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妺喜的記載最早出自《國語》:“昔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妺喜女焉,妺喜有寵,於是乎與伊尹比而亡夏。”
由最後一句,又演繹出妺喜與商朝大臣伊尹密謀,而使夏朝滅亡。妺喜很有可能是後世西施一樣的角色,是有施氏派到夏朝的間諜。
由此,《竹書紀年》又常演繹出一個故事:夏桀攻打岷山,岷山氏效法有施氏,獻出兩位美女,一位叫琬,一位叫琰(琬琰即美玉之意),夏桀十分寵愛二女,雖然她們沒有生育,夏桀仍然用苕玉刻上“琬”字,華玉刻上“琰”字,以示珍愛。妹喜則受到冷落,被安置在洛水一帶,妹喜心生怨恨,於是與伊尹祕密來往,裡應外合,夏朝就此滅亡。
漢代以後,關於妺喜放蕩、惑君、裂帛等縱情聲色、恣意享受、酒池肉林、裸身嬉戲種種說法已經被演義的盡人皆知了。
而《史記 夏本紀》關於夏的滅亡的記載如下:
“大禹治水孔甲崩,子帝皋立。帝皋崩,子帝發立。帝發崩,子帝履癸立,是為桀。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湯遂率兵伐夏桀。桀走鳴條,遂放而死。桀謂人曰:“吾悔不遂殺湯於夏臺,使至此。”湯乃踐天子位,代夏朝天下。湯封夏之後,至周封於杞也。 ”
夏亡的原因,司馬遷總結為:
一是“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夏王室失去了對諸侯的控制,其實也就是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逆轉,其實,夏商周三代莫不如此,這是分封制的固有的弊端——中央可分封的土地越來越少,而實力強大的諸侯卻可以開疆拓土,一邊是土地和人口的日趨減少,另一邊是土地和人口的日益增多,當這一力量對比達到臨界點後,也就是中央的權威受到越來越多挑戰的時候,直至反王室挑落下馬。
二是“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沒有硬實力,王的個人品行再高,也會有諸侯來挑釁;中央的實力足夠強大,即使王的個人品行毫無下限,諸侯也會選擇忍氣吞聲。“不務德”,只是作為勝利加於失敗者的一項罪過,也是為自己奪權的合法性提供的一個理論依據而已。
三是“
妲己(dá jǐ),己姓,字妲,有蘇氏部落之女,世稱“蘇妲己”。據《左傳》記載,公元前1047年,商紂王發動大軍,攻擊有蘇部落。有蘇部落抵擋不住強大的商軍進攻,在滅亡和屈膝間,部落首領選擇屈膝,獻出牛羊、馬匹及美女妲己。
關於妲己的下場,《史記》中的記載只有三個字:“殺妲己”。“周武王於是遂率諸侯伐紂。紂亦發兵距之牧野。甲子日,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周武王遂斬紂頭,縣之[大]白旗。殺妲己。”
是誰下令殺的,誰行刑的,用什麼刑法殺的,殺死之後又怎樣,司馬遷都沒有交待。不過,這並不影響後人對此事的演義。
毛主席這樣評價紂王:“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統一東南,把東夷和平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的。”
至於亡於周,是由內外多種因素交織在一起的,把亡國與一介女子掛鉤,這鍋甩的與紅太狼相媲美啦。
褒姒的出生就充滿了傳奇,這也就為其背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相傳,夏朝衰敗的時候,天下降下兩條神龍在宮中說,“我們是褒國的兩個先君”,夏朝皇帝不知道該怎麼處理這兩條龍,是殺了好,還是趕走好,或者是留著比較好,結果占卜都不好。最後占卜說,把龍的涎水留下藏起來最好,就做了個木盒子把它藏了起來,兩條龍也不知所蹤。夏朝滅亡,這個物件就傳到商朝,商朝滅亡,又傳到了周朝,直到周厲王以前都沒有國君敢開啟,周厲王昏庸打開了。結果這龍涎就流到宮殿上,不能清除,厲王讓裸身的婦女在宮殿中喧鬧,結果這龍涎就化做了一個玄黿(大鱉)進入後宮,最後碰到褒姒的母親(那時其母應還小),被它鑽進了身體裡。到了周宣王時,這個侍女已是成年,莫名其妙的無夫自孕,孩子生下來之後,她很害怕,就將那個孩子丟棄。這個類似妖孽的孩子,就是後來的褒姒。
周幽王三年(前779年),周幽王攻打褒國,褒國兵敗,於是獻出美女褒姒乞求投降。周幽王得到褒姒後,對她非常寵愛。
周幽王四年(前778年),褒姒為周幽王生下一子,取名伯服,周幽王對她更加寵愛。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周幽王竟廢黜王后申後(申國國君申侯之女,周幽王原立她為王后,故稱申後)和太子宜臼(申後所生,即周平王),而立褒姒為王后,伯服為太子。
褒姒不愛笑,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但她還是不笑。周幽王設定烽火臺和大鼓,有敵人來到就點燃烽火召集援兵。 有一次,周幽王點燃烽火,諸侯都率兵趕來。諸侯到後卻發現沒有敵人,褒姒看到諸侯驚慌失措的樣子,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非常高興,因此多次點燃烽火。後來諸侯們不再信用,漸漸不肯應召而來。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聯合鄫國、西夷犬戎大舉進攻西周都城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擊敗西周精銳宗周六師,周幽王點燃烽火召集諸侯援救,諸侯卻沒有前來援救。犬戎最終殺死周幽王,虜走褒姒 ,從此下落不明,西周滅亡。
孔子修編的《詩經》中有云:“赫赫宗周,褒姒滅之。”有這一句最有權威的聖人所說的最有權威的話,褒姒身負亡周之罪,是永世不得翻身啦。
三皇五帝可謂實行禪讓制,而自夏以來 ,則實行世襲制。夏朝的統治者有天然的正當性,因為他們是大禹之後,而商要代夏、周要代商,乃至以後歷朝歷代的更替,作為造反者,無論什麼原因的謀反篡位,都需要給被推翻的統治者網羅一些罪名,以便讓百姓覺得謀反者是順應天意。
夏之妹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與其說她們是紅顏禍水,不如說她們其實就是所在朝代末代帝王的替罪羊,男人的禍,女人的鍋,由女人來承擔罵名,這是中國歷史上一貫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