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導言:接上文,朱棣在五次北伐後,主要的打擊物件就是阿魯臺的韃靼,雖然沒有徹底消滅韃靼,抓住阿魯臺,但是也讓韃靼元氣大傷,但是西蒙古瓦剌卻猥瑣發育,在明朝的庇護之下,逐漸崛起。最終將阿魯臺殺死,吞併韃靼,最終完成蒙古的再次統一,不僅如此,還發生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變。本文就是介紹也先的崛起以及土木堡之變的經過。

瓦剌的崛起

1414年,明成祖統兵北征西部蒙古瓦剌,首領馬哈木大敗。東部蒙古阿魯臺又發兵往擊。馬哈木又敗,積憂憤死。馬哈木的兒子脫歡繼襲,並很快向朱棣表示臣服,獻上馬匹牛羊,明廷仍封之為順寧王。

1423年,東部蒙古阿魯臺與明廷關係惡化,被明軍擊敗,脫歡乘隙於飲馬河破其眾,俘其大量馬駝牛羊和部眾。飲馬河之捷,使脫歡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得到大大加強,統一瓦剌各部。

第二年明成祖朱棣北伐韃靼途中病逝,此後瓦剌雖然依舊年年進貢,但是不臣之心已起,並專心開始征伐韃靼。終於在1434年,又出兵擊阿魯臺於母納山 ,、殺阿魯臺及其子失捏幹,盡收其部眾,東西蒙古一時俱為所有。

脫歡本欲自立為汗,但因他不是黃金家族後裔,受到部下的強烈反對。於是擁立元裔脫脫不花為汗,並讓其管轄阿魯臺舊有部眾,居住於呼倫貝爾草原一帶;又將己女嫁與脫脫不花為妻,自為太師,居住漠北,直接掌握蒙古的政治、經濟實權。

太師也先的征服

1439年,脫歡病死,其子也先繼承他太師之位,過渡平穩,諸部臣服,脫脫不花只是名義上的大汗,大小事務都由也先決定。憑藉自己的軍事能力,他開始了自己的計劃。也先在正統十年(1445年)進攻哈密衛,又透過聯姻、拉攏等手段收服了西北諸衛,最大的哈密衛首先歸附,其他諸衛也紛紛投靠。次年1446年,也先率大軍進攻朵顏三衛,也即兀良哈三衛,當時兀良哈三衛正在與建州女真作戰,爭奪地盤,背後受到瓦剌進攻,全面崩潰,許多首領被殺,“艱窘至極”,記載中也先“幾殲三衛達子”,不得不歸附瓦剌。也先征服揮兀良哈後揮師掃蕩建州女真,盡收其民,兵鋒直抵黑龍江與野人女真相持。

這樣,僅僅過了兩年,到了1448年時,也先實際掌握的蒙古汗國已經控制了東起女真,西達哈密及其以西的裕勒都斯河流域,北抵葉尼塞河上游,南臨長城的廣袤地區,史稱“漠北東西萬里,無敢與之抗者”。實現了自元朝以來第一次統一。

和明朝的嫌隙

也先在北方的軍事征伐讓當時明廷許多官吏都認識到這一問題,力主警惕戒備。但當時正值王振擅權,也先因而與王振結納,王振對明朝邊境北部邊防不作任何戰備措施,甚至還不斷指使其親信大同鎮守太監郭敬“遞年多造鋼鐵箭頭,用甕盛之以遺瓦剌使臣”,而也先則“每歲以良馬等物資”賄賂和報答王振和郭敬。

正統十三年十二月(1449年),也先和諸蒙古首領遣使嚮明朝貢馬,虛報人數以冒領明廷賞物。其中,屬於脫脫不花汗的使臣號稱有471名,實際上只有414名,也先使臣號稱2257名,實際只有1358名,買賣回回號稱有870名,只有752名,加起來實際使臣數量共計2524名,比號稱的少了1074名。司禮監王振核實使者人數後叫禮部按實際人數發給賞賜,又將貢馬削價五分之四,僅付給索求諸物的五分之一。

也先貢使稱:“此聘禮也(供馬為迎娶明朝公主聘禮),”明廷答覆:“詔無許姻意(沒有許婚這回事)”。原來事前也先遣使嚮明朝入貢,重金賄賂翻譯官員,探聽明廷的虛實。也先還曾提出過與明廷皇室通婚的要求,明朝翻譯官員私下許諾,事後尚未奏報明廷。也先以為通婚成功,方才遣使貢馬作為聘禮。事後也先以明朝刁難貢使並撕毀婚約及隨意克減歲賜為由,集結軍隊出兵大舉進攻明朝邊境。

土木堡之變

正統十四年秋七月,也先召集諸部,兵分四路進攻明朝邊境。脫脫不花以兀良哈攻遼東,阿剌知院攻宣府,圍赤城,又遣別騎攻甘州。七月十一日,也先攻大同,明朝大同右參將吳浩於貓兒莊迎戰瓦剌,迅即兵敗戰死。七月十五日,大同總督宋瑛、駙馬都尉井源、總兵官朱冕、左參將都督石亨四員將領各率兵一萬赴陽和防禦。緊接著,西寧侯宋瑛、武進伯朱冕、左參將石亨等率明軍與瓦剌戰於陽和。最終明軍大敗,全軍覆滅。

也先軍隊銳不可擋,大同明軍交戰失利。塞外城堡,接連失陷。太監王振蠱惑明英宗御駕親征。吏部尚書王直等人則認為“邊鄙之事,自古有之”,只要“將士用命,必可圖勝”,朝廷應以守為主,勸諫英宗“不必親御六師,以臨塞下”。但英宗不聽,在不知瓦剌軍隊主力方向的情況下,詔令迅速集結軍隊,兩日內出兵討伐也先。

明英宗不顧吏部尚書王直等群臣反對,偕同王振率軍五十餘萬御駕親征。因為時間太過倉促,準備不足,明軍出京西行,之後前方敗報頻傳,一路伏屍蔽野,軍隊士氣低落,加之風雨交加,眾皆危懼,軍紀大壞。大軍尚未到達大同,明軍已經開始缺糧。士兵飢疲交加,沿途多有殭屍。而瓦剌軍隊佯敗避戰,引誘明軍深入險境。

八月初一,明軍到達大同。初二,英宗駐蹕大同。不久駙馬都尉井源戰敗的訊息傳來,鎮守太監郭敬秘告王振以現在的形勢斷不可再向北前進,此時王振才開始打算班師。次日遂起兵班師返程時,當時鎮守大同的都督僉事郭登向大學士曹鼐建議,明英宗自紫荊關返回京師。曹鼐向皇帝彙報以後,明英宗並沒有採納,而是最終決定往東行進,自居庸關入關。

由大同入紫荊關,則必經過王振的家鄉蔚州。《明實錄》稱,明軍最終不由紫荊關返回的原因是王振害怕大軍踩踏了家鄉的稼禾。但是這種說法其實略為牽強,在清修的《明史》中,也認為此記載並不符合史實,於是不採納。《明史》進而認為,自蔚州入紫荊關回師,是一個十分冒險的計劃。大同鎮多為平原,一旦準備不足且正在行軍的明軍與瓦剌十萬級別騎兵在幾乎毫無軍事設施的平原上遭遇,其後果無疑會是毀滅性的。明軍指揮層很可能是因為發現也先的意圖,所以最終才選擇了放棄紫荊路線改走多山川、不利於騎兵作戰宣府路線。結果,明軍依然無法避免在毫無軍事後援的情況下,被也先主力突然合圍的命運。

八月十三日,恭順侯吳克忠、都督吳克勤率領的蒙古騎兵大敗,兩人戰死。成國公朱勇、永順伯薛綬率三萬騎兵前去阻擊瓦剌追兵,至鷂兒嶺時遭瓦剌伏擊,全軍覆沒。同日英宗一行抵達土木堡,離懷來城僅二十里,王振以自己的千餘輛輜重車還未到達,下令就地宿營。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儘快馳入居庸關,以保證安全,王振卻怒斥道:“腐儒安知兵事!再妄言必死!”鄺埜說:“我為社稷生靈,何得以死懼我!”王振更加生氣,叱左右扶出。土木堡旁無水泉,各處的要道也很快被瓦剌軍隊佔據。

八月十五日,也先遣使詐和,以麻痺明軍。明英宗召曹鼐起草詔書,派遣二個通事與瓦剌使者回去。王振緊急下令移營,軍隊行軍秩序列大亂。明軍南行三四里,瓦剌大軍突然折回,“四面攻圍”,明軍“兵士爭先奔逸,勢不能止”。瓦剌鐵騎進入明軍陣中,大喊脫掉盔甲丟棄武器者不殺,明軍很多裸體而死。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井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埜,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戰死,從臣只有蕭維楨、楊善、李賢等數人僥倖逃出。

混亂中,護衛將軍樊忠在皇帝身邊用棰將王振捶死,曰:“吾為天下誅此賊!”在突圍時殺死數十人後戰死。明英宗突圍不成,下馬盤膝面南坐,不久被俘。此役明軍死者數十萬,京師勁甲精騎皆陷沒,所餘疲卒不及十萬。隨從文武大臣陣亡五十餘人。騾馬二十餘萬並衣甲器械輜重盡為也先掠奪。

帝國危機

也先打敗明軍後,俘虜了明英宗幷包圍燕京,明朝形勢危急,也先大軍一路到達北京之後,明朝遭遇到開國八十多年以來所未曾有的嚴重危機,英宗兵敗被俘的訊息傳到北京,為了穩定局勢,廷臣聯合奏請皇太后立英宗弟郕王朱祁鈺為帝,遙尊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為太上皇。明朝命兵部尚書于謙率軍迎戰進攻北京的瓦剌軍,引發京師保衛戰。也先企圖迫明廷訂城下之盟。但因北京的明軍和市民奮力抵抗,也先計劃未能實現。由於傷亡慘重,加上兵士厭戰,內部矛盾重重。

最終瓦剌倡議和談,欲送還英宗。景泰帝不欲英宗還鑾。景泰元年(1450年),鴻臚卿楊善變賣家產,孤身出使瓦剌,又在景泰帝不同意的情況下,說服瓦剌太師也先,將英宗迎回燕京。

土木之變削弱了明朝的邊防力量,明朝此後不再擴張疆土,改為大幅修建長城,加強北方邊防。同時戰爭結束後,也先雖然沒能拿下北京,但畢竟在戰爭中繳獲了鉅額的財富,在和明朝議和後又得到了明朝大量禮品財物,實力更加強大。

此時的太師也先和傀儡大汗脫脫不花之間的嫌隙更深,也先雖然不是黃金家族,但是依舊想做蒙古大汗,而脫脫不花也不滿足於做一個傀儡。

下文所講,將是太師也先和大汗脫脫不花之間的矛盾。

2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西漢干政的外戚家族,為何盛極必衰,難以跨越多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