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非大聖,鮮有全材,適用為可。君欲任賢,當如用器,擇可惟長。長則用其長,短則用其短,非中空而液身者無所不收,使人盡其才,材盡其用,此用人之道而治國之大要也。
話說朱元璋奪取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
朱元璋安頓好江州事宜,馬不停蹄地又向前行,這一日,到達江州毗鄰的南昌附近安營紮寨,對南昌形成了打壓之勢。這樣,南昌就立刻緊張起來了。
陳友諒原派在南昌駐守的人,是他封的西行少丞相,名叫胡廷瑞。
胡廷瑞是陳友諒的同鄉,跟隨陳友諒起兵後,積功升為統兵元帥,現又被升為鎮守南昌的行省要員。
胡廷瑞有一位如花似玉的女兒,被陳友諒和他的部將祝宗同時相中,讓他左右為難。也因為這個事兒,陳友諒開始懷疑他心懷不軌。
如今,胡廷瑞眼見著主子已經敗走,知道南昌是守不住了,思前想後,他的心就動搖了。與幕僚們商議後,胡廷瑞決定立即派手下將領鄭仁杰,前去和朱元璋接觸一下。
這一天,胡廷瑞登上了滕王閣。眼前湖光山色,風景秀美,他卻無心觀賞。因為鄭仁杰已經去了有一個多月了。胡廷瑞心裡沒底,不知道鄭仁杰與朱元璋方面談得怎麼樣了。
忽然,有人指著江中的一葉扁舟說:“大人,那不是鄭仁杰回來了嗎?”胡廷瑞一看,果然是自己的使船。在望眼欲穿的等待後,他派出的使者終於回來了。
去了一個多月,鄭仁杰人都胖了。見到胡廷瑞高興地說:“吳國公答應我們的條件了,並親筆寫了回信。同時,他還準備親自前來巡視呢。”
胡廷瑞看罷信,心中彷彿有了一顆定心丸。
胡廷瑞連夜召集眾將領和謀士商議。眾人皆喜,唯有對他女兒一見鍾情的祝宗和自己的外甥康泰不同意。
祝宗說道:“這個朱和尚說得好聽,到時不遵守諾言,我們不就伸頭任人宰割了嗎?”
胡廷瑞仔細想想也對,於是便派祝宗再去走一遭。
祝宗來到朱元璋面前,毫無懼色,一番慷慨陳詞,又進一步向朱元璋提出了許多條件。諸如讓朱元璋答應不解散南昌的軍隊建制,將領不能被免職等等。
朱元璋見到祝宗,見他出言傲慢,便知道此人定是南昌城中的主戰派,臉色不禁就變了。
眼見著朱元璋就要發火,這時,坐在他身邊的劉伯溫有了動作。
咳——咳——但聽劉伯溫先是連咳數聲,然後,朱元璋感覺自己的椅子被劉伯溫暗中使勁兒踢了一下。
朱元璋立時心中大悟。
“將軍是要在下答應不解散南昌部眾,對吧?這個是當然了。此前在信中所言,句句屬實,若有反悔,天理不容。”朱元璋信誓旦旦,客客氣氣,又好言相贊,道:“將軍義膽忠肝,令在下十分佩服,若我們同心,則百姓有福了。”
朱元璋把個祝宗捧得昏乎乎的,高興地回南昌去了。
祝宗走後,朱元璋感嘆地對劉伯溫說:“若非伯溫警示,幾乎前功盡棄,先生一踢,勝過十萬雄兵啊!”
劉伯溫聽了謙虛地說:“主公識大體,心胸過人,有漢高祖雅量。伯溫只不過是補主公思慮不到的一二小事而已。”
其實,劉伯溫此語的言外之意是:雖然朱元璋有當皇帝的能力,但畢竟不是無所不能的聖人,難免會出錯。話又說回來了,朱元璋之所以廣招劉伯溫這樣的人才,目的就是為他及時彌補漏洞的。
祝宗回去之後的第二天,朱元璋便率軍赴南昌受降。船到次樵,胡廷瑞便派人將陳友諒所授的各級官府印鑑,以及所屬軍、民、糧草全部獻上。
朱元璋又行一日,到達南昌。胡廷瑞及祝宗等出城迎接。朱元璋當即分賞城中眾將,令其仍居舊職。而朱元璋和自己帶來的軍隊仍駐營城外。第二天,胡廷瑞又來相請,朱元璋才率師入城,並告之百姓,為吾良民,從此當享太平。於是,百姓奔走相告,稱朱元璋為真主。
南昌得以兵不血刃地歸順,朱元璋由衷贊稱:劉伯溫一踢,勝似十萬雄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