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我們都知道,大秦帝國是一個二世而亡的朝代,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同樣它存在的時間也是短的,國祚僅有15年。秦始皇自稱為皇帝的時候,希望秦朝能夠延續千朝萬代,希望家族之人能夠萬世而為君,所以,自稱始皇帝。

可是,讓秦始皇沒有想到的是,秦朝不僅沒能夠延續千代萬代,到了秦二世時就被雲集響應的天下人給推翻了,秦朝滅亡之後,人們對他也是褒貶不一,哪怕到了現代,對於這個朝代也是批判和讚賞共存的。

有人認為,大秦帝國的滅亡是因為極其苛刻的政治制度,俗話說,苛政猛於虎,在嚴苛的政治條件之下,人民的生存環境和條件就會變得苛刻,人民的幸福感和歸屬感就會降低,生活得不到保證,甚至惶惶不可終日,在這樣的環境當中,久而久之,人民定會對統治者不滿,而這種不滿長此以往就會引起反抗。

在後來大唐王朝興盛的時候,唐太宗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叫做“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秦朝並沒有善待它的子民,那我必定會被它的子民所拋棄,所以,杜牧在《阿房宮賦》當中也說過,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也是說,秦朝嚴苛的政治制度,並沒有讓它的子民們安居樂業。

因此,它後來的統治也就得不到天下百姓的認同,滅亡是自身的原因。就像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的那樣,“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也有人認為,秦朝推行的法治並不適合中國歷史的程序,這種思想條件以及社會條件很難得到推廣,人們並不認可這種治國方式,或者說人們的思維無法接受這種治國方式,所以,“以法治天下”的秦朝寸步難行。

而到了後來大漢王朝初期,推行黃老學說,社會生產力逐步提升,人民也得以安定,再後來漢武大帝又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真正意義上開始了對人們思想的高度統治。

而這兩種結果都與推行“法治”的秦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就說明秦朝的“法治”並不能從根本上治理國家,也正因如此,這個國家的根本方針就錯了。

我們說,一個人走上了歧途,只能夠離自己最終的目標越來越遠,而秦朝就是這樣,所以,它二世而亡。那麼,秦王朝滅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是因為他推行的“法治”不能夠與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程序相融合呢?還是因為它推行的政策,真的就那樣的苛刻呢?本篇文章重點分析一下這個問題,看一看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首先,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上面的兩種觀點,第一種秦朝是因為苛政而滅亡的,這點有它一定的道理,因為苛政確實猛於虎,它不能夠讓百姓們真正地擁有一種安定的生存感,那麼,人民就會生活在一種恐慌當中,猶如驚弓之鳥一樣,因為他們掙扎在生存的邊緣,一旦外界條件發生一點的變化,就會觸動人們敏感的神經,引起人們的恐慌,而當這種恐慌和壓迫到達一定程度的時候,人們必定會進行反抗。

再者,秦朝的政策也確實比較嚴厲,讓人們在日常的行為中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因此,苛政確實是秦朝在統一的過程中的一大缺陷;但是,這並非是導致秦國二世而亡的最主要原因,這一點我們透過秦國的發展與秦朝發展的對比,就可以看得出來。

當秦國還是一個諸侯國的時候,它的發展是戰國七雄當中最繁榮的,而這樣的繁榮從商鞅推行了商鞅變法之後才開始,也就是說,秦朝嚴苛的政治制度,並非是從它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之後才推行的,而是在作為一個諸侯國的時候就已經存在了。

也就是說,秦朝並非是在大一統之後才不愛自己的子民的,在做諸侯國的時候就已經不愛了。與此同時,山東六國自然也是不愛自己子民的,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不愛自己子民的秦國,能夠消滅掉同樣不愛自己子民的山東六國而一統天下呢?這不就很能說明問題了嗎?

所以,如果真的是因為嚴苛的政治制度,根本沒有辦法被人民所接受,那麼,秦在作為一個諸侯國的時候,其實就會引起公憤了,畢竟,秦國人也不是由一群都有受虐傾向的人組成的,如果秦國推行的政策方針,每一個都讓臣民們惶惶不可終日,那麼,相信原屬秦國的老秦人也不會接受他們的統治者。

可事實卻是,在秦國推行變法的那些年裡,秦國人不僅沒有暴亂推翻自己的統治者,相反,他們卻團結一心,共同發展,讓最為弱小的秦國變成了最為強大的諸侯國,最終成就了一統中原的霸業。

那麼,這至少證明秦朝推行的政策方針,並不是不能被人們接受,既然如此,這也就並不是滅亡秦朝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種是指的法治的原因。以法治國的理念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法家人提出的,雖然這種以法治國,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依法治國”有著根本的不同,但卻是我們現在以法治國理念的一種基礎,對於歷史的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法治”讓整個國家的人民群眾被約束在同一個框架之下,也讓國家的各個機構的發展有著自己所遵守的規範和發展目標,如此一來,其實這種理念就淡化了國君的作用,畢竟每個機構都有了自己的一套發展體系,君主在治理的時候,個人的能力因素等等就會變淡,國君決策的容錯率就會大大提升,對於國家的穩定發展有著很大的好處。

而其實秦朝的滅亡並不代表著法治理念的消失,我們說,漢武帝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他看重的是儒家的“三綱五常”,是儒家對於君臣關係的理論,這點更有利於君權的加強,但實際上,漢武帝對於儒家的尊崇是表面上的,真正的大漢王朝推崇的是一種“外儒內法”的制度。

所以,它從核心來看,治理天下的依舊是法治,法治並非不適合歷史程序的發展,這也就說明,秦國最根本的錯誤也不在於法治,那麼秦朝到底是因何而滅亡的呢?

在柳宗元的《封建論》當中有著這樣的一個觀點,他說,秦朝的統治是制下無政,什麼叫做制下無政呢?“制”指的是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表現在秦朝我們可以說是它的封建制度,是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總之,就是奠定一個國家發展方向的基礎。

從這一點來看,秦朝是有著政治根基的,他所訂立的制度延續了2000多年,從這2000多年的發展來看,這一制度雖然有著自身的弊端,但是在某一個時段是確確實實適用於中國歷史的,不然不可能延續2000多年之久。

只是在發展到近現代的時候,封建制度與新興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社會主義制度相比顯得落後了,顯得不再適合於歷史發展程序了,但這不代表著這種制度在2000多年之前不適合中國歷史,所以,在制度方面,秦朝是沒有問題的。

而“政”指的則是政策,是一個國家的領導階層去治理和統治其他階層的具體的方法步驟。柳宗元認為,秦朝只是擁有大的制度方向,卻在政策方針這一方面很是脫節,所以,最終導致了整個國家的崩盤。

而事實上,相比於上述的兩種說法,或者說,相比於賈誼所說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相比於杜牧說的“不愛人民而導致滅亡”等的這些因素,其實,柳宗元的觀點更加的一針見血,也更加的透徹。

確實,大秦帝國最大的問題就在制下無政,我們上面曾經提到了一個問題,秦國在作為一個諸侯國的時候是能夠統一自己的臣民的,可是到了作為一個王朝的時候卻不行了,其實就是因為制下無政

在作為一個諸侯國的時候,這個國家雖然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改革,國家的體系也多有變化,但是它只是一個諸侯國,它所尊重的根本政治制度,並非是後來的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地方上推行的也不是郡縣制。

所以,從根本上來看,政治制度與曾經西周的諸侯國奉行的制度沒有多大的區別,在這樣的情況下,所推行的方針可以與自身的制度相融合,因此形成一套比較完備的體系。

當它成為一個大王朝大帝國之後,根本的政治制度改變了,但它的政策方針卻沒有變,依舊是作為諸侯國時的那一套,我們要知道,根本的政治制度變了,如果不搭配相應的政策方針,那麼,這個王朝的發展必然不倫不類。

試想一下,當我們步入社會主義社會之後,我們如果依舊延續著封建制度的政策方針,那麼,現在的中國一定不是當下的這番繁榮景象,秦朝也是如此,改變了根本的政治制度,卻沒有改變統治人民群眾的政策方針,這必然會引起各個階層的矛盾衝突,這是其一。

其二,秦朝在作為一個諸侯國的時候,它的改革是一步一步推行的,受眾都是秦國人,所以原屬於秦國的這些人,他們是從改革當中一步一步接受下來的,到秦國這套體系成型的時候,他們其實也經過了一個過渡的階段,所以,對於秦國的政策也好,方針也好,都能夠接受。

但是,當秦國一統天下之後,它的臣民就不再是原屬秦國的這些人了,而是整個天下的人,其中包括自己原來的子民,同時也包括原屬於山東六國的子民,可是原屬於山東六國的這些人,他們並沒有經過秦國變法改革的這個過程。

也就是說,他們從自身原來的政策統治之下,一下子就過渡到了秦國的法制制度之下,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動,這些人曾經在自己的國家,可能沒有經歷過法律的約束,而驟然被約束在一個框架之下,自然會感到各種各樣的不適。

就像一個人在舒適區裡呆久了,一旦被條條框框約束起來自然就會有不滿,而忽略了這一個過渡過程也是秦國的一大疏忽,這讓那些原屬山東六國的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而這種壓力時間一長就會變成壓迫,而有壓迫就會有反抗。

所以,當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之後,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影從。這也就解釋了我們上面的問題,秦國和秦朝都是不愛自己子民的,但秦國人因為經歷了過渡的階段,從而能夠接受相對於嚴苛的政治統治。

而秦朝的子民則大部分沒有經歷過這個過渡階段,驟然從原來的生存環境中,過渡到了秦朝的統治之下,接受不了法令的約束,感受到了人身自由上的壓迫,從而興起了反抗秦朝的風潮。

所以,大秦帝國滅亡的根本原因實際上是,他們沒有在自身政治制度改變的同時,推行一套適用於這種政治制度的政策方針,讓它的統治顯得有些不倫不類。

當然,秦朝的滅亡自然是多方面的原因導致的,這只是根本的因素,其他的因素也有許多,比如像是秦二世的暴政,也是威脅到秦國統治的根源。

實際上,如果當時公子扶蘇沒有自盡而是繼承秦國大統的話,可能,後來秦朝的統治還會延續下去。

二世繼位之後,他與趙高的胡作非為,讓大秦帝國變得越來越脆弱,曾經謀臣如雨,猛將如雲的朝堂逐漸凋零,幾乎沒有人能夠挑起秦國發展的大梁,蒙恬、蒙毅、李斯接連被害,整個大秦王朝其實已經命懸一線了,即便後來出現了一位章邯也難以力挽狂瀾。

再比如,秦朝對於基礎設施建設的執念,我們縱觀中國古代所有的歷史王朝,在基礎設施方面貢獻最大的就是秦朝,尤其是水利方面,在它作為一個諸侯國時,就建造了都江堰,鄭國渠,重修了大鴻溝,後來,又建造了靈渠等造福後代的水利建設。

此外,還有在防禦工事上的建設,最著名的當屬長城,而長城雖然沒能夠完全地阻止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但是它的存在也為保證中原地區的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後來,長城所在的燕雲十六州被割讓給了契丹人,這也直接導致宋朝受北方少數民族侵擾長達200年之久,同時也成為了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真正大一統的王朝,如此,足以見識到長城的作用。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知,秦朝之所以會滅亡,是因為它沒有學會政策與制度的結合,沒有將它的政治制度以一種人民群眾能夠接受的方式推廣,而是採用了強硬而霸道的方式,在出現反對聲音的時候也是以暴力而制止,比如說焚書坑儒。

再者,他又在一個王朝剛剛建立需要休養生息時,大肆地建設基礎設施,這些都是導致秦王朝後來動盪的因素,也是讓秦朝的發展越來越薄弱的因素。

但是無論如何,這個朝代給予中國歷史的貢獻還是不可估量的,無論是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建設也好,還是在制度上的創新也好,又或者是在文化上的統一,這方方面面都為華夏曆史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是我們現在依舊能夠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度衝向世界的基礎。

所以,我們在面對大秦帝國時,需要理智看待和分析,不能因為它的錯誤而完全否定它的優點。

1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多年前的一記耳光,間接導致12萬將士戰死,14萬將士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