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土木堡之變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皇帝被外族俘虜的事件,另一起皇帝被擄走的事件是宋朝的靖康之恥,兩位皇帝,數千宮廷宮女嬪妃全部被擄走了。

但相比起來,土木堡之變要比靖康之恥影響更大,靖康之恥宋朝損失的是尊嚴和皇帝,但土木堡之變,明朝直接失去了一半的國力。

明英宗為何御駕親征

如果要將土木堡之變歸罪到一個人的身上,太監王振就是最好的選擇,在一些文人寫的史書中,是王振慫恿明英宗親征的,也是他以大軍回踐踏民田為理由讓明英宗走居庸關的。

可是明英宗24歲的年紀,並不是一個大權旁落的皇帝,為何就這麼聽從一個太監的話呢?顯然真正的歷史並沒有這麼簡單,王振只是一個處在歷史的漩渦中的一個小角色,一個替罪的小羔羊。有誰能夠讓太監王振替罪呢?只有一個人,那就是皇帝明英宗。

明英宗繼位之後,明朝先是獲得了三徵麓川的大勝,又平定了東南三方的民變,明英宗少年掌權,正是血氣方剛的時候,遇到了這些大勝怎麼可能不會志得意滿,學習自己的先祖,北伐異族。

明英宗想要北伐,只是藉助王振的口說了出來,歷朝歷代的宦官,依靠的都是皇帝,明朝後期的九千歲魏忠賢,皇帝讓他死他就得去死,何況是一個王振。

所以王振提出御駕親征,只是在揣摩聖意。御駕親征也是明朝的慣例,朱元璋和朱棣都曾御駕親征,就連明宣宗朱瞻基也平定了漢王之亂,巡視過兀良哈。

到了明英宗這裡,他自然不想被祖宗看輕,自然也想著御駕親征,再加上永樂朝設定的三大營,由皇帝任最高統帥,皇帝不動,三大營沒有人能夠調動。

明英宗想調動三大營也有他的考慮,瓦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力,更是取得了貓兒莊的勝利,這個時候如果不迅速將瓦剌按下去,後續可能會重蹈宋朝覆轍。

其實也就是明英宗沒有成功,如果他能夠成功擊敗瓦剌,他的功績就不會低,比不了朱元璋朱棣,但也絕對是一代明君。

土木堡之敗與上層的決策

土木堡之變的發生看起來非常不可思議,宋朝之所以發生靖康之恥,是因為金兵打到了京師,可是明朝卻在土木堡發生遭遇了大敗,20萬大軍,就是給瓦剌殺也要殺個好幾天,怎麼就突然遭遇了大敗。

再者,即使是遭遇了失敗,20萬軍隊,護送明英宗突圍也做不到嗎?土木堡之變的發生和兩方高層的決策脫不開關係,誰也不能否認,瓦剌也先的軍事才華要比明英宗高出不少。

明英宗抵達大同之前,就已經發現了也先選擇了退軍,也先退軍是懾於明英宗御駕親征嗎?當然不是,而是為了尋找機會。

明朝雖然在朱元璋和朱棣的帶領下,一直壓著外族打,但並不是多麼安穩的朝代,時時刻刻都面臨著外族的威脅,比起宋朝還要動盪一些,宋朝時期,和周邊幾個國家打了不少仗,但誰也奈何不了誰,所以宋朝很長時間是不怎麼擔心外族攻破都城的。

再一個,明英宗御駕親征,這就將危險提高了好幾個層次,哪怕身邊也20萬大軍,也要防備外族襲擊。

起先大臣們規勸明英宗,但年少氣盛的明英宗自然聽不進去,可是到了大同,看到了戰鬥的場景,加上瓦剌行蹤可疑,明英宗自然也有點兒怕了,選擇聽從大臣們的建議,班師回朝,可是這個時候,他卻又犯了一個毛病,就是心存僥倖。

從明軍回軍的路線就可以看出來,明軍先是往蔚州走了四十里,然後又轉道走向了宣府,蔚州靠近中原腹地,宣府在邊界,如果瓦剌要進行襲擊,宣府是首要襲擊的目標。

在史書中,明軍改道的原因都歸結到了王振身上,是王振想要帶著明英宗衣錦還鄉,說走蔚州會踐踏莊稼,所以改道走了宣府。

可是這個時候已經是八月初了,該收割的莊稼都收割了差不多了,而且大軍行進,難道就一定會踐踏莊稼嗎?明顯說不過去,唯一比較可靠的說法就是,明英宗不甘心,想要撈點功績,不想灰溜溜地班師回朝。

這樣的說法比王振的那個說法更能站住腳,明英宗帶著20萬大軍浩浩蕩蕩地來了,結果瓦剌軍都沒有見到,就灰溜溜地回去,一位年少氣盛的君王怎麼可能忍受。

王振說怕大軍踐踏莊稼,只是給了明英宗一個臺階。結果也顯而易見了,一個是軍事才華不低且多次參與戰事的外族太師,一個是一腔熱血卻沒有多少軍事才華,且抱著僥倖心理沒有上過戰場的國君,戰敗是必然的,只是誰都沒有想到敗得那麼慘。

土木堡之變給明朝帶來的真正損失

土木堡之變帶給明朝的損失遠不止君主被俘這麼簡單,更多的是明朝文臣武將的戰死以及精銳部隊的損耗,這些損耗幾乎將明朝打折了,根基被毀掉了一半,也讓明朝始終沒有出現一個可以媲美開元盛世的大治之世。

明軍行進到雷家站的時候,瓦剌的軍隊趕了上來。史書上記載的,圍攻明軍的是三萬瓦剌軍,但這個數字可信度並不高。

也先是分四路攻擊明朝邊疆的,而當時瓦剌如果傾全國之兵,人數足以達到二十萬,四路大軍,每一路應當有兩三萬軍隊才合適,但攻擊明英宗的並不是某一路大軍,而是也先收攏軍隊後做的一次攻擊,軍隊至少在十萬以上。

而從軍事角度也可以推測出來,20萬大軍,讓三萬軍隊去圍攻,是根本不現實的,哪怕騎兵戰力強大,但別忘了,20萬大軍是明朝護衛京師的軍隊,是普通軍隊中的精銳,這個時期明朝可還沒有腐敗。

其次隨行的還有三大營,三萬瓦剌軍,明軍完全可以應付,甚至可以直接吃掉,唯有十萬以上的軍隊才是合理的。

剛得到瓦剌的訊息的時候,明英宗是興奮的,可是之後就得到訊息,恭順侯吳克忠和吳克勤和三萬將士全部戰死。

這個訊息給了明英宗當頭一棒,隨後明英宗派出了成國公朱勇和永順伯薛綬帶四萬大軍迎戰,結果在鷂兒嶺被伏四萬大軍再次全軍覆沒。

而這個時候,明英宗做了一個最錯誤的選擇,就是駐紮在了土木堡。當時的土木堡其實就是一個高低,並不算什麼堅固的堡壘。

明軍先後損失7萬大軍後,這時期的兵力應該和瓦剌差不多了,瓦剌戰力本來就強,明英宗選擇固守,是不明智的,而是應該向宣府靠攏,然後在宣府固守待援,宣府是北邊重鎮,原本的守軍加上明英宗麾下的將士,守一個宣府綽綽有餘,中途哪怕會遭到瓦剌襲殺,十幾萬大軍,只要約束好,未必不能抵達宣府。

明英宗選擇駐紮土木堡,結果成為了孤軍,宣府的兵力不足,出不來,而且出了宣府,很可能會被瓦剌乘機打埋伏或者直接吃掉。

明朝援軍一時趕不到,能夠趕到的卻杯水車薪,土木堡完全沒有任何戰略意義,固守土木堡,就是坐著等死,而且土木堡還沒有水源。

明軍將士最後雖然殊死作戰,但缺水成為了大問題,最後也先假意和談,讓明軍放鬆了警惕,在明軍鬆懈之際,發動攻擊,明軍20萬精銳損失殆盡。

土木堡之變,明朝損失有三,一是二十萬軍隊,以及三大營,這些可以說是明朝最精銳的部隊了。

其次是文臣武將,先後戰死的吳克忠、吳克勤,還有隨後的朱勇、薛綬,以及後續戰死的將領,還有跟隨明英宗出征的張輔、王佐等人,其三就是明英宗,他被瓦剌俘虜,讓國家直接陷入了動盪。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抽了明朝半管血,對明朝整個朝代都造成了重大的打擊,乃至於明朝始終沒有迎來一個真正的盛世。

1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戊戌六君子被斬首前,為何圍觀民眾歡呼雀躍?你看他們都做了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