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莫德爾在戰爭中顯露出職業軍人的特點,執行命令堅決,不懼死亡、勇往直前,始終保持著高昂的鬥志。因為表現優異,短短4年他從少尉晉升為上尉,在德軍總參謀部工作,可謂是前途似錦,大有可為。
然而,1918年戰爭結束,這對喜歡戰爭的莫德爾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情。更讓他覺得前途渺茫的是,根據《凡爾賽和約》的規定,戰敗後的德國只能保留10萬陸軍,有戰功但沒有權勢的莫德爾,該何去何從呢?
好在“貴人相助”,莫德爾留在了軍隊,潛心研究戰術。
原來,當初“慧眼識珠”,將莫德爾調往德軍總參謀部的馮.希科特將軍,成為戰後德國陸軍總司令,自然不會讓這個“好戰分子”離開軍隊。於是,他十分幸運地成為4千名軍官中的一員,但戰敗後的德國一片混亂,莫德爾也沒有閒著。
一是,加入自由軍團,維護地方平安。戰敗後德皇軍隊解散,軍人們自發加入了“哈克陶自由軍團”,成為魏瑪共和國鎮壓各方勢力的準軍事組織。這個時候的莫德爾並沒有太明確的政治傾向,屬於盲從、隨波逐流的替政府維持秩序。
二是,兼任部隊教官,研究羅斯貝格的軍事理論。作為莫德爾在一戰期間的老上級,他是一位有影響的防禦專家,其倡導的“彈性防禦”和區域防守理論,給莫德爾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時,他還多次參加羅斯貝格組織的軍事演習。
可以說,羅斯貝格是莫德爾的“啟蒙老師”。但是真正形成莫德爾防禦理論的,是其擔任部隊教官期間,為了教授戰術和教學的需要,他深入研究和創新了“老上級”的軍事理論,並發表相關論文,引起軍界廣泛關注,名噪一時。
可喜的是,莫德爾結婚了。妻子赫芮塔·胡伊森出生於上流社會,知書達理,儘管莫德爾對下屬粗話連篇、惡語相加,但對妻子卻十分的尊重。而胡伊森也是他的賢內助,經常邀請被丈夫訓斥的下級軍官到家中做客,緩和了許多矛盾。
同時,善於社交的莫德爾夫人,經常在家裡宴請軍界和政界的朋友。不久,莫德爾調任柏林國防部,分管部隊的組織和訓練,這都與他們夫妻二人的人緣好,有很大關係。職務的調整,讓莫德爾進入了軍界高層,為以後的仕途打下了堅實基礎。
國防部的經歷,讓莫德爾見多識廣,但不參與政治。1922年,已是少校的莫德爾,在國防部的工作緊張而充實。有著豐富一線戰鬥經驗和多年的參謀功底,讓他在這裡如魚得水。更讓他高興的是,他開始從全世界的角度審視軍事變革,以及軍隊技術發展的方向。
首先,跟隨軍事代表團祕密前往蘇聯考察。根據一戰後蘇、德兩國簽訂的《拉巴洛條約》(實際是“反凡爾賽同盟”),德軍代表們參觀了蘇軍師一級單位的武器裝備、坦克學校、飛行學校等等,雙方進行了長時間的交流和學習。
由於《凡爾賽和約》的限制,德國在軍事上的發展,尤其是武器裝備的革新方面,幾乎為零。這次難得的學習交流機會,讓莫德爾受益匪淺,不僅對蘇聯的武器技術有了全面了解,而且也開始思考坦克、飛機在未來戰爭的作用,以及新的戰術理論。
其次,通過組織部隊訓練,了解新裝備、新技術。在國防部工作的10年間,讓莫德爾成為新裝備的推廣大師,他重視裝甲部隊的聯合作戰效能,並通過軍演,幫助部隊測試新裝備,消化新技術,這些經歷讓他成為資深的裝甲作戰專家。
更為重要的是,莫德爾在無形之中,完成了從基層軍官到作戰參謀,再到更高一級指揮員應該經歷的一切。可以說是,履歷清晰而豐富,完全符合德軍軍官團的要求。1932年,他晉升為中校,按照軍官團的培養目標,需要下部隊鍛鍊一下。
1933年的德國,已經成為德意志第三帝國。按照國防部的要求,10萬人的陸軍要擴編成30萬人,莫德爾擔任步兵營營長的主要工作就是訓練新兵,他幹得熱火朝天,但卻要求屬下軍官不要瘋狂地參與政治,軍人有自己的事情要做。
在莫德爾看來,不管是誰上臺,能有仗打,他都喜歡。祕密擴軍的好處就是,莫德爾的步兵營直接升格為團級單位,他也晉升為上校。直到1935年,德國悍然撕毀《凡爾賽和約》,德軍面臨著全面擴軍,提高武器研發力度的關鍵時刻,他再次被調回陸軍總參謀部,負責軍備技術方面的問題。
這個職務對莫德爾來說,是個大顯身手的好機會。他廣泛地吸收國內外先進技術,結合自己的心得,開始痴迷於對武器的創新。尤其是主張增加裝甲部隊在陸軍中的比例,極力贊成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人以機械化部隊為攻擊核心的理論。
更讓他受益匪淺的是,西班牙內戰期間,莫德爾祕密前往前線,觀摩和實地檢驗德軍裝甲部隊空地協同作戰的效果,並擔任了一段時間的指揮官。換句話說,西班牙內戰就是德軍的“演武場”,莫德爾就是這場演練的“裁判員”。
1938年,莫德爾晉升為少將,憑藉良好的人際關係,他參與了屬於高階機密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計劃修訂。眼看著有仗可打,此時的莫德爾更希望去帶兵打仗。說來也巧,總參謀部改組,在他的一再要求下,到第4軍任參謀長。
與他風風火火、精力旺盛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這支老部隊在其軍長的帶領下,死氣沉沉、毫無生機。不過,向來粗魯、愛訓斥部下的毛病發揮了作用,在一片罵聲中,軍官們開始行動起來,帶領士兵們投入到軍事訓練中,部隊很快有所改觀。
但讓他失望的,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竟然是以不流血的方式解決了,要知道,莫德爾為了“初戰必勝”,投入了很多精力,甚至親自化裝偵察邊境。意外的是,這樣的勝利來得輕易而舉,士兵們開始反感其嚴苛的訓練,不滿情緒蔓延起來。
就在他鬱悶、焦急的時候,“閃擊”波蘭的命令傳達到了第4 軍。這讓莫德爾再次“滿血復活”,惡語相加、粗話連篇的聲音再次充斥著軍營,每天帶領部隊積極做著戰前準備和訓練,他太渴望戰爭了,這是職業軍人的通病。
對他而言,不會過多關注政治,也不考慮正義與非正義,以上戰場作為最大的樂趣。因此,當莫爾德夫人問他:“波蘭的問題很難解決,該怎麼辦?”他回答:“那就佔領那裡。”這些話,充分說明他是個典型的“好戰分子”,毫無罪惡感。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希特勒的救火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