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行儉
初唐吏部侍郎裴行儉(大唐中央組織部副部長),在選人用人方面可以稱得上鐵口直斷,說誰行,誰就青雲直上;說誰不行,誰就中道崩殂……
當然他老人家靠的不是濫用職權,而是確實具備超群的識人辯才的眼力。
預言“初唐四傑”命運多舛
想當初,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才華橫溢,出道不久便在全國擁有成千上萬的粉絲,號稱“四傑”,名氣大到引起吏部領導的重視了。於是有一天,吏部侍郎李敬玄提議說:“裴副部長,您看這四傑,在文壇可火得很啊,寫東西相當不錯,怎麼樣?是不是可以培養一下?”
裴行儉聽了,臉上立馬浮現出組織部門幹部特有的矜持:“年輕幹部嘛,第一要看政治水平,第二要看意志品質,第三才看業績。這四個年輕同志,筆頭能力當然是不錯的,但是這個......“但是?但是什麼?裴部長您有話就說。”裴部長嘆了口氣,“我看王楊駱盧這四個小同志啊,做事浮躁淺露,太愛出風頭。除了其中那個...哦,楊炯,以後培養培養,說不定能當個縣長。其餘三個小同志,能得善終就算是很幸運的了。”
“士之致遠者,當先器識而後才藝。勃等雖有文華,而浮躁淺露,豈享爵祿之器邪!楊子稍沉靜,應至令長,餘得令終幸矣。”
可嘆的是,初唐四傑的最終歸宿還真被他不幸而言中了。王勃寫完《滕王閣序》後到交趾探父,在南海不慎落水,雖被救起卻終因驚悸而死。楊炯在仕途上孜孜以求,最大的官職也只是盈川縣令。盧照鄰飽受頑疾之苦,無法治癒,不堪忍受,最終絕望投水自盡。駱賓王呢,結局更慘,因參與徐敬業謀反,寫下《代李敬業傳檄天下文》,兵敗後被武則天處死。
滕王閣序 王勃
斷言王勮味道貴不可言
王勮和蘇味道就不同了。有一天,二人到吏部接受銓選,裴行儉副部長仔細端詳了二人言談舉止之後,說:“你們兩個將來都是做宰相的人,我估計我是見不到自己的兒子長大了。如果兩位當上了宰相,要照顧一下我的兒子啊!”
“二君後當相次掌銓衡,僕有弱息,願以為託。”
蘇味道
後來,這二人真的當了唐朝的宰相。
由於裴行儉看人準,唐朝的官吏對其又敬又畏。
參考資料:《資治通鑑》、《新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