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江山留勝蹟,我輩復登臨"
朝代更迭,又經歷史變遷,中華上下五千年,給子孫後輩留下了數不盡的古勝名跡,而在寒來暑往間,也記載傳承了一朝又一朝的史記傳奇。
對歷史文化深有研究的文人學者,對於"三顧茅廬"、"完璧歸趙"、"指鹿為馬"等史記故事總是如數家珍一般。
而即使對歷史不夠了解的理工生,也可以隨口說出"宋元明清後,王朝至此完"的朝代歌。
但其實,元明之間,還有一個國號為大夏的朝代,在史書中是少有記載的,而發生在這個朝代的故事,也鮮有人知。
亂世出英雄,明玉珍起義反抗元朝末年,朝廷動盪,局勢混亂,宮廷內外的糾紛爭鬥,使得強大如斯的元朝變得不堪一擊。
政權四分五裂,導致國力愈發衰微,也許今日還是成吉思汗的直系血親上位,而到了明日便是蒙元內外族掌權,如此一來,朝廷政務混亂,且得不到有效的處理,百姓們在權力者的鬥爭下,只能淪為犧牲品。
當時的元朝貴族,為了鞏固自己手中的政權,都會在各自的封地內大肆納稅,傾軋自己的百姓,甚至還會強佔土地。
貴族間的強弱之爭,無非在權和財,當時的元朝因為政權分裂,掌權者不在少數,那麼他們唯有靠錢財來鞏固地位,而掠奪土地,納稅斂財便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元史》中曾有記載"佃戶要租重,納的官糧輕",在朝廷糾紛中,上位者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但這卻讓生活在戰火紛飛中食不果腹的貧民百姓們,度日更加艱難。
掠地斂財的惡劣現象讓窮苦的農民們民不聊生,最終只能放棄耕種,或逃跑為寇,或起義反抗。
而亂世出英雄,大夏國的開國帝王明玉珍,便是這群起義大軍中的一個。
明玉珍自小便生活在貧困窮苦的務農人家,父母長輩都是老實的莊稼漢,耕田種地是他們唯一活下去的生存方式,但受苛政的壓迫,這些勤勤懇懇的農民根本沒有活路。
與其受貴族剝削壓迫的欺辱,膽戰心驚地活著,倒不如奮起反抗,為自己,為農民百姓另謀一條生路,於是明玉珍便萌生了起義的心思,並開始集結軍隊。
因為當時不滿朝廷苛政的百姓數不勝數,有不少百姓被逼到做了土匪,明玉珍也是其中一個,但他卻並沒有燒殺搶奪,而是集結了一群有志之士,整合成了一支強大的軍隊,開始反抗元軍的暴政。
1353年,明玉珍帶兵起義,第一戰就大勝元軍,而在抗元的同時,他也在不斷地招兵買馬,整支隊伍日益壯大。
儘管明玉珍是農民出身,但他卻是個天生的領導者,在行軍打仗上的見解,並不輸於那些熟讀兵書的朝廷將領。
很快他便帶領隊伍,攻下了川蜀一帶,而在1362年,明玉珍正式完成了征戰,建立了屬於自己的王朝。
定國號為大夏,領土遼闊遠超朱元璋明玉珍將國號定為大夏,其領土之遼闊,包含湖北、湖南、四川、貴州和青海東部等地,就勢力範圍來說,當時的大夏國遠強於朱元璋的建立的西吳,也就是明朝的前身。
而在登基為帝后,明玉珍也沒有放棄對元朝的打壓,於此同時,他還開始與朱元璋建交。
明玉珍與朱元璋兩方勢力交錯,元朝瀕臨衰敗,這三個王朝的對立之勢,好比漢末時期三足鼎立的局面,明玉珍建都重慶如同劉備,而朱元璋更像是孫權。
不過,本以為,兩國建交友好,一切都會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但遺憾的是,明玉珍在登基後不久,不到40歲便去世了。
領導者離世,這對根基還未完全穩定的大夏國,無疑是種致命的打擊,而這也給了朱元璋一個大好的機會。
後人之所以只記得"唐宋元明清",多是因為大夏朝的存活時間不長,如果朱元璋也在當時逝去,或許明朝也不會在史書傳記上留下太多筆墨。
而如果明玉珍沒有過早的病逝,那麼歷史朝代的順序,很有可能變為"唐宋元夏清"。
明玉珍在病逝後,年僅10歲的太子明升即位,但年少的孩童根本不懂朝政之事,而他垂簾聽政的母親又是性情淑婉之人,根本無法憑一己之力服眾。
因此,朝廷愈發動亂,輔政大臣各個都不安分,沒有領導者的大夏國不堪一擊,於是在朱元璋滅掉元朝,舉兵南下後,大夏朝也被滅了國。
後人定居高麗,以堅持學習漢語為宗族信條大夏亡國後,明玉珍的後人及子民不願向他國臣服,於是開始四處逃亡,僥倖躲過戰亂的他們先是輾轉在東北,之後又進入了朝鮮半島,最後於高麗定居。
當時的高麗王,對於明玉珍的後人及子民給予了厚待,不僅為他們尋得了一塊可供居住的土地,還為他們建造房屋,保障了他們基本的生活水準。
這支明氏後代在高麗繁衍生存,現今已成為韓國的大姓,而在他們的《明氏宗譜》中曾記載了自己的家族文化與宗族信條,一是要堅持學習漢語,二是要定期祭祖。
所以現今在海外生活的明氏後代,雖然已經繁衍了近千年,但還仍堅持在說普通話。
而明氏宗族也會組織族內成員定期回國祭祖,除此外,他們還共同編撰了緬懷老祖宗明玉珍的諸多資料與書籍,在至今可查的相關資料中,《明氏始祖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紀》是最為有名的一本書。
結語"烈志馳揚入蜀川,風雲鼎立斷綱乾;當年落日今猶在,恨水秋臺祭古煙"
明玉珍並沒有像朱元璋那樣成為史書上的傳奇,也沒有被後人銘記,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一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
如果沒有他,當初的元朝或許也不會過早的亡國,而如果明玉珍沒有因病離世,也許被記載在史冊上的便不會是朱元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