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印綬妻封邑,軒車子拜郎。寵因宮掖裡,勢極必先亡。

西漢是我國曆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王朝,其存在時間大約在整部華夏封建史的前端,由於西漢時期的政治制度承襲自先秦甚至戰國,所以比起後端的明朝、清朝,從人類社會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很多地方還略顯不成熟,尚有改進的空間。

上圖——西漢建立者漢高祖劉邦

在西漢時期,後來常常被歷史詬病的宦官集團暫時沒有走上歷史的舞臺,除了皇權和相權外,朝堂勢力中還有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外戚集團。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第一次正面衝突還要出現在東漢中期,不過那已經是幾百年後的事情了。

然而,雖然西漢幾乎每朝都會出現的外戚集團,但是其卻存在更換頻繁,保鮮期極短的情況,難以出現跨越多朝的實力家族。那麼,導致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一、外戚上位的原因是什麼?

在我國的封建歷史上,"外戚"一般指的是帝王的母族、妻族,這個詞其實和"太監"一樣,充滿了貶義色彩。一般來說,外戚可能會為皇帝順利執政提供一定程度的助力,然而在這種助力之外,絕大多數外戚都是擾亂朝綱、禍國殃民、驕奢淫慾之輩,在史料中,關於這個群體就就沒有出過幾個靠譜的人,像衛青、竇嬰算是有能力的外戚了,但是在他們的能力之外,一些行為和選擇其實是不被統治者認可的,所以最終其綜合評價也算不上正面。

上圖——太史公像

正所謂存在即合理,外戚雖然有很多問題,但是卻是一個不能被迴避的話題,太史公的史學鉅著《史記》中就為外戚單獨準備了一章,也就是著名的《外戚世家》,縱觀太史公行文,他對這一群體也是持否定態度的,不過卻也相對客觀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

這句話也直接說出了外戚上位的原因,那就是他們為帝王的上位和執政,也曾經立下過汗馬功勞。

上圖——繼承皇位的順位

受限於古代落後的科技水平和醫療手段,古人的平均壽命較短,因此他們會早婚早育,今天的青年男女往往在二十五歲後開始考慮結婚,而古人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就當爹當媽了。因此許多皇位的潛在繼承人(中國絕大多數皇帝不是平民出身)在沒有繼位前就已經婚配,打造了從屬於自己的母族或妻族勢力。

由於繼承人和其有共同的利益,所以母族或妻族往往會在助其上位的過程中嘔心瀝血,費勁心思,爭取讓自身的集團成為權力的掌握者。

像這些母族或妻族勢力,既然能夠和皇族聯姻,也說明了其本身就是強大的貴族或者豪族,背後潛藏的人脈資源和政治影響不容小覷,而繼承人們也是心知肚明,自然樂意享用這份資源。

上圖——漢文帝像

除了上述原因外,在複雜的政治暗鬥中,很多時候盟友遠不如自己的孃舅可以信任,這點我們可以用漢文帝的繼位過程來舉例。當初文帝得知要去長安繼位前,多次組織心腹對此事進行評估,然而最終他依靠的,卻是自己孃舅薄昭實地考察後帶回來的資訊。

綜上所述,外戚的出現,其實是歷史程序的必然結果。

那麼問題來了,外戚從龍伴駕有功,地位崇高還可以理解,那麼他們的權力又來自哪裡呢?答案就是,外戚的權力來自於皇權。

上圖——權力的蛋糕向來不易分配

一般來說,朝堂上主要有三股勢力,分別是皇權、相權和軍權。

得益於古代嚴苛的等級制度,皇權代表著至高無上的決斷權,說一不二,具有一錘定音的能力。相權往往是官僚勢力的集合體,他們既是為皇帝效勞的工具,又是有自我利益考量,爭取本族利益最大化的獨立體,所以他們往往會抱團取暖,爭取不被皇權所桎梏。軍權是指控制國家武裝的人,這個群體的組成更加複雜,往往是皇權和相權博弈後取得的共生體。

總體來說,三大權力的競爭者其實就是皇帝和官僚勢力,雙方在零和博弈中,要儘可能讓自己掌控的權力過半甚至更多,而在關鍵位置的爭奪上更是趨於白熱化。

上圖——彭越之死

而在皇權,官僚勢力之外,往往還要有另一個勢力做平衡,皇帝們有時一個人琢磨不過這幫鬼精狡猾的官僚們,所以需要在要緊地方派上自己人,比如說自己的舅爺們,或者為自己擋過刀玩過命的下人們。

所以舅爺跟下人們,也就是外戚集團,分享的都是皇帝的權利。皇帝之所以要做出這種分配,目的是仗著自己有任命官員的權力,去打壓政治對手,分散他們的權力,並且佔為己有。

就好比當年的彭越,彭越被高祖懷疑有謀反之心,然而高祖掛念彭越當年的功績和與自己的情誼,剝奪了彭越的權力後又放了他一條生路,可是呂后知道後,自作主張將彭越殺害:

呂后白上曰:"彭王壯士,今徙之蜀,此自遺患,不如遂誅之。"

按理說這種做法和皇權是相悖的,完全可以被看成是大逆的行為。然而呂后作為外戚,百分百代表了高祖的利益(高祖生前),擁有來自於高祖分發和官僚勢力對抗的權力,她殺害彭越本質上也是在維護皇權,打壓軍權,因此這件事最終才能不了了之。

比如第一節曾經提到過,母族或妻族往往會在助地位上位的過程中嘔心瀝血,費勁心思,然而很多時候,努力並不一定能得到回報,皇位潛在繼承人的母族或者妻族在塵埃落定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否成為外戚,這個結果和很多因素息息相關,有可能在出結果前的一剎那還會出現變數,然而她們對此無可奈何,只能努力去爭取。

上圖——漢惠帝不死,諸呂之亂不起

當這一群體成功地將潛在繼承人送上帝位後,她們的目的往往也會發生轉變,變為藉助皇權為本族爭取利益,力爭讓宗族長久地延續下去,在這個過程中,相權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和外戚爭鬥,因為此時的爭奪主體變成了皇帝的父系和母系兩大集團了。

證明這一點最直接的例子就是諸呂之亂了,呂后的兩位哥哥起兵反秦的時間和高祖相似,本來呂澤呂釋之勢力和漢軍勢力是相互獨立的勢力,各有各的發展,可是當高祖稱帝后,呂后不僅保留了呂氏已然得到了利益,又藉助皇權拼命為呂氏擴大勢力,直到惠帝執政時,呂后仍然同時代表了劉呂兩家的利益,可是惠帝意外早逝後,呂后便想讓呂氏徹底吞併整個劉氏的利益,最終引發了長達八年的禍亂,險些毀了大漢的基業。

上圖——漢武帝就曾經對奶奶竇太后十分頭疼

從第二節我們也可以看出,皇帝將屬於自己的權力分發給外戚,目的是為了讓他們成為自己打壓官僚勢力的工具,最終提高的是皇權的堅固度,結果這些外戚往往由於一夜之間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慾望遮住了她們的雙眼,讓其產生了和皇權競爭的心思,這種結果最終傷害的反而是皇權。

所以當任何一家外戚做大時,當時在位的皇帝出於倫理考量(只要外戚不大逆,母子情、夫妻情還是必須考慮的)和對其功績的認可,往往是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偶爾收拾幾個地位最低的外戚表達決心就夠了,然而皇帝的繼承人由於沒有上位,所以無力和外戚集團對抗,喪失了自己的利益,因此當他上位後,首當其衝的就是打壓外戚或者靠年齡優勢熬死對方的骨幹人物,從而建立忠於自己的外戚勢力,這也是外戚集團更換頻繁的根本原因。

上圖——衛青影視形象

四、結語

客觀來說,外戚並非一無是處,在我國曆史上,仍然有不超過十個外戚,對歷史的走向造成了重大影響。

我們無法想象,假如沒有魏冉提拔白起,那麼秦國是否能夠在三晉的包圍中突圍。我們也無法想象,假如沒有衛青和霍去病的橫空出世,那麼大漢是否能夠在漢匈戰爭中取得絕對優勢,打通去往西域的通途。

外戚就像是一顆短暫劃過的流星,在有限的時間內書寫著自己的燦爛,由於其和在位帝王的高度相關性,外戚集團短時間內會積聚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足夠為本族的延續奠定堅實的基礎。遺憾的是,絕大多數外戚往往在得勢後會陷入和皇權的暗鬥,直接傷害了自己的生存環境,才使得我們很難找到橫跨多朝的強大外戚家族。

21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劉喜奎:遭數位軍閥統領爭搶,卻隱居守寡39年,死後葬於八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