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王景弘,明漳州府龍巖縣集賢裡香寮村人(今福建漳平市赤水鎮香寮村)。早年入宮為宦,永樂年間隨明太宗巡狩,因參與了明成祖“靖難”奪嫡之戰,所以受到信任。後擁立皇儲有功,蔭及嗣子,委以重用,與鄭和同為下西洋正使。

自明永樂三年(1405年)起,隨鄭和共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負責統管航海技術方面的事務。王景弘在集結船隊下西洋出發前,負責在福建督造和徵集船隻,負責航海技術人員的甄選工作,負責船隊的給養補充和對外貿易貨物的採購;在航海的過程中,他負責航海針路的確認和行船方向、速度的把握。他和鄭和一道統率巨型海船62艘,官兵、水手27800餘人組成龐大船隊出使西洋,完成了舉世無雙的七下西洋的壯舉,足跡遍及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船隊帶去了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向海外諸國傳播了中華文化,建立了友好關係,一直影響至今。

王景弘和鄭和一樣,深得明成祖、明仁宗和明宣宗的重用,共同掌管宮廷內務。王景弘還多次主持宮殿、寺院的建造修葺,賦有建築才能。在第七次出洋前,他還得到明宣宗的賜詩,在當時內臣能得到皇帝的賜詩,是莫大的榮耀。

宣德八年(1433年),鄭和在第七次下西洋的途中,病逝於古裡,王景弘率船隊安然回國,不辱使命。宣德九年(1434年),為給死於中國的蘇門答刺使者報信,王景弘再次奉命下西洋,這是王景弘第八次下西洋。由於王景弘在海外航海的深遠影響,在南海有個島嶼被命名為“景弘島”,在汶萊還有一條“王總兵路”。

+景弘路 / 漳平城區 /

在王景弘故鄉,人們更是以多種形式紀念他。我們漳平市有景弘路,香寮村立有王景弘廟,王景弘雕塑,王景弘展覽室等。“王景弘故里”這塊石碑上的字是原福建省政協主席遊德馨題寫的。迄今在東南亞和臺灣流傳著有關他的傳說。《臺灣志略》曾記載王景弘在臺灣用藥水為土番治病一事;《鳳山縣誌》亦有王景弘植姜山上為民採用,醫治百病的記載。陳倫炯的《南洋記》記有王景弘在七洲洋呼鳥插箭,指引航向的傳說。這都說明王景弘在海外民眾中享有深遠的影響,迄今不衰,這與其航海的業績是相稱的。據清人鬱永河《裨海記遊》和黃叔敬的《臺海使槎錄》載,王景弘還撰有《赴西洋水程》一書,流傳於世,成為不可多得的航海資料。鄭和下西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巔峰時期,鄭和與王景弘同為下西洋的正使,同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領軍人物,他們為中國乃至世界的航海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他們不愧是歷史上偉大的Nautilus。

+景弘廟 / 香寮 /

+王景弘展館 / 漳平博物館 /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周恩來特設“香港祕密行動小組”,專門幹這種特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