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戰者省戰,不善戰者益敵。省敵者昌,益敵者亡。以我之敵,敵敵,敵不敵,乃勝。
劉伯溫出山之後,積極出謀劃策,忠心耿耿地為朱元璋效力。
他為朱元璋制訂的《時務十八策》,中心策略就是“先滅陳友諒,再滅張士誠,然後北向中原,一統天下”的戰略方針。
而其中,“先陳後張”之策與“先南後北”之策,是一個戰略體系的兩個方面,也是統一全國的兩大戰略步驟。
事實證明,這一戰略思想是完全正確的。
此時,陳友諒在群雄中軍力最強,疆土最廣,勢力範圍,足足相當於今天中國的四個省。相比之下,朱元璋的勢力只在今江蘇、安徽的一小部分和浙江的中部、南部,僅僅相當於今天中國的一個省。
陳友諒視朱元璋為一爭天下的強勁對手,而打敗甚至消滅陳友諒,也是朱元璋的一塊心病。應該說,此時在應天的朱元璋和陳友諒還不是一個級別的。
在陳友諒看來,朱元璋好似籠中雞,彷彿手到擒來,因此,他親率艦船順流而下,開始討伐朱元璋。朱元璋危在旦夕。
元至正二十年,即公元1360年的一天,陳友諒兵至應天郊外的龍灣。朱元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朱元璋與眾將商量對策。有人建議收復太平;有人勸說丟掉應天,儲存實力;有人建議退守鐘山;甚至還有人建議乾脆投降陳友諒算了……被朱元璋全部否決了。
朱元璋再用眼掃向眾人,此時,劉伯溫站了出來,說:“主降及奔者,可斬也。”
劉伯溫認為,陳友諒的賊軍已經驕傲,等著他們深入進來,再埋伏兵力攔擊打敗他們就很容易了。劉伯溫採用的是後發制人之策,朱元璋採納了劉伯溫的計策。
再回頭說陳友諒在完成了登基儀式之後,便派人到張士誠處知會,並請求張士誠能夠在東線配合一下。張士誠在心裡只是一笑了之。因為張士誠心裡正打著如意算盤,他決定兩不相幫,只在那裡坐山觀虎鬥,看看熱鬧。
朱元璋一直擔心一旦陳友諒和張士誠聯合,自己腹背受敵,那就糟糕了。而這樣子,正是朱元璋想要的。
於是,朱元璋依劉伯溫之計,讓陳友諒的老朋友康茂才,給陳友諒寫了一封信。
信中,康茂才說朱元璋的軍隊已經軍心渙散,毫無還手之力,並準備在龍灣的江東橋與陳友諒裡應外合。同時還告訴陳友諒:“江東橋是座獨木橋。”驕傲自大的陳友諒一看,哈哈大笑,完全不把朱元璋放在眼裡了。
陳友諒來到了江東橋,才發現橋並不是獨木橋,而是堅固的鐵石橋。再按約定訊號呼喚康茂才,也沒有一點反應。陳友諒意識到自己上當了。
正是盛夏時節,此時,天突然下起了大雨。
陳友諒及帶到江東橋上的將士冠服都被淋得透溼,大夥慌慌張張地四處躲藏,連一些必要的規矩、儀節都省了——在不少人看來,這也許正是上天的暗示:這陳友諒分明就是兔子的尾巴,長不了的。
在雨中,朱元璋親自舉著紅旗,指揮部隊攻打陳家軍立於龍灣的營柵。
諸軍無不奮勇爭先。此時,陳友諒也回到軍中,於是,雙方開始全面接戰。恰在此時,雨,竟然又停了。
朱元璋命人把戰鼓敲響,伏兵從四面八方迅速殺出,對陳家軍形成內外合擊之勢,一下子就把陳家軍給打蒙了。
由於龍灣地區地勢狹窄,陳家軍又大多處於戰船上,大兵無法展開,所以才吃了大虧。
然而,對陳友諒來說,更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
打了沒一會兒,陳家軍的陣腳就開始大亂,於是敗局一發而不可收拾。已經登陸的陳家軍不得不趕快回到船上準備撤退。
不幸的是,偏巧此時潮水消退,很多大船都被迫擱淺,一時動彈不得。陳友諒只好乘小船逃走。大部分兵士無船可乘,無路可逃。結果一戰下來,陳家軍被殺的、淹死的不計其數,僅僅被俘的就達兩萬多人。
同時,朱元璋還繳獲了鉅艦百餘艘及戰舸數百艘。接著,朱元璋又派兵乘勝追擊,收復了太平、安慶等地,而陳友諒一直跑到了江州。
龍灣戰役,朱元璋終於轉危為安。此戰不僅為朱元璋在鄱陽湖大戰中打敗並殺死陳友諒,而且為消滅陳友諒的陳漢政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一定程度上為朱元璋後來打敗張士誠,消滅元朝,統一天下,建立明王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