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賢者政之本也。桀紂暴虐,小人逞奸;晉靈無道,邪惡當權。忠不見用,賢路壅塞,焉得不亡!故君不自強,士眾則強。湯、武得伊、呂而興;桓、文相管、狐而霸。得人失人之關盛衰興亡,明矣!
龍灣一戰,朱元璋見全軍獲勝,馬上命令徐達等大將乘勝追擊。朱元璋的大軍先攻取安慶,而後又攻下了信州。
而此時的陳友諒,雖然眾叛親離,丟盔卸甲逃回江州,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他回到江州後,又重整旗鼓,再次極力反撲。
為此,信州和安慶又再次易手,被陳友諒奪回。
因此,朱元璋決定親自率大軍反擊。
朱元璋和陳友諒較上了勁兒。
此次出征,朱元璋按照劉伯溫提出的策略,打起了“替民伐罪,納順招降”八字大旗。此旗一舉,進軍的腳步就大大加快了。
這期間,發生了一件劉伯溫替朱元璋 “圓夢”的事兒。
話說朱元璋親征江州。而此前,為了避免腹背受敵,他早已分派大將胡琛,帶領一隊兵馬進行南征,討伐福建的割據勢力。
此時,聞聽了胡琛因為用兵不當,全軍覆沒的訊息。朱元璋不禁大怒,欲繼續派大軍進行征討。
然而,禍不單行。就在這時,朱元璋又接到浙江海寧傳來有人聚眾造反的訊息。
兩下一夾攻,火上澆油,令朱元璋更加怒不可遏,發誓要掃平東南。
次日,朱元璋宣佈一道命令:“凡獄中的福建、海寧罪犯,以及兩地在應天府的商人、旅客,一律格殺勿論。”
劉伯溫一聽大驚,連忙問道:“主公,緣何動此盛怒?”
都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這話一點不假。
朱元璋氣呼呼地說:“先生有所不知,我昨天夜間夢見許多自稱是福建、海寧的人,頭上血淋淋,手拿土塊,向我撲來。我想定是那福建、海寧兩地的賊眾負隅頑抗,派人前來行刺。因此,我要來個先下手為強。”
劉伯溫聽後暗想,當今天下未平,如果大肆殺戮,必定不得人心。但是,同時劉伯溫也素知朱元璋的脾氣,雖然此時他還不是皇帝,談不上金口玉言,然而,他的話一旦講出口,也是不會輕易反悔的。
劉伯溫不愧是智慧超群的軍師。他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大笑說:“主公因昨天聞知福建、海寧凶訊,日思夜想,故有此夢。依我看來,這夢倒是個好兆頭嘞!”
“軍師何出此言?軍師就替我圓一圓這個夢吧!”朱元璋半信半疑。
劉伯溫手搖羽扇,上前一步,貼近朱元璋,神秘地附耳解夢——
主公夢見許多人,人多乃“眾”也。眾人的頭上有血,血濃於水也。眾人拿土塊向主公而來,這正是嚮往主公,正是主公得“眾”得“土”的意思。他們自稱是福建、海寧人,就是這兩地百姓有心歸附主公了!
為今之計,如果主公若因勢利導,大赦獄中的福建、海寧罪犯,並且以禮相待這兩地在應天府的商人、旅客,這些人回鄉去一定稱讚主公的仁德。那麼,過不了多久,這兩地百姓自然就歸順主公了,而我們卻不費一兵一卒,主公,何樂而不為呢?
劉伯溫一番說詞,合情合理,說得朱元璋轉怒為喜,立即依照劉伯溫的辦法行事。
事情果然不出劉伯溫所料。
那些被釋放的犯人和受到優待的客商,歡天喜地地回去,到處宣揚吳國公朱元璋的德政。一傳十,十傳百,朱元璋的仁德之名,立時傳揚開來。
百姓們一來受夠了元朝的統治,二來也不堪各方混戰的痛苦,大家都在盼望著早日出現明君,統一國家,少受戰亂之苦。
如今,朱元璋不僅打出了“替民伐罪,納順招降”的大旗,並且,人們也看到了,他不只是空喊口號,做做樣子,而是做到了真正的仁德賢明。
所以,人們相信了。
明君終於出現了,因此,大家歡呼雀躍,異口同聲地擁護朱元璋。
而那些草王、寨主知道人心歸向了吳國公,也不能逆天行事,便也紛紛獻上降表,歸附了朱元璋。
朱元璋當然喜得眉開眼笑,向劉伯溫豎起大拇指,稱讚道:“軍師高,實在是高啊!”
於是,朱元璋進一步藉機遣使諭示江西諸州縣,四方歸降者大增。
由此,“替民伐罪,納順招降”初見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