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當年12月6日《新疆日報》創刊發行,報名採用毛主席題寫的《新疆日報》4個字。我們看下圖,這是毛主席第一次題寫《新疆日報》:

1965年9月期間,毛主席為《新疆日報》第二次題寫了報名。下面的圖片前者是題寫原版,後者是《新疆日報》刊發時對題寫報名的橫排版。

在建國前後,根據中央宣傳部門的安排,每解放一個省份,毛主席都要親筆給省報題寫一個報名。但《新疆日報》卻是例外,毛主席題寫了兩次。

兩次題寫的報名,人們一對照,第二次的"疆"字毛主席沒有寫左邊的部分。

對此,有幾種議論或說法:

第一種,毛主席將"疆"寫成"畺",簡潔流暢,沒有"弓"和"土",三橫夾兩田。正好隱含的是新疆的地理特點"三山夾兩盆"(阿爾泰山、天山、崑崙山夾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畺"字,人們可以解釋為三橫三條山,兩"田"兩盆地。但是不是毛主席在題寫的時候這樣解釋的?誰有這個證據?現在哪個網友能提供這個證據?

第二種,毛主席的疆字少寫一半,是因為新疆這塊地方由於列強侵略(弓),失去了很多國土(土),是在警示後人不忘國恥,把本來屬於我們的國土收回來,毛主席的寫法含有這種寓意。毛主席題寫的時候是不是含有這種寓意?目前有這樣的證明?

第三種,認為"畺"是一個錯別字,新疆日報社的行文、公章都沒有采用這個字。反駁的人認為,"畺"在古漢語中與"疆"為通假字,異體字,寫書法不為錯。

現在我們分析一下這三種說法。

第一二種是用地理和歷史的情況對領袖的思想及心情進行的推測。聽起來有點合理,雖然沒有惡意,對題寫的報名還起到一點美化作用,但是實際上不是事實,是一種合理的附加。這兩種說法不可取。

第三種說是錯別字不妥,沒有依據。說是通假字異體字,有合理成分,認為寫這個"疆"可以,寫那個"畺"也行,都正確。這一種說法也缺少說服力。

總之,這三種說法都缺少過程性的觀點,離開書法的角度談問題。

毛主席第一次題寫是1949年,寫"疆",第二次是1965年,寫"畺",前後16年。期間國家進行了漢字改革,1955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釋出了《漢字簡化方案(草案)》。1956年國務院透過並公佈了《漢字簡化方案》。1964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出版了《簡化字總表》。前後對照,說明毛主席是非常主張那些筆劃繁多的字應當簡化的,倡導人們順從"漢字簡化發展的趨勢"。文字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樣也是發展的,是向著便於識別、易於書寫、利於傳播的方向進化的。如果沒有這個思想,毛主席1965年題寫時就不會將"疆"寫成"畺"了。

毛主席第二次寫成"畺"字,說明他個人已將"疆"字實際簡化為"畺"了。別的地方不說,單就新疆這個民族自治的地方,維吾爾族群眾認識"疆"、"畺"哪個更容易、更方便?所以,毛主席將"疆"寫成"畺",完全有為現實考慮,為群眾便利的想法。有人說,為什麼沒有作為簡體字現在使用?這是因為領袖的想法沒有轉化為國家意志。

如果我們從漢字趨勢漢字實用的角度來看問題,就不難理解毛主席為什麼將"疆"寫成"畺"了。

同時,我們理解體會毛主席題寫的《新畺日報》,也說明書法要以簡體字規範漢字為方向

我們看下面一副書法作品:

不管落款作者。我們只看作品中寫了"祖國萬歲"4個字,其中3個字是繁體字。如果將這幅作品拿給中小學生上書法課,必然構成漢字的二次識別。書法的作用是什麼,恐怕不是高雅的展示,而是文化的現代傳承,是與時俱進。如果用規範漢字藝術展現,學生是不是更加喜歡。

有一些人故作高深,認為繁體字能體現書法藝術,以繁體字寫書法是傳統,書法用簡體字沒有什麼美感。他們習筆練字總是拓片臨摹,逃離實際,迷頓在書齋裡。

這是對規範漢字簡體字認識的誤區。簡體字是繁體字的發展。簡體字是毛主席等一代開國領導人和現代語言學家對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巨大貢獻。

它對於億萬中國人脫離文盲,投身社會主義經濟、文化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源遠流長的民族文化也因簡體字從書齋走向工廠車間、田間地頭、兵營邊塞。所以說,簡體字是新中國的產物,是時代的產物,它本身是文化傳承的必然結果。

從當今法制社會的角度看,書法作品應該帶頭宣傳法律。"國家語言文字法"規定,國家推行規範漢字。"推行"就不是"試行"。法律允許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但僅是"保留或使用",並不是說書法作品停留在繁體字上。

以繁體字寫的書法具有美感,簡體字書法也同樣如此。毛主席以簡體字書寫的"毛澤東"3個字的簽名,就是一個最好的說明。

繁體字由於筆劃繁多,許多書法家書寫時有意簡化,有的行書簡化到難以辨認的程度。簡體字由於筆劃精煉,往往需要獨到的字型結構才能蘊含書法的美學境界。從這個角度說,用簡體字寫出好的書法作品未必就很容易。

22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袁世凱酒醉遇兒媳,險些鑄成大錯,事後訂下一奇葩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