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契
一個對現代人來說有些久遠的詞彙
但在中國古代
卻幾乎是每家每戶常見的物件
它記載著土地的變更、房屋的交易
以及一個家庭的興旺與變遷
歷經百年
多張紙質地契能夠完整儲存至今的實屬難得
而就在鶴壁市淇濱區管委家屬院,記者見到了一位收藏有30份地契的賈明昌。這些地契從清朝乾隆年間到民國年間,都是賈明昌的家族保留下來的,現在都成了難得的歷史資料。
30份地契印證了曾經殷實的家族
賈明昌今年78歲,老家在安陽縣馬家鄉賈家村,1959年來到鶴壁工作,一直到退休。退休後,賈明昌一次回老家,在老宅裡發現了很多卷著的舊紙,開啟仔細檢視後,賈明昌確定這是祖輩傳下來的地契。
“我真的沒想到家裡會有地契。”賈明昌告訴記者,從他記事起只知道家裡的成份不算高,最多是富農,而家中的地契說明,他的家族在村裡是大戶。經過和村裡的老者交談,賈明昌才確定他的祖輩家底殷實,但是到了父輩,家裡出現變故。“我的叔叔被國民黨反動派打死了,父親傷了一條腿,後來家裡就不行了”。
最大的一宗買賣高達一頃八十畝
從乾隆57年(1792年)到民國12年(1923年)賈氏地契共有30份,家族分擔3張,其中紅契11張、白契19張。
紅契為納稅後加蓋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官府公章;白契沒有向官府納稅,有房地行經紀人留下的戳記。
“賈行吉、賈萬春、賈景富、賈景鬆、賈春岐、賈如林6個祖輩是土地買家,最大的一宗買賣高達一頃八十畝。”賈明昌介紹,賈氏地契是文書憑證,有棉紗紙和宣紙兩種,均用毛筆小楷、行楷書寫,“內容多是經過中間人說妥,情願將土地賣出。都註明了地塊和麵積,標了四至,說清楚了市價。一般都有‘當交不欠,立字為證’的字樣,還有落款、見證人、代字人的簽名及年月日。”
賣方多是因為“家中無錢使用”
地契的年號有清朝的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光緒、宣統和民國。所有地契中,一份地契上寫有“洪憲”是最特別的,這是袁世凱所創中華帝國年號。(資料顯示,袁世凱1915年12月25日宣佈第二年改元“洪憲”,到1916年3月22日不得不取消帝制,23日正式頒令廢止洪憲年號吊銷帝制。)
此外,地契上寫明的賣地原因讓賈明昌印象深刻。“好多都是‘家中無錢使用’不得已把田地變賣,想想那個時候人們的生活,令人同情。”賈景富說。
賈氏地契上還有“崗中人”簽字畫押。“出了問題有見證人,體現了買賣平等正義,提高了買賣的公信力,形成了文字要件。”賈明昌說,地契這一古老的民間文書契約早已成為了歷史,現在看來也是民間進行土地交易變革的佐證,為研究古今土地交易變革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
甘做家族地契傳承者
賈家村和鶴山區西頂村距離很近。“很早以前那一帶都在一個行政區域裡,所以我們家的地契很有代表性,是安陽的,也是鶴壁的。”賈明昌認為地契能儲存下來一方面得益於地理位置相對偏僻不在平原,另一方面和良好的家風有關,“我祖輩都是很規矩的人,從小就教育我們東西要放到該放的地方去,比較細緻,所以這些地契才能儲存到現在吧。”
為了便於收藏保管,30份地契都被賈明昌進行了裝裱,小心保管著,他覺得子女對傳承這個沒有興趣也沒有精力,未來很可能會捐給檔案部門,讓這些地契能更好流傳下去。
作為歷史的見證
每張地契都有許多故事
探究輕盈單薄的紙張背後承載的厚重歷史
才能真正體味到收藏地契所帶來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