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如今我們談起緬甸,首先想到的是一個軍閥混戰,毒品橫行的弱小國家。但是當我們把歷史的時鐘撥回到18世紀,那時的緬甸可謂是不可一世的東南亞第一霸主南滅暹羅,北拒滿清。

據史料記載,清高宗乾隆在位期間,前後四次派兵征伐緬甸,然而擅長騎步作戰的滿清軍士深陷西南叢林泥潭,四次征伐均無功而返。

那麼緬甸是如何以彈丸小國之力,死保國門不失,這還要從滿清時代中緬關係講起。

一 搖搖欲墜的清緬關係

乾隆十五年,緬甸東籲王朝派遣使臣入京朝貢,中緬兩國正式建立起了宗藩關係,歷經元明兩朝後,中緬關係終於正常化。

可惜好景不長,就在東籲王朝遣使朝貢後不久,緬甸國內局勢突變,雍笈牙王朝崛起取代了東籲王朝,導致中緬兩國剛建立不久的朝貢關係被中斷。

雖然朝貢體系中斷,但是滿清當局並沒有立刻採取新的對緬政策,滿清中央政府嚴令雲南地方長官禁止接收逃亡中國境內的東籲王朝成員,對外釋放滿清不願插手緬甸國內戰爭的訊號。

時任雲貴總督愛必達更是在給乾隆皇帝的奏章中提出滿清政府應該在緬甸內戰中嚴守中立,決不能因朝貢一事而多生事端。

然而,滿清中央及地方政府對緬甸內戰的中立態度,導致雍笈牙王朝統治者認為滿清政府軟弱無能。造成“緬人益輕中國”的現象,對中國邊境的侵擾日漸加劇。

因此便以不啟邊釁為由,對緬甸方的不斷騷擾,侵襲採取“綏靖政策”,結果反而助長了雍笈牙王朝的野心,更加變本加厲地侵襲中國西南疆土,以致惹怒了滿清當局,爆發了兩國之間的戰爭。

為什麼雍笈牙王朝敢在中國西南邊陲出兵侵擾,其根本原因在於緬甸國內的統一和強大。縱觀緬甸歷史,我們可以看到緬甸能夠對外擴張的時期都是在它統一強盛的時候。

在滿清朝之前與明代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的緬甸當局,正是曾經強大的東籲王朝,而在東籲王朝沒落之後,中緬邊境就一直相安無事。

再加上滿清當局恪守所謂的“守中安邊”的國防政策,鎮守新南的地方官員都以不開邊釁為首要原則,因此在雍笈牙一統緬甸之後,中緬邊境地帶自然迎來了多事之秋,也為日後中緬戰爭埋下了伏筆。

除了強大且統一的緬甸雍笈牙王朝外,滿清西南邊境內部也存在不安定的因素。1644年滿清入關之後,西南地區被張獻忠的大西政權佔據,然而大西政權缺少強有力的地方控制能力。

東籲王朝趁機不斷蠶食處於中緬邊境一帶的前明土地,土地的分裂導致生活在這一區域的傣族開始被人為地分屬於兩個不同的國家,位於緬甸境內的被稱為撣族,而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則被官方稱之為傣族。

同一種族卻被人為分在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國家,因此對於生活在滿清境內的傣族人而言,相對於統治傣族的滿漢地主階級,這些生活在中國境內的傣族人更願意回到故鄉的懷抱,這也導致清廷在西南地區的部署舉步維艱,不得不依靠當地土司來進行協同管理。

所以說,一旦緬甸國家統一,國力強盛的時候,他們自然就認為雲貴一帶是自己國家的領土,這也是為什麼緬甸屢屢對西南邊陲用兵的心理原因。

二 文臣誤國 清軍大敗

公元1765年四月,緬甸軍士對西南邊陲的侵襲愈發瘋狂,關於邊境戰事的報告如潮水般湧向軍機處,這也使得沉浸在盛世虛像中的清高宗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對待緬人入侵事件的態度也漸趨強硬。於是下令命時任雲貴總督劉藻強硬對待入侵緬兵。

然而書生出身的劉藻,並不能有效抵禦緬兵的進攻,入侵緬人僅用數月時間,就將前來圍剿的滿清綠營兵殺敗,懦弱的劉藻對軍務束手無策,頻頻失誤。

忍無可忍的乾隆皇帝於第二年將其革職查辦,並派楊應琚上任為雲貴總督。但在楊應琚到任之前,懦弱的劉藻驚恐交加,於乾隆三十一年三月初三自殺,劉藻自殺一事令清高宗十分震怒,嚴令其家人禁止為劉藻墳墓立碑。

楊應琚到任後,開始著手處理劉藻給他留下的爛攤子。首先,楊應琚強迫邊境居民剃髮留辮,改易風俗,將當地少數民族百姓和入侵的緬匪區別開來。

而在作戰上面,楊應琚放棄了早期清軍大兵團作戰的尷尬,將全省綠營兵化整為零,深入雲貴兩省的山林之中。

以遊擊對遊擊,分散對分散,並集結優勢兵力對緬匪佔據的部分城鎮進行精確打擊。在楊應琚剿撫並用的政策下,西南邊境漸漸安穩下來。

然而令所有人想不到的是,短期的成功衝昏了楊應琚的頭腦,在部將趙宏榜的唆使下,楊應琚決定開拓邊地,南攻緬甸。

要知道,自明朝前期傅有德攻取雲南之後,中央王朝幾乎沒有再主動在西南邊疆開邊拓土,基本上都是緬甸方面一直在騷擾、蠶食中國的西南邊疆。

而乾隆皇帝下達給楊應琚的任務也只是將入侵者趕出國土而已,如今楊應琚居功自傲,為創永世基業名垂青史,無視當下開邊拓土的困難,向乾隆皇帝闡述了其意圖,不瞭解西南邊境實際情況的清高宗自然同意楊應琚的建議,並下旨封賞。

在得到清高宗的首肯後,乾隆三十一年九月,楊應琚調集全省各鎮營兵共八千餘人,加上前來支援的地方援兵,軍隊總人數已經達到了一萬五千餘人,並在永昌,騰越一帶購買大米等軍用物資,以備不時之需。

由於新街一帶兵力不足,楊應琚又調永順鎮都司劉天佑領兵四百馳援新街。但是緬方早前已探知清軍動向,在得知北部木邦土司欲歸附滿清政府的意圖之後,緬甸高層命兵馬攻打木邦。木邦土司不敵,退入雲南。

緬軍則繼續前進,在新街與清朝守軍發生激烈戰鬥,結果人困馬乏的清軍大敗,劉天佑不幸戰死。緬軍勢如破竹,一連攻克邊境一帶數個重鎮,清軍局勢急轉直下。

然而就在此時,楊應琚卻為了仕途,選擇瞞報謊報軍情,他在上報給清高宗的奏摺中大肆宣揚戰國,將打敗仗變成打勝仗。

而上蒼似乎也站在了楊應琚這邊,由於緬甸軍隊遠征暹羅,一時抽調不出軍隊來支援入侵中國的緬軍,所以緬軍將領莽聶渺遮決定採取一邊作戰,一邊和談的雙重手段,派出使者前往清軍大營議和。此舉則正中楊應琚等的下懷,於是忙不迭地上奏摺向乾隆皇帝建議和談。

然而,清高宗可不是任人糊弄的傻子,他從這份請求和談的奏摺中看出了其中端倪,並下旨責問楊應琚等人:“既然前面絞殺緬匪無數,我軍天兵威嚴正盛,為何現在急於求和。”

這封請求和談的奏摺令清高宗對萬里之外的西南邊陲戰事產生了懷疑。為了瞭解確切的西南情況,清高宗命欽差親自前往雲南調查西南戰事,經過一番調查盤問。

欽差瞭解到了楊應琚等人瞞報軍情謊報戰功的行為,乾隆皇帝聽聞此事勃然大怒,將楊應琚等人革職賜死。並派出明瑞接任雲貴總督,全權負責西南戰事。

三 武將驍勇 奈何式微

和劉藻,楊應琚等科舉出身的文人不同,明瑞乃滿洲八旗鑲黃旗出身,曾因戰功被清高宗授予一等公爵。

為了能一舉消滅入侵雲南的緬患,乾隆皇帝命明瑞帶走了駐紮在京城的三千精銳士兵,並命四川總督領兵一萬前來助戰,加上原有的雲南守軍,清軍上下加起來共有三萬餘人,戶部又從各省籌集軍餉六百多萬兩白銀,從這龐大的軍力和後勤看出,對於此戰,乾隆皇帝可謂是勢在必得。

然而在明瑞尚未到任之前,公元1767年夏季,緬軍一千多人突襲小猛侖江,衝散附近的清廷守軍,控制了清軍進攻的咽喉。

同年九月,明瑞到達永昌,二十四日,清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明瑞親自率領,一路則是由譚五格統帥,攻打被緬軍控制的老官屯等地。

正所謂換將如換刀,明瑞統帥的一萬五千兵馬,接連打退緬軍,到了十月底,明瑞大軍已經進駐木邦。

緬甸守軍棄城出逃,乾隆皇帝對明瑞大加讚賞,心中甚至已經設想了攻滅緬甸後設立郡縣之事。

然而事與願違,另一路清軍卻在老官屯吃了大虧,駐紮在老官屯的緬軍修築了大量防禦工事,清軍久攻不下,傷亡慘重,主將譚五格也在行軍途中因水土不服亡故。

副將額勒登接任此路軍馬主將,久攻無果之後,額勒登藉口軍中缺少糧草,把軍隊從老官屯撤回雲南軍內駐守。

無論清高宗怎樣三令五申,額勒登總是以糧草不足為藉口,拒絕出兵木邦,完全沒有對明瑞的軍隊形成策應和保護的作用。

同年十二月,明瑞軍隊的糧草喪失殆盡,同時明瑞軍隊大部分都為外省人士,雖然作戰勇猛,但是多半卻因水土不服染上重病。

緬甸軍隊則又拿起了游擊戰的好戲,派出小股部隊侵襲明瑞大軍。明瑞見狀只能決定撤回雲南。

乾隆三十三年初,明瑞及其部隊在騰越一帶遭遇緬軍圍攻,領隊大臣及副將統領均身亡,明瑞本人也自縊身亡。

自此,清政府對緬甸的三次作戰以失敗告終,見死不救的額勒登被押解至京師,震怒的乾隆帝將其萬刀凌遲。

四 傅恆出征 無功而返

清高宗好大喜功,怎能允許天朝上國不敵邊陲小國,在休整一年之後,清高宗命軍機大臣,大學士傅恆為主將,再度整兵進攻緬甸。

清軍浩大攻勢很快引起了緬甸統治者的注意,緬王調集全部主力,增派火器象兵,誓要與清軍決一死戰。

清緬兩軍共約五萬人在中緬邊境爆發數次大戰,雙方損失慘重,清軍主將傅恆也因水土不服一病不起,長年累月的戰爭給雲貴兩地的百姓帶來了極重的負擔,傅恆也多次向乾隆上奏,表明戰爭勞民傷財,軍馬疲憊,再打下去只會空添傷亡。

此時自負的乾隆帝終於看清了局勢,於是下令哈國興與緬方交涉,釋放出和談之意。

乾隆三十四年十一月十七日,清緬兩國達成了書面協議,雖然協議並沒有劃分確定的領土和勢力範圍,但是總而言之兩國政府簽署了停戰協議,持續數年的中緬衝突終於告一段落。西南邊境重歸和平。

結語

緬甸之所以能在四次戰爭中不落下風,主要還是和本國實力有關,雍笈牙王朝的崛起給予了緬甸政府征伐他國的財力和軍力。

而緬甸當時是以掠奪性戰爭為主,主要目的乃是掠奪人口及財富為主,這意味著緬軍和清軍相比,有著極高的機動性以及運動戰能力。

而清朝之所以四戰不勝的緣故,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滿清統治者的高傲自大,尤其是以乾隆皇帝為首的中央統治集團,只為戰功而不理會實際情況,戰略錯誤自然帶來了極其負面的戰爭結果。

然而,中緬戰爭對於兩國來說,無非是近代化之前最後的瘋狂罷了,數十年後,緬甸被英國殖民者攻佔,不可一世的雍笈牙王朝滅亡,而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的爆發給中國帶來了千百年前所未有的變局,世界格局再度發生了變幻

1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神一樣的組織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