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南征北伐,戰場廝殺,一個個強敵——如張士誠、陳友諒等,均被殲滅。老朱奮鬥十幾年,終於迎來了國家的建立。前文說了,老朱頭想要的是一個按照自己設想的“理想國”,國號、年號都想好了,但一個問題始終縈繞其左右,都城到底該定在哪裡呢?

南京明故宮模型

這個當時看似簡單的問題,卻困擾了朱元璋一生。

有人可能要說,這有什麼難的呀。朱元璋不是在南京(當時還叫應天)稱帝的嗎?那麼都城自然就是南京了。確實如此,但我們看一下,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后,卻沒有馬上決定定都在那裡。分析一下,也可以理解,一方面,當時元大都已經被攻下,元順帝逃往漠北,對中原的威脅減輕,這就意味著大一統的天下已經基本實現,南京畢竟是南朝舊都,偏安意味較濃;再者,雖然南京是六朝古都,但細究一下,定都在這裡的朝代普遍短命,顯然與大一統的大明王朝地位不相稱。另一方面,很多人認為,應循漢唐宋舊例,都城應定在中原,這樣可以輻射全國,更重要的是威懾北方。

這就有點讓人犯難了。要說南京地理位置雖然是江南地帶,有偏安之嫌,但其優勢也是很明顯的:有長江天塹,向北控兩淮區域,向南還有居高臨下之勢,整個江南地區都可以在“勢力圈”內,我們知道,自東晉和南宋南渡以來,江南地區得到更大程度的開發,成為名副其實經濟中心,實力遠勝於常年戰亂破的北方中原;而且對於國家而言,物質供給更為方便。所以,如果老朱頭直接以南京為帝都,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挑不出什麼毛病。更何況,南京還是朱元璋基業興起的根本之地。

南京朝天宮與新街口天際線

但朱元璋畢竟是朱元璋,看問題會以其帝王的眼光,從全域性角度。

基於多種考量,他兩次親自考察北方適合的都城,第一選擇就是汴梁(開封)——北宋故都。我想,其中一個因素應該是作為漢民族再次統一的政權,朱元璋想看一下上一個漢族政權的都城是什麼樣子,也合情合理。

有人說,根本就不用看,汴梁不適合做都城,無險可守,在北宋就有說法,何必再考察一趟呢?但現在形勢已經變了呀,不在北宋王朝控制範圍的幽雲十六州,現在都已經被收復了,汴梁的北方屏障已經有了。

經過考察,他實際上比較失望,也可以說不甚滿意。為什麼呢,北宋時開封雖然是國際性大都市,但經過金蒙元異族入侵的百年戰火,已經不復往日之榮耀,城市殘破,民生凋敝,當年的運河也常年失修,水陸運輸艱難,工農業遭到毀滅性打擊,在此定都的話,無疑會給當地帶來沉重負擔,外部供給也困難,因此,他得出結論,開封不適合作為都城。

於是,朱元璋斟酌再三,做出一個決定,倒非常符合他的風格。既然不適合做都城,那我也不能就這樣放棄,索性將汴梁確定為“北京”(我大明王朝在北方的都城),以供春秋往來巡守之用,而改應天為金陵,也就是“南京”,明初的“南北二京”就這樣出現了。當然,還有一個因素,北元在北方,汴梁可以作為對元作戰、集結兵力、儲存糧食軍械的地方。當時,在徐達進攻元大都之前,朱元璋就在汴梁召開的軍事會議,會上他給徐達和常遇春部署了作戰戰略。

汴梁京都模型

但,這樣就結束了嗎?很顯然,雖然汴梁不是朱元璋滿意的首都,但南京也不是呀。所以,定都問題對於朱元璋依然是懸而未決的問題,是他的一塊心病。不知道是淮西勳貴提的建議還是朱元璋自己就有這想法,洪武二年,朱元璋宣佈將老家鳳陽定為“中都”,並在那裡大規模開建宮殿和城池。這就是所謂的“三京制度”其實,這也很容易理解。當年西楚霸王項羽就曾說過:富貴不歸故鄉,猶如錦衣夜行,誰人知也?連劉邦稱帝后,也專門回家鄉“省親”,著名的《大風歌》,他一生巔峰之作就是在那個時候所作。朱元璋這樣安排,恐怕也有這種心思。

但是,鳳陽,這麼一個小地方,雖然是朱元璋的龍興之地,但真的適合作為都城嗎?無論是當地的地理條件以及經濟文化條件,都不允許呀。朱元璋的第一謀士劉基劉伯溫就堅決反對,他認為對於全國統治和發展都不利。但皇帝願意的事情,他不做出退步,誰能勸諫得了呢?況且,淮西功臣集團自然是舉雙手同意的,而且很多人早已在鳳陽買宅子買地了。

鳳陽中都遺址

鳳陽被確認為“中都”後,朱元璋就派第一功臣李善長率領幾十萬勞工,大興土木。但憑空建一座都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放在今天,我們的“雄安新區”作為副首都,也要靠強盛的國力支援才行。朱元璋自己也知道這點,當年他雖然興起在那裡,但後來隨著隊伍的壯大,還是離開鳳陽,很現實的一個原因是,鳳陽根本無法供養起龐大的軍隊(其實當時也就幾萬人的軍隊)。現在突然要在那裡建都,顯然也是一項挑戰。還是那句話,只要皇帝下定決心要做的事,就一定會執行。再說,老朱也有辦法,效仿當年漢武帝,遷富戶入京畿,這樣錢和人不就都有了。

亨特君在這裡補充一個冷知識:鳳陽花鼓,就是在這個時候興起的。其中的歌詞很有意思,“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很有諷刺意味。但,推究一下,應該就是被遷過去的人傳唱的,表達心中的不滿。

鳳陽花鼓表演

奇怪的是,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持續了六年,就在主體快要完工的時候,朱元璋突然下令停建,給出的官方說法是避免勞民傷財。你說氣不氣人,問題是你都建了六年,現在再說勞民傷財,難道這種爛尾工程不是更勞民傷財?明顯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那就是朱元璋與功臣尤其是淮西集團的矛盾凸顯。功臣們恃功自傲,結黨營私越演越烈,以胡惟庸案為代表,一心想加強皇權的朱元璋當然不會容忍。而且,一旦定都鳳陽,這不更加讓他們的勢力膨脹麼。“中都”廢建,朱元璋正式下詔改南京為京師,定都問題終於暫告一段落。另外,騰出手來開始對付功臣(胡惟庸案就發生在洪武十三年)。

上面說“定都暫告一段落”,不是什麼文字遊戲,老朱就是老朱,他沒那麼容易放棄遷都的大事,他這也是為了後世子孫著想。雖然遷都的事十來年內風平浪靜,但洪武二十四年,藉著太子朱標巡撫關中的時機,朱元璋讓他考察西安,這一漢唐古都舊地。顯然朱元璋考慮已久。這不,朱標回來後,就獻陝西地圖,顯然是朱標在那裡細細考察的結果。似乎,朱元璋的遷都大業近在眼前。不幸的是,朱標回來後就病倒了,很可能是在那裡辛苦操勞再加上些水土不服的緣故。即使在病重狀態,朱標依然在病榻上向老父親彙報經略建都的事。朱元璋是下決心要建西安了。但朱標回來後不久就因病去世。

《明史·興宗傳》:“二十四年八月,敕太子巡撫陝西……比還,獻陝西地圖,遂病。病中上言經略建都事,明年四月丙子薨。”

這是多大的一個打擊,“白髮人送黑髮人”,自己一心培養的繼承人就這樣沒了。朱元璋悲痛不已,從此再沒提過遷都的事。或許他認為是天意吧。當年年底,灶王節時,朱元璋親自撰寫了一篇祭灶文,在文中他表達了內心無可奈何之感:

“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維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鑑朕此心,福其子孫。”

淒涼之感溢於言表,即使這樣,我們也能感覺到國都的問題,依然讓老朱頭不能釋懷。

明孝陵

康熙手書——治隆唐宋

雖然幾經周折,遷都的事在朱元璋手裡沒有完成,最終到了他的兒子朱棣時,終於完成了老朱頭的遷都大業,永樂年,北京成為京師,開創了天子守國門先例,“兩京制”一直延續到明朝滅亡。可以說,這件大事離不開朱元璋當時的不懈努力。

15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史上最慘皇帝,在位僅3年,曾伺候匈奴皇帝上廁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