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是曹丕要準備殺曹植時,曹植說的一句話。詩句中包含的真摯情感,讓曹丕聽了也潸然淚下,就放過了這個和他曾爭奪過世子之位的兄弟。但是在權力的爭奪中,兄弟之情和骨肉之情往往會變得非常脆弱,皇室成員之間常會為了爭奪權力而自相殘殺。
自古以來這種情況在帝王之家不斷上演,胡亥為了皇位殺了兄弟姐妹,趙匡義為了皇位殺了哥哥趙匡胤,楊廣為了皇位殺了父親楊堅,即使在大唐初期,也因為爭奪皇位,出現了兄弟自相殘殺之事。
李淵在打天下的過程中,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都建有功勳,尤其是李世民,是大唐奪取天下的第一功臣,這使得他最想接替李淵成為皇帝,但是按照規則,理應由嫡長子李建成做儲君。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李建成當了太子後,對手握重兵,且有一眾支援的李世民自然不放心。勝利果實,也不容他人竊取,李世民也不想將自己打下的江山讓給李建成。這使得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間水火不容,都有除掉對方的心思。
但是在他們爭鬥的過程中,李建成由於佔據優勢,所以在殺李世民一事上猶豫不決,因為殺了李世民,會使自己背上殺兄弟的惡名,損害自己的賢名,同時也可能會激怒李淵,使自己丟了太子之位,但是沒有希望做皇帝的李元吉,卻比李建成更加堅決地想要殺掉李世民,這時為何?
一、為了獲取更大的利益。
李淵有四個嫡子,但由於三子李玄霸英年早逝,所以只剩下了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個。這三弟兄中,李元吉年齡最小、功勞最少、實力最弱,而且也是能力最弱的一個,所以他最沒有希望成為皇帝。自己做不了皇帝,這就需要他去為自己找一個好的靠山,以免將來遭人打壓。
李元吉的做法是古代很多能力一般的皇子常採用的一種做法,如康熙晚年時的九子奪嫡,一些皇子自身沒有能力爭奪皇位,所以他們就支援八阿哥、太子等人爭奪皇位,這樣八阿哥、太子等人贏得了皇位,他們就可以以功臣和心腹的身份,得到皇帝的重用,從而獲得更多的利益。
李元吉和李建成兩人關係較好,而且李建成是太子,比李世民更有希望做皇帝,所以他自然選擇支援李建成。李元吉選擇了李建成,這使得他站在了李世民的對立面,兩人成了水火不容的仇人,李世民的存在對李元吉是一個威脅。同時李元吉也不需要考慮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他只需要對李建成忠誠,幫助李建成當上皇帝后,自然會得到李建成的重用,所以他在殺李世民一事上沒有顧慮。
二、因為嫉妒和仇恨李世民。
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事事不如人,自己比別人弱,哪怕這是事實,但是讓人們心甘情願的接受,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尤其是這種事發生在素有隔閡的兄弟之間,更會引起兄弟之間的嫉妒和仇恨。
李淵在稱帝后,將四子李元吉任命為幷州總管,要李元吉駐守幷州,但李元吉到幷州後,不加強城池防禦,不訓練士兵,而是整天吃喝玩樂,打獵等,正如他所說的:“我寧可三天不吃東西,不能一天不打獵”。這使得幷州的防務鬆弛,軍隊的戰鬥力也下降嚴重。
若這是和平時期,遇上這種紈絝子弟,可能只是會增加財政負擔,並不會給國家帶來災禍,但在亂世,面對的是弱肉強食的環境,所以遇上不務正事、且身肩重任的紈絝子弟,可能會給國家帶來災難。李元吉做幷州總管不久,就遇上了劉武周率兵來攻,由於沒有防備,幷州大部分土地很快落在了劉武周之手,其中就包括李淵的“龍興之地”太原,李元吉只是灰頭土臉地逃回了長安。
李淵得知此事後,勃然大怒,將李元吉責斥了一頓,派李世民去收復幷州,李世民很快打敗劉武周,重新奪回了幷州。這樣一對比,讓李世民威風大漲,但也讓李元吉相形見絀,體現了他的無能,所以他更加嫉妒和痛恨李世民,因此也使得他比李建成更加的想殺掉李世民。
三、父母的不公使他產生了一種報復心理。
列夫·托爾斯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兄弟之間的不和睦,也是家庭不幸的一種,但兄弟之間的不和,很大一部分是由父母的偏心和不公造成的,若父母過於偏心一個孩子,而忽視另一個孩子,會使受忽視的孩子產生自卑、嫉妒和不滿心理,進而導致受忽視的孩子,不滿現狀而痛恨父母偏愛的孩子,影響兄弟之間的和睦。
李元吉就是這樣一個受到父母忽視的孩子,他剛出身的時候,就因為相貌醜陋,他的親生母親就準備將他拋棄,雖然最後他被侍女收養活了下來,但他母親對他的態度,從要丟棄他的那一刻起,其實就已經註定了。父母並沒有給李元吉多少愛,使得李元吉存在著一定的扭曲心理,這點從他殺掉他的養母陳善意就能看出,雖然李元吉為殺掉養母產生了悔意,但他內心的心結一直沒有解開。
自己不受父母重視,李世民卻深受父母寵愛,再加上李世民非常優秀,經常受到父母的表揚,這讓他更加不滿父母的區別對待,所以也更加痛恨李世民,而李建成由於是長子,沒有遭受過李元吉的這種不幸,他對李世民的恨,只是產生在兩人爭奪權力上,而李元吉對李世民的恨,顯然更深刻,所以他比李建成更想殺掉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