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誤我三百年",這是一句標準的明粉語錄,聽起來非常的偏激和誇張。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開疆拓土,統御有方。在19世紀世界風雲變幻的時代,大清王朝使得中國以龐大的體格去應對歐洲列強,雖然喪權辱國,但也不至於亡國滅種。但即便如此,為什麼會有人如此不待見清朝呢?
從大的歷史方向來看,這句話也不是沒有道理。從清兵入關建立全國性政權算起到辛亥革命,清朝統治中國足足有268年。都說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國家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可清朝還真就完成了這一壯舉,兩個半世紀內維持了明朝社會的大體原貌。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科學技術、文化思想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發展,也是個本事。
明末混亂與變革機遇明朝末年是一個混亂的時代,也是一個變革的大好時機。同時期的歐洲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1689年英國頒佈權利法案,建立君主立憲,宣佈封建王朝時代的終結,走向了工業革命的道路。同期的中國正是是康熙帝執政的第二十八年,中國走向了新的封建君主專政時代。也是在這一年,中俄簽訂的《尼布楚條約》。
實際上明朝社會也在經歷變動。萬曆往後,社會風氣慢慢變得開放,皇權在文官集團的制約下,影響力逐漸下降。這時候社會的變化就是,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甚至早一點的王陽明等思想家的誕生,思想的發展與變革就在這時候產生。
雖然明朝滅亡無法阻擋,但這不代表明末思想發展所帶動社會的變革不會繼續。如果滿清不入關,不以暴力形式強行結束這場變革的話,可以確定的是,國家會在短時間內陷入分裂割據的局面。分裂割據雖然戰爭連連,但不會阻礙社會的變動。
國家分裂之後,毫無疑問就是各勢力進行競爭。而要保證自己不被消滅,就會潛心發展實力。就像戰國時期各國尊重人才變法一樣,大亂有大治,混亂與戰爭是消化百年發展成果的最好催化劑。這時候歐洲的革命思想與技術難免不會傳過來。明朝末年為了對抗清軍,已經在與葡萄牙等歐洲勢力聯絡,進行武器升級。
而入關前的清軍並不是後世那種不思進取,只依賴騎射吃老本的腐朽軍隊。實際上清軍戰勝明軍,攻堅拔寨沒有強大的火器支援是無法完成的。清軍到了後期是有火器且非常重視火器生產的。一直到康熙前期,國家戰事未結束時,依然重視火炮的製造與使用。
只是在取得天下之後,安逸的生活消磨了八旗的進取之心。正如乾隆帝對英國使者說的那樣"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大一統的中國人口眾多,資源豐盛,在亞洲確實無人可比。所以外無強敵的情況下,國家就喪失了鬥志,變得不思進取。
從國際形勢來看,明末分裂割據要比清末分裂割據要好得多。因為這時候歐洲的變革威力還沒完全發揮出來,國家的發展還沒有明顯的代差。偶爾來一些歐洲強盜,也能應付過去,不至於喪權辱國。所以明末進行變革是中國最好的時機。
等到各勢力被一個經過徹底變革的強大勢力再進行重新一統時,這時候的中國,就是一個有朝氣的,科學技術、文化思想能夠持續發展,並有成果的國家。眼界眼光都不會是清末那種愚昧自大的情形可比。在面對遠道而來的西方列強時,就不會對其認知不足,顯得茫然無措,毫無還手之力。
甚至能跟上時代的潮流,與其一起爭奪世界資源也不是不可能。後代那些崇洋媚外、自輕自賤、麻木不仁的性格,或許就不會成為如今難以醫治的劣根性。
變革之火被強行熄滅可惜滿清實力也是真的強,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到1644年入關,經營東北28年,實力發展極其迅速,入關後用了二十多年,秋風掃落葉一般消滅了全國各個勢力,快速的結束了戰亂,重新完成了大一統。
一切都太快了,變革之火未開始燃燒就被強行澆滅。滿清作為異族入主中原,最在乎的就是自身統治的合法性。江山來得太快,自己一時也難以接受,所以總是患得患失,將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統治之術上。
無論是文字獄還是剃髮易服還是圈地建立滿城,都是在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做努力。而這些措施無疑是與發展背道而馳的。拉攏官僚士紳階級,作為統治全國的基石。只要百姓沒有思想,掙扎在生存線上,就不會想著造反。
而掌握絕大部分資源的地主階級被統治集團征服和利用,只要維持自己地位的儒家道統不被破壞,就更不會去冒險。所以在那些地主士紳眼裡,哪有什麼民族和國家呢?他們忠的是維護自己地位的君和確立階級分立的道統。
所以有清一代,雖然結束了明朝的統治,但僅僅是讓江山換了個姓而已,所謂清承明制,在國家制度、經濟模式上沒有實質性的升級與發展。科學技術、文化思想更是因此出現倒退。
大亂才有大治清朝作為正統合法性王朝,我不反對清朝入主中原,只是覺得他來早了。歷史上的大亂大治,中間是有較長一段時間分裂的。大一統王朝時間一長,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腐朽不堪,失去前進的動力。而混亂恰好可以嘗試探索下一個時代的開創方式。比如:戰國、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再比如民國,都是如此。
秦漢大一統結束了貴族政治,開創了平民皇帝的先河。郡縣制等替代分封制,加強中央集權,更是帶領中國進入封建帝國時代。而郡制和縣制正是產生於春秋時期的秦國和楚國,戰國時期的秦國將其合併推行,秦漢一統後又推行全國,最終鑄造了強悍的秦漢大一統王朝。
隋唐大一統結束了五胡十六國,文昌武勝的唐朝更是成為當時世界最強大最先進的國家。而盛唐的功勞多半要歸功於他的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這兩大法寶。這兩大法寶都不是唐朝自己創立的,而是唐朝從隋朝那繼承與發展。隋朝創立科舉制,又是受南北朝時期的影響,南北朝時士族門閥就已經開始衰落,九品中正制無法繼續,為了提拔新興的庶族地主,更加公平的考試選拔便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甚至到了文恬武嬉的宋朝,也是吸取五代十國藩鎮割據的局面,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將軍權分散,將有臨時指揮權但無帶兵的權利,頻繁的調動使得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免去了將官專權對國家的威脅。效果確實不錯,宋朝沒有朝廷內部的叛亂,但卻亡於外族。
雖然武功羸弱,但文化思想發展卻是獨領風騷。從唐宋八大家,宋朝佔六個就可見一斑。宋朝不禁海、不抑商,社會文明程度,達到了一個很高的層面。工商業的蓬勃發展,帶動整個社會精神文化的進步,史學大師錢穆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新中國成立之前也是歷經了近百年的戰亂與割據。太平天國的均貧富——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戊戌變法的君主立憲——晚清的新政——辛亥革命的三民主義——新民主主義革命。百年的屈辱與悲痛,我們一直在探索正確的道路。一直到新中國的建立,開創了一個人民當家做主的新時代,才算取得真正的勝利。
結語明朝末年,天災人禍俱生,國家風雨飄搖,是混亂也是機遇。歷史給了我們機遇,但同時也給了我們巨大的挑戰。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等思想家的出現,證明我們是能夠獨立思考的。
如果明朝末年李定國等人可以不效忠於無能的南明政府轉而自立割據;如果吳三桂不當漢奸,不引狼入室;如果崇禎放下面子與清國議和或者南下依託長江防禦。都可以一定程度上阻止清軍的步伐。
一段時間的分裂與爭鬥,可以提前為中國探索出新的出路,而不是走向封建集權的頂峰。只能說,機遇出現了,但是錯過了,所以我們的歷史程序要等到三百年後,才迎來新的轉機。
很多人不承認清朝的過錯,覺得我國在明朝就已經開始落後於西方了,所以不能把近代的屈辱全都算在清朝頭上。但
私以為,兩個半世紀的時間,已經不短了。這麼長的時間內毫無作為,國家社會因循守舊、毫無進步,這本身就是最大的過錯。這麼看來,那句"清朝誤我三百年"也只是時間上略有誇張而已,改成268就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