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年輕時為起義軍籌措軍資,做起了販賣烏梅的買賣,船老闆王老虎說三個月才能將烏梅送到目的地,本想坐地起價,怎料旁邊一個測字先生說:“依我看,一夜便可送達。”
王老虎一聽,哈哈大笑著說:“你有沒有搞錯?真是外行人講外行話。你運一個我看看。如果一夜工夫能趕到襄陽,我船錢奉送,一兩銀子也不要。”
測字先生一聽也笑了起來:“好,好,好!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大家一言為定,日後誰也不能反悔。”
話說這個測字先生,便是雲遊的劉伯溫,三言兩語,劉伯溫似有意也似無意地插進了朱元璋與王老虎的生意中。
劉伯溫與朱元璋在船上進行了一番談話,兩人談得十分投機,劉伯溫對朱元璋已經有了幾分瞭解,覺得此人不凡,日後必能成大器。因此,他就想顯顯身手。
況且,劉伯溫想:道是自己劃下來的,總得有個交待,如果此次不成功,那他也別想著出山,也枉費“諸葛亮再世”之名了。
劉伯溫卻也不是痴人說夢、亂說大話之人。
這許多年的攻讀、研習,使他上知天文,下識地理,博古通今,無所不能。他早算到這一夜將要起四個時辰的猛東風。
因為心裡有底,他算準時辰,走到船頭,一面搖著小銅鈴,一面口中唸唸有詞,就跟當年諸葛亮赤壁之戰借東風一樣。
其實,諸葛亮也好,劉伯溫也罷,他們只不過是掌握了天文和地理知識,就和現代的天氣預報一樣。他們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豐富的學識,讓他們有了超於常人的預判力。這和搖著小銅鈴,口中唸唸有詞,半毛錢關係也沒有,只不過是作勢唬人而已。
接著說朱元璋見一夜間烏梅船真的穩穩當當到了襄陽,他忙吩咐船工卸貨,並找到當地幾家貨棧,著實賣了一筆好價錢。從此,朱元璋發了財,招兵買馬打天下。這是後話,暫且不說它。
再說船老闆王老虎,眼睜睜做了一筆賠本的生意,真叫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船工們一個個要討工錢,王老虎沒法,只得咬咬牙,賣掉大船,付清工錢。
一場生意下來,王老虎賠得兩手空空,只撿了一個測字先生臨走時忘在船頭的小銅鈴,搖著鈴,一路討飯迴轉鳳陽。
一晃十五年過去了。此時,朱元璋已經當了皇帝,而劉伯溫也已經成了開國軍師。
這天,兩人微服私訪來到一家茶樓。正好遇到一個人搖著鈴鐺討飯。劉伯溫眼尖,一下子認出了討飯之人正是當年那個船老闆王老虎。
此時,王老虎從襄陽撿來的小銅鈴早已破碎了,他又用木頭雕了一隻鈴鐺。一年又一年,風霜雨雪,搖著鈴鐺討飯過日子,雖然苦一點,倒也逍遙自在。
“你還認得他嗎?”劉伯溫把王老虎引到朱元璋面前問。
王老虎走到近前一看,朱元璋雖然發福了,但是,這個改變了他人生命運之人,他豈能不認得呢!於是,王老虎破口大罵:“瘟賊!我因你討了十五年飯,你倒在這裡愜愜意意地吃茶。”
這下可不得了,皇帝是真龍天子,豈是一個叫花子可以罵的。隨從們一見,立即圍上將王老虎拿下。
誰知朱元璋哈哈大笑說:“好哇,難得難得!你討了十五年飯,脾氣倒一點也沒有變。走,我們回去細談。”說完,朱元璋拉著叫花子王老虎的手回宮。除了劉伯溫,其他人都給搞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來到皇宮,王老虎才明白,十五年前的那個烏梅客商,竟然是當今的皇帝。
在皇帝寶座上坐下來後,朱元璋對王老虎說:“想當初,我販烏梅起家,你也算助了我一臂之力,我是念舊之人,說吧!你要做什麼官,儘管開口。”
沒想到,王老虎環顧左右,直言不諱地回答:“我不要做官,還是讓我討飯去吧!”
原來,習慣成自然。王老虎自由自在慣了,今天一進皇宮,他就渾身不自在起來。規矩多得嚇人不說,而且保不齊什麼時候腦袋就搬家了。
朱元璋不明白啊,心想:這個人也太怪了,給官不當,卻偏要去討飯。
此時,站在一邊的劉伯溫笑眯眯地說道:“皇上,人各有志,也不必過於勉強。我想:王老虎一路討飯,倒是一個體察民情的好辦法。倘若查得貪官汙吏的劣跡,請他隨時稟告,卻也是好事一樁呢!”
朱元璋一想也對,便笑著對王老虎說:“好!就依國師之見,賜你聖旨一道,你就奉旨討飯去吧!”
王老虎歡喜地領了聖旨,可是一出宮就犯愁了。道是為什麼?原來是聖旨沒地方放了。
王老虎是做過大生意並走南闖北的人,他仔細一琢磨,既然無處可放,就掛在頭頸上吧,也好神氣神氣。於是,他就手搖木鈴鐺,頸掛聖旨,一路討飯而去。
奉皇帝聖旨討飯,誰敢不重視。至於私行察訪之事,早被拋到九霄雲外了。後來劉伯溫告老還鄉,朱元璋皇帝做得越來越舒服,也沒人記得王老虎的公幹了。
王老虎奉旨討飯,名氣很大。後來,他的子孫也都學他的樣子,手搖木鈴討飯。沒有聖旨,就掛一塊硬紙牌。久而久之,竟成了一種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