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中外,但凡社會的制度發生變化,就必定會有人流血犧牲。兩千多年前,古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完成了從奴隸制社會走向封建社會的轉變,很多人會以為這種轉變是隨著時間往前推移的必然結果。
但若是沒有吳起最初的激烈變法,沒有商鞅的繼承,春秋戰國之後到底將是什麼樣的時代就猶未可知了。而這些給社會帶來思想進步的人一個被舊貴族圍毆成“刺蝟”,一個被舊貴族車裂,但是我們現在都知道他們的付出和犧牲是值得的。
同樣清末的時候,不少有學識的知識分子為了給風雨飄搖中的祖國尋求一條出路,開啟了救國救民的變法運動,這場運動便是戊戌變法。但是其結果大家都知道了,這場變法運動只維繫了103天便宣告流產。
而變法的八名主力軍中康有為和梁啟超被迫逃往海外,剩下的6人全被逮捕,成為歷史上著名的“戊戌六君子”。1898年9月28日,譚嗣同、康廣仁、楊深秀、劉光第、楊銳、林旭6人被推向了菜市口,就在斬首在即之時,人群卻爆發出了陣陣歡呼,彷彿此事是大快人心一般。
那麼這些圍觀的人群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呢?最重要的還是“思想落後”的問題。不像新中國這麼開放,大家的知識水平都很高。在當時能夠上學的人都是相當罕見的,更何況接受過西式教育或是出國留學的人可以相比於“奇珍異獸”。
而這些接受過西式教育的人中能思考得出清朝不僅是“武器落後”還有“制度落後”的結論的更是鳳毛麟角,而這批人便是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幾人。光緒皇帝在聽了康有為的建議後也同意下放皇權,但是光緒畢竟是傀儡皇帝,在朝廷中並沒有實權。
康有為能夠說服得了思想已經開放的光緒皇帝,卻不可能說服每個還沉浸在榮華富貴中的貴族階層,而那些民眾百姓更是不可能理解的。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龐大且根深蒂固的守舊勢力被嚴重低估,可戊戌變法卻還採取了“溫柔”、“和平”的方式。
其結果就是因為對敵人太心軟,舊勢力沒有流血,那麼流血的就是變法的人。貴族階層害怕自己的權利被動搖,上層的知識分子或是中層的大戶人家也是不樂意的。因為戊戌變法要精簡機構、任用新人,那麼他們這批人好不容易穩固的根基就沒有了。
朝廷一次性“裁員”好幾萬,又沒有安頓或安撫這批人的措施,他們再不能作威作福,沒有利益又思想頑固便不可能支援變法,甚至還會引發動亂,波及甚廣。此外,康有為還主張廢八股,駁斥古文經書,甚至還在孔子身上下文章。
這種激進的做法不僅讓那些寒窗苦讀幾十年,只想靠著“四書五經”參加科考改變命運的百姓在一瞬間信念崩塌,就連已經思想解放的有識之士也不樂意。於是百姓們發洩情緒來得更直接,不僅在戊戌六君子被斬首時歡呼,還向他們扔爛葉子和臭雞蛋。
但是,這場變法的失敗也成功地讓人們意識到,想要強國,光靠武器和制度是不夠的,還得解放思想。想要解放思想,就必須要將清朝的腐朽制度連根拔起。而這其中就必定需要有人流血,有人犧牲,這便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