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不少人認為,清朝入主中原是撿了大便宜,如果明朝沒有內部的農民起義軍搗亂,沒有天災人禍趕到一塊兒,根本就沒有清朝什麼事兒。

真的是這樣嗎?清朝能夠入主中原靠的僅僅是幸運嗎?

其實不然,當時在中國主要有四個政權:其一,傳統的、佔有主導地位的大明王朝;其二,崛起於東北的女真人建立的滿清政權;其三、其四是農民起義軍政權,分別是以李自成為首的大順政權和大西政權。

評判一個國家或政權是否強大,不單單要看軍事實力,還要參考其他因素,綜合實力才是各政權間勝負的決定性因素。

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個政權,到底誰更有統一全國的資格和條件。

首先,佔有主導地位的明朝,是個“虛胖子”。

堅固的堡壘往往是從內部被攻破的,明朝雖然是原始的、主導地位的老大,但明朝內部的混亂,是造成明朝滅亡的最主要原因。

首先是大家熟知的崇禎皇帝政權,內部爾虞我詐,大臣與大臣之間鬥得熱火朝天,大臣與皇帝間仍然勾心鬥角、相互算計。

崇禎皇帝即位之初除掉了魏忠賢,但他卻無法抑制東林黨勢力的膨脹,致使黨爭不斷。

代表大地主、大富商利益的東林黨人,降低和取消了大量商人和地主的稅收,致使國家財政更加緊張,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問題,他們把稅收強加給底層貧困的農民。

這直接導致底層百姓無法生存下去,明朝內部的爭鬥直接轉嫁為大規模、不間斷的農民起義,明朝政府疲於應付,問題更加嚴重,內憂外患下明朝最終滅亡。

再看看南明,面對大順政權和滿清的雙重壓力,弘光政權不說痛定思痛,內部仍然進行著激烈的黨爭,爆發太子案。

弘光政權滅亡後建立的隆武政權與魯王政權同樣爭鬥不斷,最後被清軍各個擊破,宣告滅亡。

最後由朱由榔建立的永曆政權,內部仍然矛盾重重,各派政治勢力互相攻訐,投靠的農民軍也倍受排擠打擊,不能團結對敵。孫可望和李定國之間的爭鬥,直接導致了南明政權失去最後翻盤的機會。

明朝以及各個南明政權,政權間爭鬥不止,政權內部同樣爭鬥不止,窩裡鬥,怎麼能安內攘外?內鬥註定了明朝沒有翻牌的機會。

其次,農民起義軍大順和大西政權,是個“新生兒”。

李自成的農民軍看似轟轟烈烈發展迅速,但是其農民階級的侷限性,使其在短時間內還無法正確地去經營突然建立起來的政權。

李自成大順政權的主要領導人,以農民為主,政權剛建立不久就推翻了大明王朝,而他們自己的政權結構還不夠完善,各機構的管理人員能力也一般,很多都沒有經驗,無法有效的管理國家。

這直接導致了大順政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旦失敗,很難迅速調整,很難迅速地拿出有效的辦法,進而導致一連串的失敗。

大西政權同樣存在類似的問題,其實力更是不如大順政權。

由農民起義軍建立起的新生政權,短時間內還無法適應對國家的治理,直接導致政權的“脆弱性”。

最後,滿清雖是少數民族占主導地位的政權,卻很“完善精悍”。

滿清政權在明朝滅亡時,已經建立了半個世紀,經過了努爾哈赤、皇太極等兩代君主的治理,在與明朝幾十年的鬥爭中,學習了明朝的很多經驗。

在軍事上,清朝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八旗制度;在政治上,從後金到滿清,政府機構日趨完善;在外交上,逐步打敗蒙古、迫使朝鮮臣服,孤立明朝,有越來越完善的政權機構和成熟的策略。

雖然清朝內部也曾出現多爾袞和豪格對皇位的爭奪,但最後達成一致,內部的爭鬥沒有演變成激烈的內耗。

在戰略上,清朝早在入關前,清政府就確立了取代明朝、一統中原的戰略目的;而李自成直到打到北京城下了,還想著當西北王,沒有取明而代之的心裡準備;明朝對待清政權和農民起義軍,卻始終猶豫不決,時而剿滅、時而招撫。

所以,從明末清初這幾個政權內部的情況對比來看,滿清政權準備最充分、目標最清晰、領導班子最成熟完善,最有資格和條件統一天下。

任何幸運的背後,都有萬事俱備的努力。國家和政權是這樣,團體和個人同樣如此。

你總羨慕人家多麼的幸運,卻不知道人家為了這個幸運私底下做了多少努力和準備。

一言以蔽之: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對此,大家怎麼看?

參考文獻:

《明史》,《清史稿》。

13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上一王朝,歷經2680年不衰,出了126位皇帝,名字耳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