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1860年(咸豐十年)10月10日,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洗劫一空並焚燬的訊息傳到了熱河行宮,咸豐此時正喝得大醉,臥床不起。恭親王奕訢的摺子上是這麼寫的:“夷人帶馬步數千名,前赴海淀一帶將圓明園三山宮殿焚燬。臣等登高瞭望,見火光至今未熄,痛心慘目,所不忍言。”

有著“萬園之園”之稱的清代皇家園林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賜給皇四子雍親王胤禛的園子,胤禛信奉藏傳佛教,“圓明”為其法號,康熙故賜名“圓明園”。

雍正即位後,開始對圓明園進行擴建,並在園南部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以及內閣、六部、軍機處諸多值房,欲以夏季在此“避喧聽政”,故圓明園又稱“夏宮”。乾隆期間,除了對圓明園進行區域性增建、改建之外,還在緊東鄰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併入了萬春園。至此,圓明園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時期,主要對萬春園進行了修繕和拓建。道光時,雖然清王朝國力日衰,財政緊張,但仍未停止對圓明園的改建和裝飾。

1860年10月6日,三千餘英法聯軍衝入圓明園,大肆劫掠,隨後圓明園火光沖天,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不滅,煙雲籠罩北京城,久久不散。這座歷經五代帝王、150餘年不斷修繕擴建,佔地面積超過3.5平方千米,建築面積達20多萬平方米,共150餘景的皇家園林被付之一炬,當時,只留下了少數建築。

秦有阿房宮,唐有大明宮,清有圓明園,無一不是焚燬於大火之中。可見,凡傾天下之財力建造、廣搜奇珍異寶、美女充斥其中,供一人享樂賞玩的宏大宮殿園林,最終都免不了灰飛煙滅的命運。阿房宮焚燬於項羽,大明宮焚燬於黃巢、朱溫,都是毀於造反軍戰火中,沒有任何異議。而圓明園的被燒則有多種說法。

首先是起因,為什麼要燒燬圓明園?英法聯軍與造反起義軍不同,他們無意也沒能力推翻清廷,他們的訴求就是開啟中國的市場,通商貿易。而且戰敗的清政府對賠款、開放口岸等條件無不應允。所以,搶劫好理解,但為什麼要燒燬。

有人說英法聯軍放火是為了掩飾搶劫的罪證!我也只能哈哈了。其一,根本不存在掩飾的問題,英法聯軍已經佔領了圓明園,掠奪財物是必然的,而且聲名就是要懲罰清皇室並得到補償,所以,人家是明搶,不是偷,不需要掩飾。其二,掩飾也說不通,那是圓明園,佔地3.5平方公里的皇家園林!不是林家的保姆偷塊表,縱火掩飾盜竊。那麼,火燒燬圓明園的原因就很明確了,就是為了報復、懲罰清皇室。

1860年8月,英法聯軍攻下天津。9月英法聯軍進犯通州,直逼北京。9月15日,咸豐命怡親王載垣、軍機大臣穆蔭為欽差在通州與英法聯軍談判。英方的代表為巴夏禮,英法談判隨行人員共39人。起初談判很順利,清政府同意了英方提出的賠款、開放通商口岸等所有要求。眼看就要達成條約之時,9月17日巴夏禮突然提出要面見咸豐皇帝換約,而且,令咸豐更不能接受的是,巴夏禮堅持不下跪、不行叩拜禮。

在巴夏禮看來,當面換約是再正常不過的程式了,而且是必須的。對於咸豐來說,賠銀子、開放口岸都好說,唯獨“面呈國書”、“交換條約”是他一直最頭疼的。起初與英法聯軍開戰,就是因為他不接受“面呈國書”。本來咸豐一直壓根就不想見夷人,我堂堂天朝上國皇帝豈是你蠻夷使者想見就能見的!而且,夷人還不肯下跪,那就更加萬萬不能容忍了!朕被你們打了,銀子也賞了,貿易也開恩了,你們還非要站著逼著見朕!讓朕顏面何存!

雙方就這樣爭執不下,最後清政府通報,必須要服從中國的禮儀制度,只有巴夏禮下跪,才能當面換約。可是巴夏禮也堅持原則,我是英國人下跪是不可能的,不同意就進攻北京。於是咸豐大怒,便下令在八里橋駐守的蒙古親王僧格林沁扣押了巴夏禮以及談判使團一干人等。英方得知使團人員被清政府扣押了,便馬上進攻北京。隨後的事,大家都清楚,僧格林沁的騎兵在洋槍洋炮面前不堪一擊,八里橋一役,全軍覆沒。咸豐倉皇“木蘭秋獮,北狩熱河”。

海淀防禦空虛,守備的綠營兵一觸即潰。很快圓明園就被英法聯軍佔領了。奉旨留下議和的恭親王奕訢其實也沒什麼牌可打,為了保住紫禁城不得不下令將巴夏禮等人釋放,可是使團中的其他成員已經被虐待致死致殘大半,而且手段比較殘忍,有的還被分屍了。這令英方十分震驚、憤怒,英國對華全權專使額爾金便決定要給清朝皇帝嚴厲的懲罰,其手段就是搶劫、破壞圓明園。

根據當時的國際法《萬國公法》第四卷第二章中有言:“敵國若有干犯交戰常例,倘若無別法以扼其狂,儘可照行還報,令其不敢復蹈前轍”。根據這一規定,清廷將部分英法被俘者虐待致死,英法進行某種報復,是有根據的。

可見,圓明園被洗劫破壞的原因當然本質上是英法聯軍侵略者的貪婪,但直接的起因或者藉口是清政府扣押談判使團、虐殺談判使者。

其次,都有誰參與了洗劫、縱火?英法聯軍洗劫並放火是肯定的,但應該不僅僅是英法聯軍,還有其他人參與。

清代王湘綺所作《圓明園詞》曾注:“夷人入京,遂至宮闈,見陳設富麗,相戒勿入,雲恐以失物索償也。及夷人出,而貴族窮者,倡率奸民,假夷為名,遂先縱火,夷人還,而大掠矣。”王湘綺即王闓運,晚清經學家、文學家。字壬秋,號湘綺,世稱湘綺先生。咸豐二年(1852)舉人,曾任肅順家庭教師,後入曾國藩幕府。作為同時代的學問大家,其所言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對此,民國時期黃秋嶽評說:“湘綺此段箋釋明瞭。焚掠圓明之禍首,非英法聯軍,乃為海淀一帶之窮旗人。此說大致不謬。”

越縵堂咸豐庚申八月間日記為補證:“二十三日甲申記:聞恭邸逃去,夷人據海淀,夷人燒圓明園,夜火光達旦燭天。二十四日乙酉記:聞夷人僅焚園外官民房。二十五日丙戌記:今日丙外各門盡閉……蓋城外劫盜四起,隻身敞衣,悉被掠奪。二十七日戊子記:聞圓明園為夷人劫掠後,奸民乘之,攘奪餘物,至挽車以運之,上方珍秘,散無孑遺……”

《越縵堂日記》為晚清文史學家李慈銘所著。其中記載了清咸豐到光緒四十年間的朝野見聞、朋蹤聚散、人物評述、古物考據及各地風俗等,學術價值極高。有關圓明園的記述,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對此,黃秋嶽評說:“圓明園一役,其始聯軍僅焚園外官吏房,或為軍事上必要之舉動。而許多旗人土匪,即乘機劫掠,於是聯軍旋亦入園。”

 晚清汪康年所著《記英法聯軍焚劫圓明園事》一文中說,“相當一部分中國的普通民眾直接參與了劫掠、焚燬圓明園的行動。而且,根據當事法國軍官的回憶,聯軍之所以下焚燬圓明園的命令,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驅逐不斷湧來參與搶劫的華人。”

  透過以上文獻不難看出,英法聯軍搶劫放火是毋庸置疑的。汪康年為光緒十八年進士。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報刊出版家、政論家。但汪康年引用法國強盜所述“聯軍之所以下焚燬圓明園的命令,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驅逐不斷湧來參與搶劫的華人。”這是純屬扯淡!

至於黃秋嶽所述“焚掠圓明之禍首,非英法聯軍,乃為海淀一帶之窮旗人。”也有點言過其實。黃秋嶽即黃濬,字秋嶽,福建福州人。中華民國時期著名政客,漢奸。黃學問不錯,但德行太差。1937年黃因叛國罪被國民政府槍決。

綜上所述,搶劫放火的主體肯定是英法聯軍,他們有槍有炮,而且是聲名了要縱火破壞圓明園的。但在英法聯軍洗劫的同時及過後,有土匪、海淀旗人、流民參與搶劫、放火、撿漏,這種情況確實也是存在的。

圓明園,對於咸豐來說,是有著特殊感情的,那裡是他出生的地方,是他真正的家園,他繼位後大部分時間也都是在圓明園中度過的。訊息傳到熱河行宮,第二天,咸豐酒醒後,當肅順把這一噩耗告知他時,咸豐當即就氣得昏了過去。圓明園的焚燬對他來說不僅僅是心痛,更是奇恥大辱!咸豐始終無法面對這一切,再也沒有回到京城。

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皇帝親政時欲修復圓明園,但恭親王奕訢認為國庫尚空虛、勞民傷財,堅決反對。為此同治還不惜要罷掉奕訢軍機處的職務。後因清廷財政困難,修復計劃被迫終止。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之後,慈禧太后帶著光緒又一次倉皇出逃。圓明園廢墟遭到匪盜、民眾的進一步徹底地洗劫、破壞,園內別說木頭連木炭都被撿得一乾二淨,最終只剩下無法用來燒火也無法蓋房子的幾處殘破的石雕斷壁,一直襬在那裡,直到今天。

夕陽下的圓明園大水法遺址,看上去有一種蒼涼之美。她見證了一個專制帝國的沒落、覆滅。今天,還有人提議要重建圓明園,如果是英法負責出資重建,可以考慮。否則,就這樣,挺好。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歷史# 比電影更離奇,深扒中法間諜案——‘蝴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