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55年是世界歷史上的另一個轉折點。新解放的非洲與亞洲人民召開了萬隆(印度尼西亞)會議,要求加快和推廣非殖民化。此後不久,美國和蘇聯決定不再限制聯合國接受新會員國,這項決定有利於殖民地人民的解放。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確使歐洲宗主國與其殖民地的關係發生了深刻變化。兩大戰勝國在原則上仇視歐洲殖民帝國。蘇聯的意識,形態提倡人民的解放。美國支援非殖民化,因為它本身就是非殖民化的最早期結果。除了這個感情原因外.美國還想乘歐洲之危擴充套件自己的勢力範圍。

非殖民化的主要階段是在1945年至60年代初進行的。在第-階段,整個亞洲大陸,從近東直到東南亞,受到解放運動的震撼.第二階段是非洲,非洲的非殖民化其實在70年代才真正結束。面對這種形勢,歐洲國家採取了不同的對策,但沒有一個國家得以避免暴力。

戰爭剛一結束,阿拉伯世界便決心擺脫歐洲的監護。1945 年5月8日,德國投降那一天,阿爾及利亞便發生了民族暴動,但遭到血腥鎮壓。這件事表明世界大戰與反殖民化之間的極端巧合。同年,阿拉伯聯盟在開羅成立,英國將法國趕出了黎巴嫩和敘利亞。英國也面對在巴勒斯坦相互對峙的阿拉伯民族主義和猶太復國主義。1947 年,英國人決定退出,由聯合國處理這個衝突。1948年以色列國成立。

英國採取同樣的快速脫身政策使印度非殖民化。自1945年起,艾德禮的工黨政府就明白帝國的光榮只是回憶。1947 年8月15日,從原先的印度帝國中誕生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它們從此作為主權國家聯合體的英聯邦的成員。

在印度尼西亞,自17世紀以來就成為這個群島的殖民者的荷蘭認為一且失去這個富饒的殖民地 ,荷蘭的繁榮將不復存在。1947年、1948年,荷蘭兩次使用暴力維持自己的統治。這個政策受到國際譴責,以失敗告終。1949年印度尼西亞宣佈獨立。

在馬來亞聯合邦,英國鎮壓了一起民眾暴動。1957 年,新國家馬來西亞宣佈獨立。

在非洲,反殖民化由北向南推進。1949 年利比亞脫離義大利。法國的保護國摩洛哥和突尼西亞,經過有時是暴烈的緊張對峙,於1956年宣佈獨立。但非洲非殖民化中的最重要衝突發生在阿爾及利亞。1954 年11月1日爆發的起義對這片領土與宗主國的密切關係提出了疑問。法國在那裡只看見和其他省一樣的三個省,那裡有將近100萬歐洲人生活在800萬阿爾及利亞人中間。從1955年起衝突越來越多地採取暴力和戰爭的形式。

1958 年,阿爾及利亞戰爭導致第四共和國的垮臺,戴高樂將軍重新上臺。1959年他在當地實行軍事升級政策,最後決定讓阿爾及利亞朝與法國維持聯絡的獨立方向發展。1962 年3月18日簽訂了埃維昂協定,阿爾及利亞開始獨立。阿爾及利亞的法國人於是返回法國。在撒哈拉以南,自50年代起,受殖民者文化薰陶的領袖們將非洲大陸推向解放之路。1957 年,英國的黃金海岸成為黑非洲第一個獲得獨立的殖民地,改用迦納這個非洲名字。1958年,法國加速了非洲領土的非殖民化程序。兩年以後,法國原先的殖民地成為主權國家,但大都與巴黎維持十分緊密的關係。

並非一切順利。一直到1960年,比利時還認為它那遼闊與富饒的殖民地剛果不會很快獨立,但是獨立來得迅猛,引起震驚世界的種族間暴力。這個危機標誌著歐洲殖民秩序在非洲結束了,從此非洲大陸上處處出現獨立。

然而,凡是仍然存在歐洲殖民者的地方,反殖民化依然引起悲劇。羅馬西亞的白人阻止英國在1980 年前讓辛巴威獨立。最早的歐洲殖民宗主國葡萄牙面臨它的非洲帝國的普遍起義。薩拉查的極權制度將殖民地(安哥拉、幾內比紹、莫三比克)視作葡萄牙威力的象徵。在安哥拉生活著20萬歐洲人,形勢就更困難。當葡萄牙殖民地獲得獨立時,歐洲人在1975年不得不離開。

因此,殖民帝國的結束使數十萬歐洲人一主 要在非洲一返回宗主國,而宗主國還不知如何接待。與他們一同到歐洲的還有非洲移民和避難者,其命運從此與歐洲相連。

1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民國建立後的新文化運動與打倒“孔家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