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公元前286年,齊國趁著宋國內亂,一舉滅宋。宋國雖小,乃富饒之地,戰國七雄誰都想吃下這塊肥肉,但是誰都不敢輕舉妄動,因為誰動了就會引起其他六國的嫉恨和報復,所以宋國雖肥但有毒。可是齊王卻利令智昏,趁著六國伐秦之際居然偷偷把宋國給滅了,把宋王給殺了,這樣,劇情徹底來了個驚天大逆轉,原本聯合進攻秦國的五國調轉槍頭,準備進攻齊國,這時候,秦王贏稷看見機會來了,就相約趙、燕、魏、韓、楚五國於宜陽,共商伐齊大計,秦王如何能聯合這些平時的對手共同討伐齊國並且還做了他們的盟主呢?

1. 站在道德制高點

秦王面對其他五國的王和他們的近臣,先來了個開場白,把齊國狠狠的痛批了一頓。

“多謝諸王蒞臨宜陽,共商伐齊大計。齊當伐之久矣。諸王皆知,本王尚在年幼之時,曾在母后陪同之下赴燕為質。親眼目睹,強齊如何燒殺擄掠燕國的君相臣民,那不是一場戰爭,那是一場屠殺。燕國為了平定內亂才引齊入燕,可齊軍一旦入燕都之後,便殺人放火,如同禽獸。雖然寡人當年尚在年幼,可幕幕慘狀而今仍浮現在眼前。齊國國策,以強凌弱,齊國軍隊,禽獸不如,齊國君主,人面獸心,其惡,滿盈,其罪,滔天,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齊國又故技重施出兵伐宋。但是,也是透過上次那件事情,也讓寡人明白,只要諸侯各國眾志成城,合縱伐齊,必能懲惡揚善,替天行道。”

秦王的開場白分兩部分,首先他描繪了年幼時在燕國作人質時,目睹齊國入侵燕國時的種種暴行,然後再結合當下齊國吞併宋國的野蠻行徑,加以痛斥。總之在秦王的言語裡,齊國成了禽獸之國,而齊王更是人神共憤的暴君!

看看秦王用的詞語,都是一些感染力很強的詞彙,他雖然在痛斥齊國的暴力,但是他自己的用詞卻十分暴力,主要的目的無非就是把齊國和齊王定在恥辱柱上,於是討伐齊國就變得無比正義,同時會盟伐齊的國家和國王就成了正義的化身,這就讓會盟的所有人都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俯視敵人,既大家常說的師出有名,也算是大戰未開,先勝一籌。

會盟在於共同的目標,盟友並不是你的屬下,只是和你有平等地位的人或團體,這些有可能是你的朋友也很有可能是你的競爭對手,只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有了走到一起合作的可能,於是這樣一個共同的利益就成了你們聯絡的紐帶,就成了會盟的重中之重。而這個重中之重必須是要有道德高度的,最好的會盟就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去實施的一項偉大的事業,這樣才能匯聚盟友,匯聚人心。

2. 消除共同的威脅

秦王把會盟伐齊立在了道德的制高點上,但是還不足以服眾,因為不做道德的捍衛者也是一種選擇,可以為了正義伐齊,也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同樣也是處世之道,所以秦王在說完道德之後,講起了另一個關鍵的緣由,那就是威脅,他試圖闡明一個事實,如果大家不共同伐齊,結果並不會換來獨善其身,相反卻是滅頂之災。

“如今齊國已如當年亂燕之時,大有不同,因為他真正把一國給滅了。他滅了宋國,昨日他滅了宋國,今日,他要滅我們在坐諸國中哪一國呢!?依寡人看來,哪一國都難逃厄運,不能再任其為所欲為,不能再龜縮坐以待斃。諸王,我等皆奉歷代先主厚望,萬千百姓仰仗,乃天護神佑之一國之君,如今惡齊當前,伸張正義為我等天職,只要各位諸王同心協力,必能剷除齊國暴君,解救齊國百姓,不能再等了,速速盟約,發兵伐齊吧!”

高大上的目標有了,但是偉大的事業並不適合每一個人,為什麼都要去實現這樣的偉大的目標呢,與世無爭也是一種選擇啊,所以你必須要闡明另一個事實,如果你不去做,你不但不能自保,還會迎來災難。因此匯聚盟友不僅僅要一個正義的理由,同樣需要一個巨大的威脅,這同樣也是恩威並用的一種場景,也就是正告那些會盟的潛在物件,如果不結盟,你不僅僅遠離了正義,同時危險正在靠近你,這樣雙管齊下的說服,會讓所有的與會者都只剩下了一種選擇,結盟!

3. 制定關鍵方略

六國會盟,細節的工作實在太過繁複,如果依依道來估計得等到猴年馬月才能出兵,所以秦王抓住了兩個關鍵的會盟的方略,從而使整個會盟的程序變得非常清晰。

“自然,本王知道,此乃大方略,類如戰時各國分配多少兵馬,各國配備多少糧草,以及攻佔齊國後各國又應分得多少酬賞,如此一一商議,必將耽誤伐齊之最好時機,因此本王有兩項提議,第一、六國出兵合縱伐齊,必須統一號令,六國出兵聯合伐齊,必須聽從統帥統一號令,不可擅作主張,抑或在征戰時爭搶某塊心儀之地,而大動干戈。第二、待此番開戰之時,本王還要設立一個督軍帥帳,若在戰時發生矛盾糾紛,可去帥帳調節,以安定我聯軍之心。”

第一要會盟必須有個統帥,統一號令,這是最首要的問題,會盟沒有統一的號令,各自為政那還叫啥會盟,會盟的集中效應就沒法體現,弄不好還要內訌,那不是給敵人以可乘之機,會盟必將失敗。第二、這麼多來自不同的國家聯合在一起,必然有矛盾,所以必須要有個調節矛盾的場所和方式,督軍帥帳就是最好的方式,為解決即時的矛盾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矛盾解決了,各方就會繼續在統一的號令下行事,號令一旦統一,軍心就穩,會盟才會成功。

結盟的意願都有了,最大的問題就是執行,來自不同陣營的團隊合作必然有摩擦,必然有許多細節要討論,作為盟主必須短時間內抓住關鍵步驟,定下關鍵的方略,才能讓所有的參與者感到這樣的結盟是可執行的,才能有進行下去的信心,而結盟的關鍵點,無非是統一和分散兩個矛盾,統一就必須要有統一的主導,分散就必須要有協調的機制,抓住了這兩點,結盟的基本框架就可以搭建起來,至於具體的細節,可以在進行中慢慢修正,就像建一幢房子,架構搭好了,房子基本就成形了,添磚加瓦可以日後慢慢施行,慢慢調整。總而言之,關鍵方略的制定決定了結盟的執行方向。

4. 推舉服眾的人選

既然要有統帥,要設督軍帥帳,那誰是合適的人選,哪裡又是合適的地點呢?秦王很果斷的提出了他的主張。

“至於統帥人選,本王以為,燕國丞相樂毅最為合適。之於督軍帥帳嘛,本王以為設在魏國大梁較為妥當,諸王以為如何?”

這時趙王複議,“本王亦贊同由樂毅作為聯軍統帥。”

就如秦王之前所訴,齊國和燕國有世仇,所以燕國派人員作統帥肯定是義不容辭,他們很樂意做這個伐齊復仇的總指揮,這時最符合燕國利益的推薦,同時當時燕國和趙國正在修好,所以趙王肯定會同意,再加上樂毅是一代名將,能力上肯定毋庸置疑,因此三國推舉的一代名將對於其他國家來說肯定不會有什麼異議。而督軍帥帳設在魏國,一方面也算照顧到魏國的利益,另一方面魏國是五國的中間地帶,與每個國家的距離都差不多,所以各方也不會有太多的異議。沒有異議的人選和地點可以使先前制定的方略得以順利的實現,名義有了,緣由有了,基本的方略也有了,於是六國同盟伐齊的基本事宜都已經塵埃落定。

方略需要落地,落地的方略才是有意義的,統一的主導和協調的機制必須在第一時間拿出具體方案,否則都是空談,有了具體方案,所有的執行才能成為可能,而且這個方案必須使各方能夠接受的,於是考慮各方的利益才是方案的主旨,只有把各方的利益融合在這樣的方案中,才能體現會盟的實質,才能讓盟友們都粘合在一起,往共同的目標前進,否則只是考慮到某個小團體的利益,肯定不能服眾,而且會導致一開始的會盟就出現嫌隙和裂痕,為之後的失敗埋下禍根。

5. 放棄眼前的利益

“恕本王直言,戰後之分配還是事先說好了為好,否則這仗沒法打啊。”

秦王微笑了一下,心想好戲終於來了,果然是最好的留在最後啊。

“楚王爽快,本王認為,此次合縱伐齊,必須同心協力,大戰告捷之前,千萬不可以利益之爭,而自亂陣腳,所以我秦軍願率先出戰,攻佔齊國河東之地,為樂毅統率聯軍討伐臨淄,除去最大主力,本王在此宣告,不管是我秦軍獨立作戰,還是配合聯軍作戰,此番我秦軍不佔一寸土地,本王還有一事要申明,本王之承諾只約束本國之士卒,至於各王意欲何為。本王絕不干涉,況且,此次何總出兵伐齊,原本就是各諸王本國之意願。”

秦王丟擲了最後兩個王炸,在場的諸君都瞠目結舌。

第一個王炸就是齊軍主力都由秦軍迎戰,其他國家的聯軍可以高枕無憂的直取齊國的首都臨淄,也就是說,秦軍甘做大家的擋箭牌,擋住最兇悍的齊軍主力,而老弱病殘留給盟友,並且讓盟友們可以順利摘桃,攻取臨淄,獲得最大的勝利果實,也就是說髒活累活都由我們秦國幹了,你們就坐享其成吧,怎麼樣,夠大方吧!

第二個王炸更狠,我們秦軍出力最多,乾的都是髒活累活,但是我們秦國秋毫不取,啥都不要,一分一毫,一城一池,都不要,沒聽錯吧,這還是秦國嗎?這簡直是戰國時期的活雷鋒啊,只求奉獻不求回報。如此巨大的利益贈送著實讓人驚掉下巴,可能很多在場的諸君都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果不其然,楚王又發話了。

“秦王高義,本王佩服,秦王如此無私,但叫本王有些無所適從了。”

楚王的心情可想而知,喜出望外可又不敢相信,正如他所言,無所適從。秦王竊喜,知道這個兩個王炸把在場諸君都炸暈了,於是又煽了一把情,解釋了秦國的目的以安撫人心。

“楚王多慮了,一直以來,本王心中甚有困惑,為何諸國之雲,我秦國為虎狼之國呢?在本王看來,我秦國子民皆是踏實,勇猛,善良之民,此番合縱伐齊,我秦國願意做一些犧牲,還請諸位將士,諸王,來見證我秦國的大公無私,”

一番外交辭令,讓人覺得,秦國此番如此高風亮節是為了在天下面前改善秦國形象,為名而不為利。當然這些諸王都不是小孩,可以被輕易哄騙,但是秦王振振有詞,也無從反駁,也沒有必要反駁,既然秦王已經當著天下諸國的面鄭重承諾不取任何利益,那應該是不會輕易反悔的,所以將且信之吧,反正結果是大家可以多分利益最為重要。於是諸王全體起立行禮,異口同聲道:

“秦王願為天下而舍私利,本王願意追隨秦王之志,出兵伐齊”

從此,六國會盟伐齊,聯軍勢如破竹,齊國潰不成軍。齊王棄臨淄逃亡,在路上遇上楚兵被殺,從此齊國一蹶不振,再也沒有恢復以往的國力。

有人不禁要問,秦王為何這樣高風亮節?很多人都不理解,所以很多人都無法成為王者。終其原有,就是第一章講的,王者的戰略格局。當時,國力能和秦國有的一比的,在戰國七雄當中只有齊國了,齊國和秦國一樣經過幾代君王和賢臣的勵精圖治,國力與日俱增,儼然東方第一強國,與西方的秦國並稱東西二主。於是齊國就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第一阻礙,而且齊國和秦國沒有邊界,不接壤,秦國要想打擊齊國在當時的條件下絕無可能,所以滅齊,只有靠其他國家的力量共同打擊,而且會盟後,秦國可以借道他國領土,實現直接打擊齊國的夙願,這樣雙管齊下,齊國必滅矣。然而,其他國家也都不是善類,想要讓他們共同出兵攻擊齊國,一方面因為齊國咎由自取,吞併宋國惹了眾怒,另一方面當然是要給予充分的利益誘惑,狼餵飽了才能幫你咬人,而諸國只顧眼前利益,不顧齊國滅後無人再製衡秦國的嚴重後果,答應了會盟伐齊,同時齊國也是隻顧眼前利益,明知有毒還吃了肥美的宋國,遭遇滅國之災。正所謂見利而忘義,死無葬身之地!從此以後,秦國再無強大的敵人阻攔,之後又採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逐步蠶食各國的實力,最終橫掃六國,一統天下。

秦王透過以上五步,先佔領道德制高點以及展示了潛在的威脅,軟硬兼施的手段匯聚諸國會盟,然後短時間制定了關鍵的方略以及推舉出大家都認同的統帥和帥帳地點,高效的搭建了會盟框架並且落地,讓看似複雜的會盟事宜一下子變得簡單明瞭,讓會盟在技術上成為可能。最後再捨棄小利於諸國,使他們能為自己竭盡全力的去攻打齊國,最終達到滅齊的戰略目的,掃清了自己統一天下的最後的障礙。

試問結盟的意義在於何處,為什麼要做一個盟主去團結這些平日裡的朋友也罷,對手也好,為什麼呢?只有一個目的,就是你要完成的任務,靠自身的力量無法實現!這才是關鍵,否則何必舍易求難,自己搞定不就得了,實在是有些戰略目的無法單靠自身的力量去完成,只能尋求結盟,靠大家的努力共同完成。

那麼如何才能讓這些人或者團隊與你結盟,靠什麼才能讓這些人或者團隊聚攏在一起呢,靠的就是兩個字,共性!無論是道德、威脅、人選、利益等等都是大家所要面對的共同的課題,牢牢抓住這些共性,逐一分析,然後根據上述五步規劃可行的路線圖,最後穩紮穩打的執行,結盟才會大功告成。

總而言之,只有涵蓋了大家共性的結盟才能夠讓大家真正的團結在一起,去共同完成一項偉大的事業,你作為盟主的王者的偉業。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今天是皇帝,明天就成了皇后,亂成“一鍋粥”的越南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