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雖然芒鞋徒步到了到了武定獅子山,但並非就可以從此萬事無憂了
建文帝到了武定獅子山正續禪寺龍潛之後,並非就萬事大吉,並非就可以閒雲野鶴終老一生了。
特別是在永樂朝,朱棣直到死之前的一年,才算是真正放下了心,才算放棄了對建文帝的尋找、或者說抓捕的。
這個放心,是胡濙帶給他的。胡濙,明朝初年重臣、文學家、醫學家,明宣宗託孤五大臣之一,主要成就:尋訪建文,歷仕五朝,助穩朝局。
《明史·胡濙傳》載:
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遭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胡瀅奉旨外察,二十一年還朝,弛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蹈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瀅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胡濙和明成祖
關於這一段,大神“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分析得已經很透徹了,大神最贊成的答案是這樣的:
推論3:答案。“二十年過去了,我也不想再爭了,安心做你的皇帝吧,我只想一個人繼續活下去。”我相信,這就是最後的答案,因為只有這樣的答案才能平息這場二十多年的紛爭,才能徹底解脫這兩個人的恐懼。
坐在皇位上的那個,解脫的是精神,藏身民間的那個,解脫的是肉體。我不會再和你爭了,做一個好皇帝吧。我不會再尋找你了,當一個老百姓,平靜地活下去吧。
這場叔侄之爭終於劃上了句號。
《明朝那些事兒》可沒少化經歷來說建文帝迷蹤
答案有了,我們的問題來了:
這二十年,除了到處流亡的途中,相信建文帝多數時候是在獅子山的,那麼在獅子山建文究竟是藏在哪裡呢?獅子山牡丹
“上意”自然出自於朱棣,那麼具體搜捕建文帝的人都有誰呢?至少有三方面的勢力:
地方官系統,在鳳氏土司的領地,知府都稱土知府的地方,這是最弱的的力量。 錦衣衛系統,這個是他們的天職。但原因同上,天下聞名的錦衣衛,到了地方土司的地方也就不好使了。鄭家勢力,前面我們已經說到,找尋建文帝的除了胡濙,還有鄭和,而鄭和是雲南人。鄭和除了七次下西洋,還有兩次回雲南呢!於是乎,鄭家似乎就有某種授權和職能:搜捕建文帝。在《大理古軼書鈔》中,我們看到了很多次“馬家”搜獅山、甚至燒了“白龍庵”……。鄭和,尋找建文帝可不僅僅只是下西洋
所以說,就算到了獅子山,建文帝也不是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相反,在獅子山,建文帝也可謂是“狡兔三窟”,也就是建文在獅山三個隱藏的地方。
先來對獅子山有個大概的瞭解
具體就是:龍隱庵、禮斗閣、翠柏亭。接下來,我們就一一介紹。
龍隱庵:單聽這個名字,就知道是建文帝隱藏的地方。
當然,這是後人這麼叫的,要不然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了。
後來和今天叫做“龍隱庵”的地方,在獅子山“飛雲長虹橋”北邊的巉崖上,差不多也就是藏經樓的後邊。
獅子山石刻
《武定獅子山志》是這麼說“龍隱古庵”的:
在大型摩崖“獅崖聳翠”旁,有一個背風向陽的平臺,這就是龍隱庵的遺址。向下看,古庵的石腳還殘留在平臺之上,向上看,石壁上有斧鑿的洞眼,為當時建築樑柱的遺蹟,攀上石壁還會見“振衣處”三個小字刻在壁上。
建文帝初到獅子山正續寺藏時,為躲避偵騎追蹤,常隱藏於此,此處森林茂密,只有一條小道可通,平臺下是萬丈深淵,平臺上懸崖壁,十分隱蔽。
禮斗閣:“禮斗閣”這個名字,先要搞清楚這個“鬥”的意思。
這裡的“鬥”不是“戰鬥”,而是“星斗”、“北斗”的意思,因此,“禮斗”就是“參星斗”的意思。
建文雖然出家成為和尚,但畢竟是皇帝啊,除了外來佛教的修行,中國本土的道教又怎麼可能熟視無睹呢?
禮斗閣在如今的觀日亭之下,緊靠崖壁而建,這個平臺,人站在上而有凌虛下沉的感覺,所以,明朝曾被稱為“凌虛”,直到清朝才被人們改稱“禮斗”。
禮斗閣指示牌
如果轉到下面去看,會發現這個平臺原來是一塊巨大的石塊,按空從壁伸出,好像仙人巨自壁伸向半空,搖搖欲墜,使人毛骨悚然。
《武定獅子山志》是這麼說“禮斗閣”的:
傳說禮斗閣是當年建文皇帝朝拜祖先,參拜星斗和寺僧下棋的地方。明朝萬曆年間,巡按劉維借來師山遊的機會,作了一番調查,當看到禮斗閣和棋盤石時說“風氏果匿帝於此!”
獅子山懸崖一景
翠柏亭:建文帝在獅子山上親手所植的東西可不少,除了著名的牡丹之外,接下來就是“龍鳳柏”比較有名了。
雖然叫作“亭”,《武定獅子山志》是這麼說“翠柏亭”的:
這處幽靜的庭院,是建文皇帝在寺裡為僧時居住的地方,所以,門柱上有一聯說“古柏常留蒼翠色,小亭先是帝王居”。
翠柏與遺詩
當然,透過龍鳳柏的枝條,我們還可以看到白色牆壁上建文帝的遺詩:
牢落江湖四十秋,蕭蕭白髮已盈頭。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漢無情水自流。
長樂宮中雲氣散,朝元閣上雨聲愁。
新蒲細柳年年綠,野老吞聲哭未休。
武定獅子山山門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