完全不一樣。因此,也沒有必要用鐵索連環來避免士卒暈船。在提高船隻穩定性方面,他們追求整體性結構升級,一方面增加划槳水手的數量,一面逐步增加船體高度。

不過,雖然西方人在艦隊交鋒時不用鐵索連環,但是在艦隊攻城時,卻經常使用鐵索連環。西方的很多城市都在地中海的海島上,或是在地中海的沿岸,他們往往築有高大堅固的城牆和堡壘,如果有敵國陸軍遠道而來,很難將其攻破,這時就需要海軍的登場。

公元前333年,亞歷山大大帝率領馬其頓大軍進攻腓尼基港口城市提爾。提爾城是在一個海島上,地處地中海東交通線上,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該城四周有高聳的城牆,並掌握著大批的戰船,控制著制海權。

在提爾軍民的頑強抵抗下,亞歷山大花了半年的時間,依然沒能攻破城池。馬其頓士兵一次次勇敢的爬上城牆,提爾人使用最厲害的一招,將火紅滾燙的沙石從城頭上澆下來,把馬其頓士兵燙的非死即傷。

馬其頓海軍與提爾人激戰

最後,亞歷山大命令將海軍中的一些大船兩兩相連,然後在這些連體船上構築攻城塔,有些還安裝了弩炮,用於火力支援。同時,亞歷山大派出最精銳的近衛軍,透過這些連體船上的攻城塔,直接跳進城牆之內。這樣就避免了透過攀爬城牆的攻城方式,大大減低了人員傷亡。

馬其頓軍隊源源不斷進入城牆之內,自然瓦解了提爾人的抵抗,亞歷山大歷時七個月,最後才征服了這座城市。而透過將船隻連線起來,在上面構築攻城平臺的成功案例,後來被西方軍隊屢次借鑑。

1189年,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即利用安裝在連體船的攻城塔,攻下巴勒斯坦沿海港口城市阿克。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十字軍調轉槍頭,攻打自己的基督教兄弟國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三面臨海防禦地形非常優良,而且經過歷代帝王的努力,構建了古代世界最難攻克的嚴密城防系統。

十字軍陣營內用大批的威尼斯的能工巧匠,他們師法亞歷山大,將一些大船鐵索連環起來,在這些連體船上安裝高打12英尺的雲梯,讓士兵們可以直接登上城牆。這些工匠還有個創新之處,就是在船上設定了可以升降的平臺,能將士兵以極高的效率運送到城牆所處的高度。為了配合士兵的作戰,有的連體船還安裝上攻城錘,猛烈敲擊沿海城牆,砸出一個個缺口。

最終,號稱永不會陷落的君士但丁堡被攻陷,十字軍在城內大肆搶劫和屠殺,將這座繁華的城市變成煉獄。

君士坦丁堡之戰,是西方人鐵索連環戰術的又一次經典成功案例。

拜占庭帝國時期的君士坦丁堡

除了攻城,再來看看西方人如何在海戰中利用鐵索連環戰術。例如1286年,西班牙的阿拉貢王國與卡佩王國統治下的法國之間的西西里晚禱戰爭中,阿拉貢海軍統帥羅傑就用鐵索將全部戰艦繫結,然後一齊衝擊敵軍艦船。採用這種戰術是因為中世紀時,槳帆船以及採用了效能更為出色的三角風帆,船艏底部也不再安裝沉重的金屬撞角。三角風帆和減重後的船體,擁有了更高航速,進而能以前方的木質結構達到部分破壞效果。羅傑為了提高全體艦船的攻擊力,所以採用了鐵索連環的戰術。不過可惜的是,法國人很快反應過來,猛烈反擊。羅傑又下令各船解開鐵索,分頭作戰,最終打敗了法軍。

1340年,英法百年戰爭中的第一場海戰開打。在今天比利時境內的斯魯伊斯港,250艘法軍戰艦迎接前來進攻的200艘英軍戰艦。法軍戰艦雖然數量佔優勢,但是大家都知道,法國也是個大陸國家,士兵大多數不習水性,跟曹操的軍隊差不多。因此,法國國王菲利普三世決定讓法國艦隊全部死守內港,艦船被佈置成前後三線,每條線上的戰船都被鐵索連線起來。

英國戰艦上的長弓手,以密集的箭矢射向法軍艦船,法軍艦船由於被鐵索連環,又都擠在一個狹小的港口內,根本無法避開鋪天蓋地而來的箭矢,只能被動挨打。接著,英軍艦船順著潮流殺進港內,與法軍展開肉搏戰。經過八個小時的激戰,法軍艦隊被全部殲滅,英軍獲得海戰的絕對勝利。

結語:鐵索連環的謝幕

崖山之戰後,鐵索連環戰術並沒有在中國軍事史上消失。1519年,明朝時期,江西發生了著名的寧王之亂。寧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使用專門打造的樓船,順著長江,浩浩蕩蕩,攻城略地。很快,寧王就攻下了安慶,兵鋒直指南京,南京城內的明朝君臣已經亂作一團,茫然無措。

電影《唐伯虎點秋香》截圖,寧王

當時的王陽明任汀贛巡撫僉都御史,聽到朱宸濠造反的訊息,直接調集吉安知府伍文定等人,直搗朱宸濠老巢的南昌。寧王聽說老巢失守,大驚失色,立即回師南昌,不料在南昌城北中了王陽明誘敵深入之計,損失慘重。最後,寧王讓艦隊用鐵索連環,結陣死守,王陽明下令釋放火船,火燒連營。赤壁之戰的一幕再次重演,寧王艦隊付之一炬,寧王之亂被心學大師一舉平定!

實踐足以證明,鐵索連環計應該走下歷史舞臺了。在同時期的歐洲,隨著艦船上的火炮威力越來越大,射程越來越遠,鐵索連環的海戰戰術也早就退到幕後。作為古代社會技術水平有限的產物,鐵索連環曾經在海戰中發揮過一定的作用。然而,隨著人類技術水平的進步,以及軍事思想的發展,鐵索連環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它的最終謝幕,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

參考文獻:陳壽《三國志》席龍飛《中國造船史》方誌遠《王陽明評傳》陳志強《拜占庭帝國史》阿里安《亞歷山大遠征記》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古代羅馬人是不是華夏人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