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雖然我們總說歷史的車輪不會因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是這裡的車輪指的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而在涉及到某一段時間內時,歷史的小車輪總會磕一下絆一下的反覆和曲折,並且充滿了偶然性

一些小小的事件經蝴蝶效應放大後,很可能會引起意想不到的後果。

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坦能堡戰役,原本可以大勝的俄軍,卻因為多年前的一記耳光,最終變成了大敗,不僅葬送了兩個將軍的前途,更是導致12萬士兵的毫無意義的陣亡。堪稱史上最昂貴的耳光。

兩位將軍的戰場重逢

要想將這記耳光說清楚,需要先了解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坦能堡戰役的背景,才能瞭解到這記耳光的影響之深遠。

眾所周知,因為奧匈帝國的王儲費迪南大公的遇刺,歐洲原本已經處於緊張對峙狀態的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戰格局的影響極其深遠,並間接引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一戰中,德國、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土耳其結為同盟國陣營,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則結為協約國陣營。

其中德國是絕對的戰爭主力,並且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它面臨著東西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局面。

東線主要是和俄羅斯作戰,西線則同英國、法國等聯軍作戰。以當時德國的軍事和經濟實力,並不能同時支援雙線作戰,因此他們必須想辦法讓自己擺脫不利的局面。

由此,“施裡芬計劃”被制定出來。“施裡芬計劃”其實就是二戰中德國閃電戰的原型,它的基本內容就是留一小部分兵力在東線做防禦,而先集中優勢兵力強攻西線,等西線取得突破之後,再火線支援東線。

計劃的核心是利用時間差,因為在德國人的計劃中,篤定俄羅斯的軍隊集結需要至少六週,在這段時間內,德國只需要守住東線就可以。

等俄羅斯大軍集結完畢之後,德國的西線的大軍也基本已經回防東線,可以再決一死戰。

“施裡芬計劃”確實精妙,但是這裡德國人卻犯了一個致命錯誤,那就是他們非常嚴重地低估了俄羅斯軍隊集結能力,俄羅斯集結軍隊僅僅花了六天,而不是他們預計中的六週。

估計制定了“施裡芬計劃”的那個德國人知道後,想一磚頭拍死自己的的心都有。

六天的時間,俄羅斯集結了第一集團軍和第二集團及兩大軍團,共45萬人,而德國在東線部署的總兵力不過21萬人,兩倍的兵力差距,讓德國東線戰場倍感壓力。

原本按照正常的戰力部署,德國必敗無疑。然而,隨後的坦能堡戰役的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德國以區區2萬的戰損就殲滅12萬,並俘虜了14萬俄羅斯軍隊

這一切,就跟先前提到的那一記耳光事件有著莫大的關聯。事件的主人公就是此次戰役中,俄羅斯第一集團軍的總指揮倫南坎普夫將軍,以及第二集團軍的總指揮薩姆索諾夫將軍。

俄羅斯領導人在任命指揮官的時候,肯定沒想到,兩人之間有著很深的過節,以武人的驕傲心而言,甚至可以說是仇人。

而這兩人在戰場的重逢,可以說是隨後悲劇的伏筆。

兩位將軍的耳光事件

兩位將軍之間的過節要追溯到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說來令人憤慨,兩個他國之間的戰爭居然發生在我中國的土地上,但是歷史事實如此,也沒有辦法。

無論是倫南坎普夫將軍,還是薩姆索諾夫將軍,在這場戰爭中都表現出色,立下了赫赫戰功。本來兩人相安無事,但是一場戰鬥卻讓兩者變成了死敵。

時間的起因是有一次,薩姆索諾夫接到命令,來到中國膠東半島的一座煤礦駐紮防守,而倫南坎普夫的部隊則在附近進行支援。

日軍當然不會放過任何可能的資源,於是向這個煤礦發起了猛烈的攻擊。

在日軍的猛烈攻擊下,薩姆索諾夫的部隊損失慘重,但仍然堅守,並且向倫南坎普夫求援。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本該火速前來救援的倫南坎普夫卻拖拖拉拉,沒有及時趕到。而薩姆索諾夫在等待援軍無望是後,不得不撤離,只保留了一些殘兵。

倫南坎普夫的動機目前不得而知,有人說他是在嫉妒薩姆索諾夫的戰功,也有說倫南坎普夫的作風就是拖拖拉拉。

反正,薩姆索諾夫莫名其妙地就戰敗了,作為一名將軍,無論是名譽上,還是戰果上,都可以想象這是多麼嚴重的恥辱。

而好巧不巧的是,幾天後在火車站,老天爺居然兩人在車站相遇了。“仇人相見分外眼明”這老話用在此時再恰當不過。

薩姆索諾夫一看到倫南坎普夫,二話不說就上去給了一個清脆響亮的耳光,在熙熙攘攘的火車站,在眾目睽睽之下,直接把倫南坎普夫的面子了給打到了九霄雲外。

一樣的將軍,不一樣的恥辱。反正從此以後,二人之間的樑子就此結下。

兩位將軍的慘痛下場

讓我們再回到坦能堡戰役的戰場。當時德國軍團的總參謀部中有一個上校,名叫麥克斯·霍夫曼上校。

這是一名思路活躍的上校,後世評價他可能是當時德國東線軍團中最出色的高階軍官。

正在德國軍團制定戰鬥計劃的時候,霍夫曼不知從何處得知了俄軍兩個高階指揮官的之間的矛盾。

於是他制定了一個非常大膽的計劃:集中優勢兵力,優先擊破薩姆索諾夫的第二集團軍,而後靠著德軍遠超俄軍的軍事素質和第一集團軍對峙。

霍夫曼計算,只要再次製造時間差,首先攻擊第二集團軍,倫南坎普夫的第一集團軍一定不會及時救援。

為了實施這一計劃,德國首先派出第17軍團在俄軍第一軍團交戰,並且很快就潰敗下來。

倫南坎普夫見德軍如此不堪一擊,開始迅速膨脹,他甚至沒有下令追擊敗軍,反而舉辦了一個盛大的慶功宴,開了香檳酒慶祝自己的戰功。

德軍此時僅僅留了一個騎兵師步在倫南坎普夫的正面佯裝大部隊,剩餘真正的主力則直奔薩姆索諾夫而去。

而此時薩姆索諾夫的第二集團軍原本正在按計劃進軍,萬萬沒想到從四面八方來了大批德軍包圍而來。

整個第二集團軍馬上處於被包夾的不利態勢。再加上因為俄羅斯軍隊集結的倉促,無論是裝備,還是人員素質都無法跟德國的精銳軍團相比。

原本的人數優勢在倫南坎普夫的第一軍團缺席的情況下蕩然無存。薩姆索諾夫的第二集團軍瞬間危在旦夕

其實德軍此時是在賭博,如果倫南坎普夫的第一集團軍此時得到訊息後,火速向薩姆索諾夫靠近,那麼形成包夾的態勢的將是俄軍,被包夾從而有被圍殲風險的反而是德軍。

果然如霍夫曼上校所料,倫南坎普夫得知第二集團軍被突襲這個訊息後,完全不屑一顧,認為去救援反而會拖延自己軍團的進攻計劃,自大和當初那一記耳光的恥辱矇蔽了他的雙眼,讓他並沒有正確清晰地分析戰局

而是和當初日俄戰爭時一樣,再次選擇了按兵不動,任憑第二軍團自生自滅。也許此時在倫南坎普夫的眼裡,德軍戰鬥力也就僅止於那個佯敗的德國軍團,根本不值一提。

隨後,薩姆索諾夫的第二集團與敵軍激戰了四天,但實力差距擺在那裡,最終不出意外地被德國軍團圍殲。

據統計,這一戰下來,俄軍陣亡士兵高達12萬人,同時被俘虜人數達14萬人,整個第二軍團幾乎全軍覆滅,薩姆索諾夫將軍求援無望,悲憤難當,最終選擇了開槍自盡。

相對應的,德軍的傷亡整個加起來一共才2萬人,俄軍和德軍的戰損比高達14:1。本場戰役也成為了歷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役,並一直被德軍洋洋得意。

事後俄羅斯開始調查這場意想不到的慘敗,發現原本可以取勝的戰役,居然因為兩個將軍之間的矛盾而變成慘敗

沙皇震怒,直接把倫南坎普夫撤了軍職。原本薩姆索諾夫和倫南坎普夫都是俄羅斯軍隊的傑出將軍,這樣算下來,俄羅斯除了十多萬計程車兵之外,還損失了兩個傑出的將軍

就這樣,“一記耳光”幾乎把俄羅斯的國運直接打沒了,所幸後來協約國戰勝了同盟國,俄羅斯也因為十月革命蘇維埃政權的成立而退出了一戰的戰場。

從某種程度上,把這下耳光的影響降到了一個可控的範圍。

這個事件也讓我們認識到,人類是感情的動物這個事情不假,但是在工作的時候一定要公私分明,不要把個人的情感帶到工作中甚至影響工作。

遇到重大事宜尤其要冷靜不能感情用事,否則發生“一記耳光”這樣的事情,雖然可能影響不了國運,但是很可能帶來重大的損失,影響自己一生的命運。

2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上有那麼多權後,為什麼只有武則天當了皇帝,真是李唐太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