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各位看官,上古三賢"堯舜禹"時期,國家最高領導人(按照學術稱之為"酋邦聯盟")的選舉或順承製度是以"禪讓"的形式進行的,從夏朝開始,大禹把大位傳給了他的兒子啟(傳說先是傳給了益,啟殺益奪位),由啟開創了夏朝並確立了地位"世襲"制度。然而,很多人(包括古人)認為禪讓制才是賢德傳送的最好方式,世襲制度專制而醜陋,那從禪讓制到世襲制度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古代政治順承製度產生的底層邏輯。

筆者認為片面的去認為一個制度的好和壞,不是一個正確的思考問題的方式。一討論到禪讓制,總是會讓很多讀者想起"民主",在西方民主宣傳的影響下,只要貼上這個標籤,總會讓人覺得"民主的就是香"的,這個誤區我個人覺得還是要釐清一下的,先不論禪讓制是不是民主的的正規化,民主首先不一定香,這個是要明確的,不是所有的實踐問題,只要遇到"民主制"就一定能夠完美解決的,全球例子很多,我們不舉例。在這裡我贊同和引用張維為教授的理念,不管什麼制度,關鍵在於是否解決國家或民族面臨的實際問題,關鍵在於是不是能夠實施善政,關鍵在於是不是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和人民的美好幸福的實現。因此,上古時期和當時夏朝的順承製度作為國家制度中的重要一項,關鍵在於是不是符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是不是有利於解決華夏中原地區面臨的問題,這應該是我們思考的邏輯。

禪讓大會

堯舜禹之前已經存在"血緣世襲制"。

我們來看一看史實。在實行"禪讓"制度之前,即在"三皇時代"(公元前2607年—公元前2338年),實行的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血緣繼位制,或者稱做為"血緣關係內的賢者"繼承製度,國家最高領導人在姬姓家族或有姻親關係旁系中產生。即"擬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以產生國家或者部落領導人的制度,這是一種非血統,但以血緣為關係的繼承製度,黃帝姬姓,禪位於少昊(姬姓);少昊禪位於黃帝的孫子顓頊;顓頊先傳位於嫡長子(稱"孺帝");孺帝早夭;帝位由顓頊族子嚳繼承,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帝嚳傳位於兒子帝摯;帝摯禪位於異母弟伊祁姓的堯。該制度於公元前2338年被廢除。

選擇這種制度,筆者認為是由於當時社會或者部落發展的實際面臨情況產生的,首先是私有制的濫觴,古史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是原始公有制衰亡 ,私有制日漸確立的時代。在傳說中黃帝是緊接神農氏的 ,神農氏與黃帝所代表的正是社會經濟制度有本質不同的兩個時期。私有制的產生形成了利益集團,為保證集團的優勢,必須以血緣這種最牢靠的關係進行維持。其次是不斷的兼併和戰爭,因為不同的文化、資源和利益,各種有血緣為依靠的氏族不斷的聚攏,形成聯盟形式,聯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帶領進行更大利益的擴充套件或者自我保護,例如華夏部落集團的黃帝炎帝,東夷部落集團的蚩尤和81個兄弟。例如《史記· 五帝本紀》雲: "炎帝欲侵陵諸侯 ,諸侯鹹歸軒轅。軒轅……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 後得其志。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 ,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遂禽殺蚩尤。"第三,上古人的平均壽命估計不穩定,或者說短壽,上一代的衰老死亡週期和比兒子下一代的成長時間差要短,部落又必須是強有力人來保護,所以這一時期選擇"兄終弟及"比選擇"父死子繼"更多。

血緣舉賢

從血緣世襲制度到"禪讓制"的轉變。

如果神話故事正確的話,那麼真正的"禪讓"制度是從唐堯開始的,堯傳給了舜,舜傳給了禹,這也是我們歷史上的所謂一段"舉賢"佳話。那麼真的是因為這個制度比"血緣世襲制"更先進麼?這麼說可能會片面。而真正的原因可能是這一時期,"禪讓"更能解決現實的問題,禪讓有兩個顯著特徵:一是血緣以外,二是傳位給"賢"人。私有制的到來,把權力傳位給血緣外的人,是要冒很大風險的,稍有不慎,就不是財富的閃失問題,政治和權力的爭執從來都是以族群生命為代價的。要冒著這麼大的風險傳位的可能性只有一個,這個時期面臨著一個更加令人膽寒,可能會招致舉族覆滅危險的實際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從堯帝時期就氾濫成災的"大水",這個水患一治就是三代人(恰好禪讓制只搞了三代)。而唐堯時期,這個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傳說禹的父親鯀是九年治水不成,因此堯年紀大了,這個繼承問題就成為了一件大事,按照傳統舉血緣賢君應該是找不到可以擔當此大任的人,因此堯看中了舜,然而這個事情風險還是太大,因此就有了後來考察舜三年才傳位(之前舜已在堯體制中攝政28年,誰知道這是不是也是考察)。同樣的問題,舜傳給禹(傳說舜殺了禹的父親鯀),從仇恨角度來說,這個傳位風險十足,但問題依舊在,類似。

華夏治水

"家天下"的開始,從禪讓制再到世襲制的抉擇。

禹治水大成,能力成就非凡,史書記載禹把位傳給了益,啟是奪位於益。《史記· 夏本紀》: "帝禹立而舉皋 陶薦之 ,且授政焉 ,而皋陶卒。 … …而後舉益 ,任之政。 十年帝禹……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喪畢 , 益讓帝禹之子啟 ,而闢居箕山之陽。禹子啟賢 ,天下屬意焉。及禹崩 ,雖授益 ,益之佐禹日淺 ,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 ,曰`吾君帝禹之子也' 。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 ,是為夏后帝啟。"禹是黃帝一脈族人,益是東夷地區人,是禹治水的助手,然如果按照禪讓制,益當選,毫無爭議,然而"天下未洽",這裡的天下是誰?肯定不是老百姓嘛,是部族聯盟集團的貴族們不滿意,你看,這個時間點剛剛好,大水被平,沒多久,天下安定,那這時候的最大風險是誰?有的學者指出,其實舜繼位中,權力交接也並沒有想象中的順利,堯甚至要先把兩個女兒嫁給他,結成姻親,來穩定舜的關係,你看,血緣重要不重要。有私有制就有權力的爭鬥,就有分裂的風險,就有戰爭的風險,在沒有了水患之後,而這個風險問題,再次變成了現實問題,因此恢復世襲制,並明確下來形成家天下,也是解決實際問題的。

夏朝疆域圖

總體來說,回到標題,筆者認為,一種制度的有時候並沒有太多的好壞之分,我們首先不要從自己現有的觀點來先入為主,而要考慮到這種制度是不是符合當時實際情況的發展,只要是符合的,能解決實際問題額,那就是順應歷史發展的。

2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馬耳他爭奪戰——希特勒與羅斯福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