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張飛是蜀漢的大功臣,為了蜀漢的建立與發展,他貢獻了自己的一生,雖然很多人都說張飛太過狂暴,但無論如何也抹殺不了張飛對於蜀漢的功績,張飛是一個完全忠於蜀漢的大功臣!可是張飛對蜀漢如此忠心,為啥他的兒子卻最終選擇投降了敵人曹魏呢?
張飛之子
張飛一世英雄,最終留下了兩個兒子,長子張苞,次子張紹。大家可能對張苞比較熟悉,因為演義中張苞可是一個實打實的猛將,在征戰過程中立下了無數的功勞。可是在正史中,張苞其實很早就離開了人世,並沒有參加很多大戰,所以說最終投降曹魏的人其實是張紹。史書中對於張紹的記載並不多,但很明顯,他是受到了劉禪的重用的。
張紹的兩個姐姐都嫁給了劉禪為妻,他自己也被封為蜀漢侍中、尚書僕射,很明顯張紹家族在蜀漢地位很高,權力很大,那為何當蜀漢面臨亡國之危時,張紹沒有選擇誓死一戰,而是直接投降了呢?他有這三個顧慮,不得不投降敵人曹魏。
![](http://timg.juduo.cc/2021/01/eb57989093744878afa1e12fa478a634.jpg)
一、外敵太強
最開始的張紹,其實心中也是有戰鬥之心的,這其實從蜀漢最開始的安排看得出來。當聽說魏國大軍來犯時,蜀漢還是像往常一樣安排佈防,雖然漢中被打穿,但好歹姜維是把魏軍給成功地阻擋在了劍閣,蜀漢腹地暫時沒有受到什麼威脅。此時的蜀漢內部和往常一樣,並沒有察覺到亡國之危,儘管有將領請示,希望率軍前來協防,但是劉禪斷然拒絕了,他認為姜維是能夠守住劍閣的,魏軍打不進來。結果沒過多久,鄧艾率軍殺進來了。
魏軍突然出現在蜀漢腹地,這令眾人慌了神,不過冷靜下來的蜀漢眾臣,還是做出了抵抗的打算,因為姜維那邊沒有訊息傳來,這就說明這些魏軍只是一支奇兵,不足為懼。於是劉禪信心十足,派出了諸葛瞻統兵禦敵,隨諸葛瞻參戰了還有眾多的蜀漢二代、三代將領,比如諸葛亮的孫子諸葛尚,張飛的孫子張苞,黃權的兒子黃崇等。在大家看來,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多多少少繼承了諸葛亮的優質基因,而且這些年來,諸葛瞻在蜀漢的表現還不錯,名聲比較大,由他指揮大軍出征,定然能夠擊敗魏軍。
![](http://timg.juduo.cc/2021/01/a36b527580f545b592f574a7c8b3c32f.jpg)
但最終的結果卻出乎眾人意料,諸葛瞻雖有其名,但實力卻名不副實,出征之時,他沒有聽從黃崇的建議,先行佔據險要關隘,而是猶猶豫豫,錯失良機,放鄧艾大軍進入了平原。之後在綿竹城時,他也沒有據城力守,反而是主動出城和魏軍野戰,最終被打得大敗,成都平原上最後一支機動力量就這樣折損了。
此戰中,包括張飛孫子在內的大量蜀漢精英戰死,嚴重打擊的蜀漢眾人的信心。之前大家還信心十足,認為魏軍只是小股部隊,能夠打贏。但是從諸葛瞻這一戰來看,來犯的魏軍非常強,很難抵擋。眾人權衡利弊,要麼逃,要麼降,最終以譙周為首的投降派取得勝利,大家一致決定投降,張紹無奈,也只能跟隨眾人的想法了。
![](http://timg.juduo.cc/2021/01/f96324681ad841bd867e5d9e3d87ac36.jpg)
二、蜀漢人心已失,阿斗無法團結眾人
作為劉禪的小舅子,張紹對劉禪這個人還是比較瞭解的,在他看來,劉禪能力也就那樣,做個太平皇帝綽綽有餘,但是若讓他力挽狂瀾,就是強人所難了。而當時的蜀漢內部,人心已經大亂,敢戰之人大多已經在綿竹之戰戰死了,留在蜀漢內部的人,都已經沒有了戰鬥的想法。
大家想的要不就是逃,要不就是降,這種情況下,該怎麼去抵抗魏軍?在逃和降之中,很明顯,投降這條路帶來的利益更大,所以最終張紹選擇了投降。實際上,當時的蜀漢人心惶惶,各懷鬼胎,而劉禪這個人,又沒有力挽狂瀾的本事,張紹做出這種選擇也是非常無奈的。
三、張紹為後人打算
如果張紹選擇堅決抵抗,那麼張家後人估計也會全部戰死,即便活下來,未來也會陷入無盡的追捕之中,反正一句話,選擇抵抗,張家很可能絕後。這一點,其實從關羽和諸葛亮家族的結局就看得出來。為了給張家留下一絲血脈,張紹也沒有辦法,只能投降了,而侄兒張遵的戰死,也算是對蜀漢盡到了忠心。
結語
張飛為蜀漢征戰一生,但他的兒子卻選擇了投降敵人曹魏,其實這其中原因也是非常的無奈。張紹並非一開始就想投降,實在是因為魏軍太強,而蜀漢人心也不穩,大多數人都不願意再打了,沒有辦法,張紹只能選擇投降,也算是為張家保留了一絲血脈。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