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清朝的“康乾盛世”跨越120年左右的時間,是中國封建王朝最後一個盛世。除了社會安定,紅薯在中國的廣泛種植也是重要因素——因為老百姓能吃飽飯了。

1、愛國華僑把“甘薯”帶入中國

大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呂宋島(今菲律賓)有一位叫陳振龍的華僑商人,發現當地有一種神奇的作物,叫甘薯。任何植物都無法生長的貧瘠土地它都可以存活,鹽鹼地、水澇地也一樣生長,而且產量高,病蟲害少。

管理呂宋島的西班牙殖民者嚴禁甘薯外流,陳振龍將甘薯藤編成繩,歷經7晝夜,漂洋過海帶回福建老家。

“甘薯之父”陳振龍畫像

2、康熙皇帝愛吃臺灣“番薯”

有一年福建出現了旱災,糧食欠收,陳振龍讓兒子給福建巡撫金學曾上書,告訴他這種神奇的物種。金學曾嘗試種植後,收穫頗豐。金學曾大喜,第二年就下令在福建推廣種植。

福建多為山地,但甘薯照樣正常生長,解決了福建的缺糧問題。百姓感念巡撫金學曾的恩德,將甘薯命名為“金薯”,因其源自海外,又名“番薯”。

到了清朝康熙年間,番薯走出福建,迅速向周圍的浙江、江蘇、臺灣擴散,康熙皇帝就很愛吃臺灣產的番薯和番薯幹。

臺灣番薯很對康熙皇帝胃口

3、乾隆皇帝在北方推廣“番薯”

乾隆初年,番薯傳到了北方。直隸無極縣令黃可潤從福建老家帶來番薯在當地試種。山東布政使李渭寫了《種植紅薯法則二十條》、山東按察使陸耀印製《甘薯錄》指導百姓種植。

乾隆皇帝命令直隸總督、河南巡撫將這些書籍大力推廣,讓各級“當即轉飭各屬,勸諭民人,廣為栽種,接濟民食,亦屬備荒之一法”。在清政府的大力推廣下,紅薯在山東、直隸、陝西等北方地區大量種植。

而在“湖廣填四川”的人口大遷徙中,番薯被帶到了中國的西南。中國南方多山地,番薯迅速成為這些地區重點依賴的糧食作物。

傳播的過程中,番薯被稱為“紅薯”(流傳最廣)、“山芋”、“白薯”、“地瓜”、“紅苕”等。

乾隆皇帝推廣紅薯的種植

4、紅薯造就“康乾盛世”

有一種說法,紅薯造就了“康乾盛世”。

中國封建王朝的人口一直在7000萬左右徘徊,無法突破瓶頸,根源就是中國的耕地面積少,山地、林地、旱地無法種植傳統的小麥、大米、小米等糧食作物。

但在“康乾盛世”的1790年,全國人口數量突破3億。除了安定的社會環境,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糧食夠吃了。

當時紅薯種植已經覆蓋全國,加上玉米、土豆等外來物種的補充,全國糧食產量達到2040億斤,能夠養活3億人。有人乾脆說“康乾盛世”就是“番薯盛世”。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1979年1月16日,伊朗國王倉皇出逃,巴列維王朝就此覆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