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將軍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陳勝、吳廣等900餘名戍卒被徵發至漁陽(今北京)戍邊,途經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境內)時,因連日暴雨,洪水氾濫,阻斷道路,不能按期到達。按當時秦律,誤期者當斬。陳勝、吳廣等被逼無奈,率戍卒殺死押解的軍官發動了起義。義軍連克大澤鄉、蘄縣、陳縣(今河南淮陽)後,陳勝在陳縣稱王,建國號“張楚”。陳勝分派吳廣、宋留、周文等將領率軍西征、南征、北伐。其中,周文軍一路勢如破竹,一直打到距秦都咸陽僅百餘里的戲(今陝西臨潼境內)。
起義
此時,秦關中空虛,軍力不足。章邯奏請赦免在驪山修陵的數十萬刑徒和奴隸,組建成軍,在章邯統率下,擊殺周文。隨後,章邯軍又陸續擊殺陳勝、項梁等義軍領袖,聲勢大振。直至公元前208年,在鉅鹿大戰中才被項羽擊敗。使人困惑的是,章邯統率的這支由“驪山徒、人奴產子”倉促組成的軍團,戰力為何如此強悍?
一、刑徒、奴隸初建章邯軍團章邯軍團最初主要是由在驪山修陵的刑徒及奴隸組成的。周文軍團一路西進,勢如破竹,為何面對由刑徒和奴隸拼湊組成的章邯軍團卻連戰連敗,落得兵敗身死的結局呢?章邯軍團的戰力,真的如此恐怖嗎?何況,這支軍團最初的主要組成者是刑徒和奴隸,他們難道不應和迫害他們的秦朝統治者有不共戴天之仇,並像商朝末年牧野之戰時,商紂王拼湊的數十萬奴隸軍隊那樣陣前倒戈嗎?他們不該被繁重勞作和殘暴酷刑折磨得瘦骨嶙峋,遍體鱗傷嗎?怎麼會有如此強悍的戰力?
章邯
其實,秦統治者既強迫大量刑徒和奴隸修建陵墓,自然需要保證他們的基本或最低衣食需求。否則,他們無法勝任繁重的體力勞動。若因飢餓、病患造成囚徒、奴隸大量死亡或逃亡,對秦統治者而言是不利的。
其次,刑徒和奴隸們對自由之渴盼要比一般人強烈。為獲得自由,很多刑徒或奴隸常常鋌而走險,亡命江湖。漢初名將英布就曾率部分囚徒逃出驪山,“亡之江中為群盜”。一旦獲得秦統治者大赦,他們出於對自由的極度渴望,自然會為秦統治者拼死效力。
驪山囚徒英布
第三,秦朝末年,嚴刑峻法,往往輕罪重判,甚至連坐無辜,很多在驪山修陵的刑徒或奴隸未必都是殺人越貨的江湖巨盜。他們雖痛恨秦統治者,但也沒有誓死推翻秦朝的壯志。一旦秦統治者用自由來換取他們的效力,很多刑徒和奴隸還是樂見其成的。
第四,被囚禁於驪山的刑徒和奴隸訊息閉塞,對天下民眾反秦起義浪潮可能毫無所知。在秦統治者的宣傳或命令中,周文義軍不過是普通盜賊。這使驪山囚徒和奴隸們在與周文軍交戰時,並不會有太大的心理負擔。
第五,初建的章邯軍團並非全是刑徒和奴隸,其中當有部分秦軍將士充任中下各級軍官。周文大軍攻入關中時,秦雖防衛空虛,但這並不意味著關中沒有秦軍屯守。《史記》明確記載:秦二世元年四月,“徵材士五萬人屯衛咸陽”。這些百戰老兵對章邯軍團必有嚴密掌控。刑徒和奴隸們若事先沒有充分串聯,自然無法暴動,反戈一擊。
驪山囚徒
第六,周文西征大軍雖勢如破竹,攻入關中,但百戰將士之疲憊,勢難避免。正如俗語所說:“強弩之末勢不能穿櫓縞。”極度的疲憊自然會導致戰力劇降,加上義軍連戰連捷,驕傲輕敵的情緒滋蔓,亦難避免。而關中為秦腹地,秦人在這裡經營數百年,所以義軍無論是後勤保障,還是兵員補充,定會面臨莫大困難。這些因素,無疑是導致周文軍團接連失利的重要原因。
修建驪山陵墓場景圖
二、秦人與部分北方邊防軍重組章邯軍團周文軍團被章邯軍團逐出關中後,章邯軍團雖戰勝,但此時或許也面臨著崩潰的險境。刑徒和奴隸雖可逞一時之勇,擊敗義軍,但倉猝成軍,素質低下,又缺乏訓練,戰志低迷,也難免導致自身蒙受巨大損傷。義軍退出關中後,章邯軍團勢必要追殲之,戰場需移至關東地區。很多來自關東地區的刑徒、奴隸戰意難免銳減,甚至頻繁發生逃亡事件。最重要的一點是,隨著章邯軍團向關東地區開拔,原本訊息閉塞的刑徒和奴隸們,可能會耳聞目濡關東地區的劇變。家國仇恨,思鄉心切,或許會促成部分刑徒、奴隸譁變。因此,章邯軍團的重組,勢在必行。
章邯
《史記》記載,章邯軍團與周文軍團幾次激戰後,周文軍敗退至潼關,在曹陽屯紮二三個月。章邯軍追至,並再次擊敗義軍。這二三個月,極有可能是章邯軍團重組的時間。因為,曹陽之戰後,章邯軍團便如魔力附體,戰力劇增,十餘日內即擊滅周文;數日後,陸續擊滅田臧、葛嬰等義軍各部;一個多月後,殺陳勝,顛覆張楚政權。這種近乎“爆表”的戰力值,只能說明一個問題:章邯軍團極有可能不再是最初那支由刑徒和奴隸拼湊組成的軍隊了。那麼,重組後的章邯軍團兵源來自何處呢?
文史君認為,其兵源或有二:一是秦朝廷在秦地進行緊急動員和徵發,獲得一部分兵源。二是北方戍軍。因為,新組建的章邯軍團若主要僅由秦地平民組建,是不會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驕人的戰績的。這就說明,重組的章邯軍團,必然獲得一支訓練有素、意志堅決的百戰精兵的補充。這隻精兵,極可能是秦朝戍守北疆防範匈奴的邊防軍的一部。正是這樣一支精兵,以摧枯拉朽之勢,顛覆了陳勝的“張楚”政權。
秦軍
三、全部北方邊防軍與秦人三組章邯軍團“張楚”覆滅,陳勝被殺,項梁率領的楚軍就成為秦軍首攻的戰略目標。為取得戰爭的勝利,秦統治者再次對章邯軍團進行補充:“秦果悉起兵益章邯。”這裡所說的“兵”,極可能是指除王離統率的在燕趙戰場上作戰的北方戍軍以外的秦北方戍軍。
正是這樣一支生力軍的補充,章邯軍團才得以迅速取得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西北)大捷,擊殺項梁。陳勝、項梁相繼戰死,中原地區的義軍力量蒙受慘重損失。章邯也正是認為中原義軍已無足為慮,才揮軍北上,圍困鉅鹿(今河北邢臺平鄉縣),拉開了鉅鹿大戰的序幕。在鉅鹿戰場上,王離及他所率部分北方戍軍,也奉命加入章邯軍團,接受章邯的節制。
項梁敗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時的章邯軍團,已經基本囊括當時秦軍精銳,成為秦帝國最重要也是最後一支武力支柱。從最初成軍到鉅鹿大戰前,章邯軍團可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不過,它的不敗神話,最終在鉅鹿大戰中被終結。章邯戰敗後,迫於無奈,率殘軍投降項羽。最終,除章邯等數名將領外,20餘萬秦降軍被項羽悉數坑殺於新安(今河南洛陽新安縣一帶),章邯軍團徹底覆滅。
項羽
文史君說作為秦朝末年最重要的一支軍事武裝力量,章邯軍團自組建至覆滅,其構成經歷了三次較大的變化:最初主要是由赦免的驪山刑徒和奴隸拼湊組成,因種種原因,“僥倖”擊敗周文西征義軍;在兩三個月休整期間,部分關中秦人及奉調南下的北方戍軍補入章邯軍團,其戰力“爆表”,相繼殲滅多支義軍,擊殺陳勝,顛覆“張楚”政權;隨後,部分北方戍軍陸續補入,章邯軍團戰力不減,擊滅義軍當時勢力最強大的項梁部,殺項梁;最後,轉戰燕趙戰場的章邯軍團雖獲得全部北方戍軍的補充,卻在鉅鹿大戰中折戟沉沙。走投無路的殘軍在章邯率領下,屈辱地投降了項羽,卻在新安被項羽悉數坑殺。所向披靡的章邯軍團的覆滅,敲響了秦朝滅亡的喪鐘。
參考文獻(西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
朱紹侯:《關於秦末三十萬戍守北邊國防軍的下落問題》,《史學月刊》1958年第4期。
張傳璽:《“章邯軍”和“王離軍”的關係問題》,《史學月刊》1958年第11期。
舒大清:《談談章邯手下秦軍的構成》,《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