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劉伯溫作為元朝的進士,曾任高安縣丞,又任江浙儒學副提舉。當方國珍在浙東起事時,他又向朝廷提供剿滅之策。

應該說,作為元臣,劉伯溫是盡了力的。

此前,有密友向他建議加入反元行列,他說:“我平生最恨方國珍、張士誠輩所為,果如君言,與他們有什麼不同嗎?”

無奈,官府的無能與腐敗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地步,因此,他斷定:天下將大亂。

熟讀了許多兵書,劉伯溫的思路大開。他分析了天下的形勢,知道馬上要改朝換代了,元朝的江山保不住,新主就出在民間。於是,他才決定周遊天下,找一個能夠成大事的人,輔佐他打天下,同時,也能實現自己的抱負,不枉自己讀了這麼多書。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

話說劉伯溫在尋找賢主,而此時已當上起義軍主帥的朱元璋,雖然兵多將廣,但苦於沒有一個足智多謀的軍師。

朱元璋在征戰之中,深知舉用賢能的重要,曾經說過:“要打天下,沒有一些有學識的人輔佐是不行的。”因此,他每到一地,都要訪賢求士,網羅人才。

早在進兵江浙之前,朱元璋就指示前鋒胡大海:“江浙地方,百姓富足,知書識禮的人很多,必有一些有才之人、有識之士,你要留心察訪,以備錄用。”

胡大海兵下處州,四處打聽,果然打聽到幾位有才智的人,第一位便是劉伯溫。

胡大海立即修書,派人送到應天(朱元璋佔領集慶之後,改集慶為應天),奏報朱元璋。奏報中說:浙江青田有個叫劉伯溫的人,此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兵書讀得滾瓜爛熟。

朱元璋見報大喜,連忙傳令身邊謀士李善長道:“速備厚禮,派人前去浙江青田,請劉伯溫前來聽用。”李善長不敢怠慢,當下依令而行。

早在至正十二年,即公元1352年農曆七月,徐壽輝攻陷杭州。在攻陷杭州之前,劉伯溫便帶著家人來到青田。

到了至正二十年,即公元1360年農曆三月,此時已在家閒居兩年。

這一天,他在家中正聚精會神地整理詩文時,忽聽家人報說:“朱元璋派人來見。”

劉伯溫聽了,頓時一愣一驚,暗想:朱元璋乃是四方群雄之一,起兵反元,立足金陵,軍震東南,連處州都被他佔了,如今派人來見我幹什麼?

一時之間,劉伯溫不由得有些忐忑不安。

因為,此時的劉伯溫還對朱元璋一無所知,不知道這位大元帥派人來見他,是禍是福?

劉伯溫雖然上曉天文,下知地理,但對於人心,他還是難測的。

劉伯溫見朱元璋派來使者求見,不想接見,又不得不見,出於禮貌只好笑臉相迎。

使者敘禮畢,獻上禮物,陳述來意道:“在下乃受我家元帥所派,我家元帥聚兵起義,興漢滅元,處處招賢納士,禮下庶人,實乃大賢大德。因聞劉先生才高識廣,智謀超群,特派在下前來,請先生即往應天,與我家元帥一見。”

聽罷來意,劉伯溫的心上似一塊石頭落了地。原來不是興師問罪,而是求才若渴。

但是,劉伯溫對朱元璋的做事和為人,一時還不是很瞭解,他不能貿然接受。

因此,劉伯溫當即謝絕道:“多謝你家元帥看重。但因我已決意隱居,不想再做官了,天下賢士很多,還是請你家元帥另請高明吧。”

劉伯溫又將使者帶來的禮物全數退回。

使者無功而返,回到應天,向朱元璋稟報:“那劉伯溫執傲得很,在下再三勸說,他仍不肯歸順,禮物都退了。”

朱元璋初聽彙報,不免心中生氣,暗想:“我誠意請他,他竟然不來,如此藐視我,真是太不知趣!”

正想發作,忽又轉念道:“沒啥!沒啥!當年劉備請諸葛亮出山,三顧茅廬才得以請出。如今我只請了一次,還沒親自去請,咱失禮在先,人家不來,便要責怪,這豈不是顯得太沒有誠意了麼?”

因而,朱元璋對李善長吩咐道:“選一位合適的人選,再去請。你看選誰去合適?”

誰是合適人選呢?

朱元璋聽從了李善長的建議,傳令孫炎道:“青田名士劉伯溫,很有才學,我執意要請他做個差事,他不願來,你要好生勸說,切勿延誤。”

正在這時,劉伯溫的好友,文士陶安、宋濂等已經紛紛歸順朱元璋。在朱元璋的授意下,也紛紛寫信、贈詩,勸他出來輔佐新主,建功立業,以利天下。

就連家人也勸說道:“如今朝綱不振,群雄四起,元朝的天數已盡。朱元璋兵多勢大,威震江左,如能助他成就大業,一統天下,也是一件美事;人家又再三地請你去,分明是看得起你,你又何樂而不為呢?難道非要敬酒不吃,等著吃罰酒嗎?”

劉伯溫考慮再三,權衡利弊,心想:這事必須得認真對待了。不行,光聽他們說不行。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必須親自察訪了。

打定主意以後,劉伯溫便收拾行李,與家人告別,擇日啟程,趕往應天。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雜談:劉伯溫有多神?朱元璋13歲時,劉伯溫就料到他日後會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