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太湖,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至今文風蔚然,莘莘學子,遍佈海內,贏得榮耀無數;而且,更是一塊紅色的土地,迄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到建國後的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數以千計的熱血兒女,貢獻出了青春年華,是現在每一個太湖人,都應該銘記不忘的光輝典範。
汲取著長河水,沐浴著花亭浪長大的長河兒女,雖置身於時下興盛蔚然的經濟大潮中,沒有理由忘記那一段紅色的歷史,不該遺忘在激盪的風雲變幻中振臂一呼前仆後繼的英烈,不能視曾經轟轟烈烈的歷史片段如無物;作為在父母鄉幫中長大的子孫,更應該銘記這些歷史,牢記在歷史風雲中經歷滄桑鉅變的任務或者故事,更應該在今天的時光裡,知道緬懷,知道追憶,並時時在心裡面有割裂不斷的精神淵源,為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為那些動人的事蹟;只有這樣,才能警醒日漸浮躁的心靈,才能讓思想裡的蕪雜,得到淨化,使人格得到昇華。
翻開《太湖地方史》,就可以與那些過去的烽火歲月,與那些長眠地下的英魂,透過時空,相約於一起。一九三零年中共太湖縣委領導的大石嶺農民暴動,震驚皖西;一九三一,一九三二分別成立的北中區蘇維埃政府和鐵林寨蘇維埃政權,進行土地革命和人民民主政權的嘗試;中國工農紅軍的第四軍,第十五軍,二十七軍,二十八軍等,多次轉戰太湖,幫助建立黨的組織;抗戰時期,地方抗日武裝,支援國民黨愛國官兵與日軍浴血奮戰,守住大別山門戶;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劉鄧大軍在太湖劉家畈召開高幹會議,確定實施戰略再展開,載入黨史軍史;等等這些,都是發生在太湖這塊土地上的重大事件,除了所列舉的這些,還有很多,只要閱讀過地方史的同仁,都能夠領略到這片土地上的革命熱潮,一直滔滔向前;都能夠感受到這片山川所承載的使命和一大批先烈,仁人志士所建立的革命功勳。
之所以寫這些文字,就是要讓更多的人,重新領略這片土地曾經風雲激盪的歷史變遷;首先是,對自己的靈魂和思想,做一次全方位的洗濯;我們不能因為時下豐衣足食,物質文明高度發達,而忽視了精神家園的建設;不能在現在的快速發展中,出現思想的盲區,出現道德的混沌,或者說,不能放縱人格的蛻變,品質的傾斜。
很多的時候,從一些文章的字裡行間,都會讓人思考環境與人的關係,大我與小我的關係;正是太湖這片土地的紅色,養育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太湖兒女,這種紅色,正是洇透了先烈的血漬,融入了先烈的生命,,承載了先輩的思想,延續著先輩的理想;也希望這種紅色,能一如既往的激勵後人,能為太湖的將來,創造更多更大氣的後續篇章。
作為在長河邊上群山環抱中長大的後輩,對這片土地,自是有說不出的依戀和記掛,這並不是矯情,相信“落地生根”一詞,早已深入人心;雖然有許多人已離開故土山川,在外面的城市裡生活和工作,但家鄉的山水,時時都是內心裡泛起的一絲絲餘韻悠長,特別是那些動人心絃的每一幕,每一個瞬間,都會讓人感到振奮和神往;歷史,只有在不間斷的閱讀中,才能形成更強大的思想效應;人物,只有在不厭其煩的的品悟中,才能夠體味到靈魂的高尚和影響深遠;所以,這些紅色的記憶,值得每一個人有意識去品讀,去理解,在歷史的風煙中,發掘到時下生生活中,所需要的精神食糧,在綿延的時光中,感悟到生命的偉岸和純樸;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真正堅守一個人的情操和價值觀念。
這些紅色的記憶,是精神的一個層面,是無數心靈的參照,時間,只是一種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