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提起我國曆史上的那些封建王朝,我們會為漢、唐的武功所折服,也會為宋朝的文治而著迷,但提到明朝,很多人不會想到,這是最有可能成為一個日不落帝國的國家。我國曆代王朝都只重視大陸,而明朝是第一個認識到海洋重要性的王朝,但是在明朝“公知們”的嘴裡,海洋成為了危險的存在,鄭和下西洋更是皇帝為了好大喜功而浪費國帑的舉動。

於是在這些“公知們”的影響下,朝廷放棄了對海洋的探索,而他們反對的根本原因只是為了一個“利”字。因為對海洋的探索觸及到了他們的根本利益,他們最喜歡的就是百姓們繼續地愚昧下去,繼續接受他們鼓吹了近千年的學說,從而達到他們控制整個王朝戰略走向的目的。他們站在所謂的道德制高點上,對反對他們的聲音和勢力毫不留情的打壓,最終導致了整個王朝的沒落乃至覆滅。

科舉取士本來是寒門子弟改變命運的機會,甚至朱元璋為了讓寒門子弟能夠透過科舉改變命運,出臺了針對貧困家庭的秀才免除賦稅、徭役的政策。然而在“公知們”山呼萬歲的鼓吹下,竟然變成了整個天下的讀書人都可以免除賦稅、徭役。寒窗苦讀不再是簡單地為了朝登天子堂,而是為了享受成為秀才、舉人所能帶來的超然地位和特殊權利。

宋朝是我國文人的春天,從這個王朝的誕生到覆滅,一直對武將進行毫不留情的打壓。但是宋代的文人依然保持著尚武的鐵血精神,辛棄疾為懲叛徒而深入敵營擒賊,文天祥更是成為了中華民族脊骨的象徵。到了明朝讀書人變成了一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翻遍整個明史,似乎也只有一個于謙敢於亮劍。

明朝吸取了唐宋滅亡的教訓,既不能讓武將過於跋扈,從而形成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面,又不能過於輕視武將,造成文強武弱的局面。朱元璋、朱棣一直都在努力的維持著文武之間的平衡,然而他們卻輕視了“公知們”的影響力。“公知們”掌握著對儒學經典的註釋權,他們可以肆意地對儒學經典進行解讀,從而達到他們維護自身利益的目的。

朱元璋、朱棣在世的時候,可以憑藉自己的鐵血手腕勉強地壓制住這些“公知們”,但從朱高熾開始,文人的勢力已經抬頭。當時的文人是巴不得皇帝能夠懲罰自己,只要不被處死那就是自己未來利益的保障,你只要被皇帝懲罰了,那麼你就成為了“公知”,會被整個天下人所尊崇,你對儒學的解釋更是被奉為經典。於是所有的讀書人都努力的讓自己變成“公知”,只要皇帝或者朝堂上有新的政策,先反對再說,似乎只有跟國家政策唱反調,才能體現出自己超然的“公知”認知。

當鄭和七下西洋之後,帶來的不單是奇珍異寶,更重要的是給了百姓開啟民智的機會,使得百姓不會再侷限於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但這恰恰威脅到了“公知們”的根本利益,因為他們享受著的免賦稅、徭役的特權,而國家的賦稅、徭役是不變的,空餘出來的只能轉嫁到窮苦百姓身上。百姓們為了免除日益增加的賦稅、徭役,只能將自家土地投獻給這些“公知們”,最後變成了無地的家奴,土地兼併之風愈演愈烈。

而當百姓們將目光轉向海外的無主之地後,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公知們”只能自己去耕種了,於是他們瘋狂地編造海洋無用論,而那些靠海洋走私謀取暴力的豪紳,則是這些“公知們”的最大讚助商。一旦國家有任何政策調整,他們便丟擲“與民爭利”論,他們嘴裡的“民”也只是那些豪紳。

鄭和七下西洋的時候,後世的日不落帝國也不過是在海邊曬生魚片,如果沒有這些“公知們”的阻撓,明王朝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土地兼併之風,會將目光放在海外,而明王朝或真的成為第一個日不落帝國,日月所照,皆為明土也並非不可能。“公知們”在任何時期都存在,他們存在的價值就是為了反對而反對,不然體現不出他們的“超然”目光,但一旦社會輿論被“公知們”所影響,帶來的危害就如明朝一樣。

2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元朝時期蒙古人內部分三六九等?誰才是最純正的蒙古人?